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得到了全世界反法西斯各国人民和民族的同情与支持.抗战爆发后,以苏联为首的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号召全世界人民用一切方法组织对中国人民的国际援助.同时,为了让中国牵制日本在远东的侵略势力,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政府,在抗战初期,依据《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从政治上、物质上和军事等方面给中国以有力支援.在战略决战时期,苏联百万大军出兵中国东北,直接参加对日作战.对加速日本的败降起了重大作用.抗战八年中,中国人民蒙受了重大牺牲,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始终牵制着日本陆军的主力,从而解除了苏联的东顾之忧.故中国的抗战也保卫了苏联,支援了苏联的卫国战争.中华民族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抗战胜利前后,中共从民族前途和人民利益出发,开始酝酿战后中国和平建国的政治方案。鉴于中国政治局势的发展处在内战与和平交织的矛盾状态中,中共一方面努力壮大发展人民力量,以遏制蒋介石的内战企图,另一方面则基于美蒋间的特殊关系,以争取美国政府对中国战后和平民主的支持,形成遏制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内战企图的合力。为此,中共进行了积极的,卓有成效的对美统战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抗战胜利前后,中共从民族前途和人民利益出发,开始酝酿战后中国和平建国的政治方案。鉴于中国政治局势的发展处在内战与和平交织的矛盾状态中,中共一方面努力壮大发展人民力量,以遏制蒋介石的内战企图,另一方面则基于美蒋问的特殊关系,以争取美国政府对中国战后和平民主的支持,形成遏制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内战企图的合力。为此,中共进行了积极的,卓有成效的对美统战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地方实力派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抗战时期的地方实力派,大多数参加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战争,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过贡献,在中华民族抗战这部宏伟的画卷中.应给他们一席之地.但各地方实力派,由于阶级本性所决定,在抗战中存有很大的阶级局限性,比如以我为核心的地方主义,既联共又反共的两面性等,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人民的利益。不过,就其大多数在抗战期间总的表现来说,积极方面是主要的,消极方面是次要的,我们应当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正确给予评价。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机中倡导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以不影响革命力量发展为原则;共产国际从维护苏联利益出发,主张建立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拖住日本;国民党则从维护它的统治地位出发,取得苏联的援助而“溶共”。中共在这种三角关系中则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现了全国的抗战,并使革命力量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6.
综观抗战胜利前夕苏联的对华政策 ,其基本特征具有双重性 ,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 :一方面从总体上说 ,苏联还是愿意支持中国革命的 ,但在接收东北这一问题上 ,对中共及其军队既限制又支持 ;另一方面出于与美国争夺远东霸权的战略考虑 ,同时也为了能从国民党政府手中捞取更多的利益 ,苏联对国民党政府既妥协又限制  相似文献   

7.
<正>1927年国民党政权建立后,继续保持了北洋军阀政府同苏联的外交关系。尽管其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亲帝反苏,但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与苏联关系一直较好,1937年8月两者还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从道义上和人力、物力上对中国抗战给予了很大支援。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前后,两者关系日趋冷淡,直至恶化。本文就两者关系恶化的原因作以分析。 一、国民党政府对苏政策的不稳定性是两者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 第一、国民党政府采取的是中、日、苏三角关系平衡的对外策略。 1932年12月12日,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国民党政府同苏联恢复了外交关系。在英、美等帝国主义的冷淡政策下,只好求助于苏联来援华抗日。然而,当双方于1935年准备为缔结协定而进行谈判之时,国民党政权却止步不前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国民党政权害怕影响同日本的关系,它既想同苏联结盟,以抗衡日本,又不想立即结盟,以免导致日苏关系紧张而刺激日本,加深中日矛盾。因而采取的是中、日、苏三角关系平衡的  相似文献   

8.
从1937年七·七”事变至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在中国抗战问题上实行两面外交,即一方面向日本表示和平,避免卷入中日冲突;另一方面同情和援助中国抗战,希望中国削弱日本。这种政策,既维护了苏联的安全,客观上也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相似文献   

