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一只叫“褚橙”的橙子被人赋予了励志的色彩,“人生总有跌宕,精神终可传承”,是什么让人们在吃橙子的时候竟然开始品味人生?  相似文献   

2.
《人间词话》“境界”问题是王国维受中国传统士大夫积极入世精神和西方悲观厌世哲学相碰撞的产物,是王国维艺术观的集中表现.“境界”有“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之分,而后者其实是“艺术的本质”或“本体”的同义语。王国维提出“境界”问题的实质是试图用摆脱实际利害关系的艺术(纯艺术)来暂时逃避人生欲望的追逼和人生的无限痛苦,是试图用艺术世界(艺术境界)来实现人生本体真实(人生境界)的手段和形态,所以所谓“艺术境界”应当是“人生境界”的客观化或物态化。  相似文献   

3.
《金陵瞭望》2010,(23):8-8
时下在基层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创优争先活动.有一点尤其重要:名利心要淡。事业心要强。作为基层党员.大家都有个职务到头的时候.但是为社会做实事作贡献的追求要永无止境。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情怀.要有生当益于时的人生境界,个人待遇上要甘心做“天花板”干部.个人贡献上要勇当“老黄牛”式干部、“千里马”式干部。珍惜服务社会机遇,立足岗位,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平凡小事做起.努力为社会提供好的公共服务产品。为党旗增辉.为社会尽力.为人生添彩。  相似文献   

4.
说不尽的苍凉──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独特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性”同一般意义上的“悲剧”有着很不相同的内涵。张爱玲以其对生命本体、人生价值深刻的认识和睿智的剖析,在个人、人生以及超越人生的三个层面上.从自己的身世乃至普通凡俗人的感性里,咀嚼出浓稠的人生悲凉的况味,使其小说在“苍凉”的氛围中始终流贯着强烈、明晰而独特的“悲剧意识”.这是张爱玲小说一种别样的魅力.值得我们进一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5.
对他而言,“无我”更多地体现了责任、热游口包容。“有我”则是没有迷失自己,守住自我。正所谓.畅游于“有我”与“无我”之间,方得通达人生  相似文献   

6.
对人生价值观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人生价值观的热门话题,应明确和解决3个问题:1.价值、人的价值及人生价值的概念;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生价值观的两个基本命题,即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道义价值和功利价值的统一;3.“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7.
阅读,犹如一种化学反应。“你怎么总是如此精神?”老师常问我。于是,我便骄傲地介绍起自己的美容经验——读书.虽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  相似文献   

8.
王延群 《社区》2012,(8):54-54
明代陈眉公《小窗幽记》中说:“人生待足何时足.未老得闲始是闲。”诚哉.此言不虚!人是最难满足的.尤其是人的欲望更难侍候,所以人们常说“这山望着那山高”“人心不足蛇吞象”。  相似文献   

9.
论庄子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解庄子哲学为人生哲学。文中首先探讨了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本体论基础。接着阐述了庄子的人生理想及其理想人格.指出天人合一是庄子界设的人生最高理想境界,自然无为与逍遥自由构成了这种境界两方面的内容,体现这种境界的理想人格兼有精神超越又逃避现实的矛盾品格。文章最后部分从“有待”到“无待”、“有己”到“无己”、保身全生的养生观与安时处顺的生死观等方面,揭示了庄子关于人生理想实现道路与途径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代,冰心、冯沅君、凌叔华、林徽因、苏雪林、袁昌英、沉樱、白薇等出身于高门巨族,在“闺阁”中创作的女作家们,表现出了与同时代作家不同的“闺阁气”。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她们多数已为人妻、为人母,经历了人生的变迁、时局的动荡,由女儿变为母亲,从“五四”激昂的叛逆到静默的反思,文学创作风格也随之转变。她们的“闺阁气”在渐渐消失,其目光投向了“闺阁”之外的社会与人生。在经历了抗战烽火的洗礼之后,她们逐渐走出了“闺阁”,走向了社会,她们的文学创作也日益贴近现实人生.成为描述时代的变迁可靠明证。  相似文献   

11.
张泰霖 《金陵瞭望》2006,(15):44-44
人有七情六欲.对某事某物有所爱好、喜好、偏好、嗜好本是人之常情。对普通百姓而言.爱好什么.爱好到什么程度,并无大碍,向善的方向发展.爱好还能成就人生,创造一番事业。然而,一旦为官.对自己的所“嗜”、所“好”就不可不慎了.  相似文献   