9.
在近现代 ,苏联对华外交具有双重色彩。一方面 ,苏联对中国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帮助 ,在七七事变以后的一段时间里 ,苏联是唯一向中国提供过实际援助的国家。另一方面 ,苏联在给中国援助的同时 ,也做了许多损害中国主权与利益的事情。以往人们对苏联对华援助有较多的论述 ,而本文只打算侧重剖析一下苏联在日本侵华期间损害中国主权的事实。希望对人们认识有关历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苏美两国从战后自身利益出发而强加给中国政府的一个不平等条约,其实质是前苏联与国民党政府拿中共问题作交易相互满足对方要求的产物.该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助长了国民党蒋介石独裁内战的决心,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雅尔塔密约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它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对于美苏来说,它符合彼此的东方战略意图。美国以部分中国主权作交易,换取苏联对日作战和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以便达到其称霸亚洲的目的;苏联则从维护本国利益立场出发,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以支持蒋介石政权为条件,取得中国东北权益,并据此与美国在远东的势力抗衡。雅尔塔密约正是美苏双方既争夺、又妥协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重要法宝之一,对国际共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国外学者对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高度评价随着埃德加·斯诺等进步的西方记者将毛泽东和他领导的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情况介绍到西方,引起了整个世界的震撼。中国抗战打破了日本“北进”计划,保障了苏联远东地区的安全,导致了德日企图相互勾结夹击苏联的阴谋破产。日本历者信夫清三郎客观地指出了这一点,他认为由于中国东北的抗日军队大部队接受了中共的领导,并奋勇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关东军迫于讨伐,致使本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卢沟桥事变后,共产国际、苏联和东北抗日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沟桥事变后,苏联和共产国际对待中国的关内和东北的抗日战争有明显区别,对东北抗日战争的态度也具有两面性:既有援助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并在其处于困难境况时允许部队人员过境休整,以至最后出兵东北,帮助中国迅速取得抗战胜利方面;也有限制东北抗联斗争和中国革命斗争,和在《苏日中立条约》、《雅尔塔协定》中损害中国主权的方面。苏联对中国东北抗日斗争采取的“中立主义”方针是其民族利己主义的体现,在所签条约中损害中国主权是其推行大国强权政治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四川少数民族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抗日战争是我国各族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在这场我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四川作为大后方的主要基地对八年抗战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四川人民以巨大的人力物力支援了抗战,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四川人民的贡献是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全省5200多万人民的贡献。聚居在大小凉山的彝  相似文献   

15.
国民党政府以大西南为大后方的抗战战略的形成是基于其对内对外政策的转变。转变的原因在于:(1)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使“攘外必先安内”的理论基础发生动摇;(2)由于日本对华北侵略的加剧而引发了全国人民抗日运动的高涨。国民党政府以大西南为大后方抗战战略的实施是在其对内对外政策逐渐转到以抗日为主后进行的。随着抗战的全面爆发,民族危机的加剧,以大西南为大后方抗战的战略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16.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中国人民经过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迎来胜利的喜悦。胜利来之不易,这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团结战斗的胜利。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核心力量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结果。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核心领导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在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放弃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时,中国共产党责无旁贷地高举起民族独立的大旗,领导全中国人民开展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在国民党政府对抗日战争妥协动摇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日的立场,坚持了抗战的主流。“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政府提出要全国人民“忍怒含愤,持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要求中国军队“绝对抱不抵抗主义”。蒋介石政府甚至以“攘外必先安内”的论调,置大敌当前于不顾,一意孤行热衷于内战。这样,开展民族战争、抗击日本侵略、捍卫民族独立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中国共产党的肩上。1931年9月20日和30日,中国共产党两次发表宣言,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为世界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它使日本法西斯北犯苏联的计划破产,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苏联战场,同时也推迟了日本法西斯南进的行动,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国人民以其重大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中共成立后,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反映和代表中华民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逐步提出了以全面抗战路线为核心、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重要内容、以持久抗战和抗日游击战为军事方针的对日战略。中共对日战略的形成,反映了中共对国际关系的认识,受到共产国际、苏联的一定影响。中共对目战略的主要特点是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立足于依靠人民群众,适应形势发展,最后取得了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19.
从抗战后期的谨慎友善到朝鲜战争时的全面对抗,中共对美国的政策仅仅在5年的时间里就发生了彻底转变。由于美国始终坚持以“扶蒋”为核心的对华政策,且不断扩大自己的在华特权,这就不可避免地与中共的核心利益与意识形态发生摩擦。在日本尚未投降之际,中共由于自身实力的相对有限、苏联对国民党地位的承认以及日本侵华军的存在,其政治目标相对有限,与美国的分歧并不严重。日本投降后,中共与美国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走向对抗。  相似文献   

20.
略论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梁秀华,杨恩长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回顾8年抗战的艰苦历程,进一步研究中共在抗日民族战线中的策略问题,必然会给今日的爱国统一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