12.
艾镜如 《老友》2012,(7):28-29
如果把人生比作太阳升落.那么人生在青年时像八九点钟的朝阳,生机盎然,光芒万丈;老年时,又好似绚烂的晚霞,美不胜收。江西省地矿局物化探大队高级工程师、退休干部、优秀共产党员陈锡宗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绘就了一幅“夕阳无限好”的斑斓画卷。  相似文献   

13.
作为“五四”时期“为人生”文学的典型代表,茅盾和叶圣陶的评论和创作实践集中了“为人生”文学思潮在这一时期的多元并存、互动对话的复杂路径。茅盾对“为人生”文学理论资源的孜孜以求,叶圣陶对“为人生”文学理想的多元实践,两人身兼评论者和创作者而产生的互动影响、互为“镜像”,都凸显现出他们探索“为人生”文学的理想艺术形式的执着,对如何界定和描摹“现实”、如何呈现“真实”的“现实”和“革命”的“现实”的焦灼,同时更映照出“为人生”文学广泛、开放、富有弹性的边界,这无疑为渐成新的主流叙事的革命文学提供了可供借鉴和反思的参照。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曾面临许多人生抉择:“为官”还是“归田”?“独善”还是“兼善”?“独居”还是群居”?“有君”还是“无君”?“有神”还是“无神”?这些人生抉择的过程、冲突与结果,展示了陶渊明的人生追求与境界。  相似文献   

15.
面对当代中国美学抉择的严重困境,认为应从“人生”(实践)的维度建构当代美学,即“人生美学”或“新实践美学”。这既是历史的必然,是对中国传统人生美学的发展,同时更是现实的要求。为此,着重从对“实践”的理解、以及与“人生”之间的内在关系等方面,阐述了建构“新实践美学”或“人生美学”的必然性及其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面对当代中国美学抉择的严重困境,认为应从“人生”(实践)的维度建构当代美学,即“人生美学”或“新实践美学”。这既是历史的必然,是对中国传统人生美学的发展,同时更是现实的要求。为此,着重从对“实践”的理解、以及与“人生”之间的内在关系等方面,阐述了建构“新实践美学”或“人生美学”的必然性及其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散文的客观制约因素及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散文的客观制约因素从历史看背着传统因袭的重负.从时代看有着无心媚俗的孤独;文体内面临“家庭分化”的无奈.文体外难免“尺长寸短”的伤感。但仍取得了很大成绩.“智性散文”便是一大超越。它的主要艺术特征包括丰富真切的人生体验,机智深刻的哲理感悟.生动厚重的文化意蕴,行云流水的随意笔触等,其文化品位不可多得。  相似文献   

18.
周作人认为,文艺应该是“浑然的人生的艺术”。这种文艺观,既反对“将艺术与人生分离,并且将人生附属于艺术”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观点,也不赞成“以艺术附属于人生,将艺术作改造生活的工具”的“为人生而艺术”的文艺观点,而主张将艺术与人生紧密地结合起来。他强调“艺术是独立的,却又原本是人生的”,“既不必使它脱离人生,又不必使它服侍人生,只任它成为浑然的人生的艺术便好了。”周作人解释他的上述文艺观点时说:文艺“本来是我们感情生活的表现,叫它怎能与人生分离?”所以文艺“当然是人生的”。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艺既然称为文艺,自有其独自的特点,这就是其“独立的艺术美”,即艺术的审美价值。因此他说,“为人生——于人生有实利”,固然“也是艺术本身的一种作用”,却“并非它唯一  相似文献   

19.
苏轼用他全部的生命热情和经验,品尝人生的况味,体验人生的悲哀,一次又一次全身心地脱胎换骨,心灵和人格得到一次又一次的蒸馏和升华,终于在庄禅的智慧中,将穷达、荣辱、出世和入世、生死等矛盾绝妙地统一和融合在一起.这种统一和融合落实到他的人生过程中,即表现为“穷则独善”、“达则兼济”,较高层次地超越了现实人生,领略了人生的真谛,其生命亦焕发出令人目炫的光采。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周恩来的人生观,体现在他“相信共产主义”的人生理想;体现在他“想去救国.尽力社会”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人生准则;体现在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坚定乐观、勤奋严谨、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指出了周恩来的人生观具有当代价值。它激励当代大学生要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要以无比的热情投身到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要有爱党、爱人民的乐观、勤奋、奉献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