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诚然,“五四”新文化运动,乃至三十年代左联成立以后,文学艺术上,都有一种只强调向外国学习,推崇“洋”作品,忽视中国土生土长的,但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尤其是民间的东西的一种风气。鲁迅先生则不然,他在阐述借鉴外国作品的重要意义的同时,也强调要发扬文学艺术的民族传统,强调文学艺术创作要走民族化的道路,写出民族的灵魂。文学理论和文学实践已经证明,没有民族特点的文学艺术,绝不会成为不朽的文学艺术,尽管在某种情况下,为适应某种需要,它可以时髦一时——因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一  相似文献   

2.
过去,人们在文学理论研究中,只注重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一般本质的阐述,而对于它的特质则注意不够.本文试图在阐述文学艺术一般本质的基础上,着重谈谈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特质. 人们常说,文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它的唯一源泉.显然,这是就文学的来源说的,即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都可以从社会生活中找到根源.然而,实践证明,任何作家从事创作,总是要通过对生活的描写把他对生活的认识与感受反映出来,表达他的一定思想感情与意愿.只不过他的认识与感受、思想感情与意愿,是通过对生活的具体描写,或者说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例如鲁迅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大潮中涌现出来的文学艺术上的“新奇玩意”作为后工业社会的诞生、当代西方社会形形色色的哲学思想的泛滥的产物,无不透现出一种明显的纲领性的折衷主义的审美趋向,其本质上在于反抗西方这个“异化”的社会。它既有糟蹋、摧毁文学艺术的一面,亦有为文学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带来某种新的因素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从文学制度的角度,对文学评奖这一范畴做出了一种历史性的研究。论文提出,文学评奖作为文学制度的一个面向,它本身也是社会现代化和文学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个产物。一方面“制度”与“文学”的关系,以及“评奖”与“文学”的关系必然会投射于文学评奖之上。同时,作为具有某种独特性的文学评奖的出现是与社会现代化和文学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特定因素紧密相联,而这些特定因素在相当程度上界定了文学评奖。在这两个方面的制约下相应地形成了文学评奖及评奖策略上的某种特点。  相似文献   

5.
布迪厄运用文学场的阐释架构,将文学艺术形式和社会机制联系起来,批判从内部或外部的孤立视角来切割文学和社会、历史以及文化的关系,重视文学的自律性特征,试图以某种关系主义认知模式摆脱本质主义思考,超越文学研究中的种种二元对立,将作品置于科学的客观化考察之下,达到对作品的科学认识,为当下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新视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话语狭义上是指语言的具体运作,广义上则是指一种社会实践的形式.作为人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不是一个纯粹个体的行为,而是显示了话语主体的社会位置、社会关注和社会身份.话语不仅表现世界,而且能够说明世界、组成世界和建构世界.文学话语既具有一般话语的性质,又具有与日常交流环境中的普通言谈行为不同的特殊之处,文学话语的独特性表现在指称与语境、表达与建构两个方面.而话语的生产性与批评理论的增殖、话语的对话性与批评理论的多元开放,则凸显了文学批评在话语性的文学整体活动中的真正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文学艺术,是世界各国人民民俗文化和传统习俗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一个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界定什么是民间文学艺术并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法律保护,对于我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民间文学艺术与其他文学艺术的比较以及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等几个相似概念的区分,认为民间文学艺术是指由某个特定的群体集体创作,在世代流传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体现该群体的文化和社会特征的,能够以某种形式体现其艺术价值的文学、艺术、技术等领域的传统思想和信息。  相似文献   

8.
文学艺术与自然有着不解的天然关系,并与理想乌托邦形影相随.但文学要真正发挥它的现阶段作用,为人类生态问题的解决发挥它最大可能的现实意义,应该把对资本的批判当作当下最迫切的任务,把生态精神从理想落实到现实.文学艺术的资本批判,并不是从历史理性上来否定资本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能动作用,批判的只是它给人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延安文学传播看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延安时期,文学生产和传播活动对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新的社会形态和结构的构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接促成了延安和谐社会的形成.这一时期,文学创作和文学传播活动蓬勃发展起来,文学担当起特殊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一方面,延安文学积极为革命呐喊助威,奏响抗战救亡、赢得解放的时代主题,无论是报纸、期刊、图书,还是电影、歌曲、戏剧、口头文学等,都充分发挥了媒介自身的优势,对延安文学的精神内涵进行有效传播,为延安文学社会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延安文学的创作和传播产生了强大的教育功能,鼓舞和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和决心.通过对延安时期文学艺术生产、传播以及与社会建构的互动关系进行探究,有利于认识文学艺术的生产和传播活动在当前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和地位,从而理解和把握文学艺术的发展规律,对今天如何解决文学所面临的社会责任感缺失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社会形态正从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构成两种不同的社会文化基础.社会文化既作为文学的母体也是制约和影响文学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环境.本文认为:在中国从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之际,影响文学生存发展的所有外部环境和条件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必然影响到文学自身的变化.这些变化,明显地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①商品逻辑是统治并推动工业社会运行的基本逻辑,业已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文学被严重地商品化了.②在以消费主义和工具主义为社会文化(大众 )主潮的工业社会,文学艺术成了文化大众的文化消费品.③工业社会对文学产品的大量机械复制,使文学产品“具体与世俗”地接近大众,文学原有的崇高感、神秘感与“辉光”消失了.  相似文献   

11.
18世纪后期,浪漫主义思潮兴起,柏拉图以来的理性主义受到了冲击。萨特的哲学带着浪漫主义的气质:反对理性与上帝所设定的那种客观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创造、超越与无限可能性。萨特在把富有浪漫色彩的本体论意义上的人的“自由存在”推向顶点的同时,没有忽视人的公共性的存在,主张人的存在是一种面对他人、社会和世界的责任的存在。萨特的哲学旨趣既在私人领域,又包含着公共领域,萨特所追求的人,既奔向浪漫的方向,又回归具体的境地;既追求私人领域的无限可能,又向他人和世界敞开,承担责任。人在萨特那里是浪漫与理性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是阐释生命意义的诗性学说,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是追问人生价值的哲学言说。小说《恶心》就是思与诗密切相依的典范。它昭示了人如何从萨特哲学对本质所界定的事实性否定命题通向对存在所设想的价值性肯定命题。  相似文献   

13.
萨特的自由决断论能否推出伦理一直是令萨特本人及其研究者们困惑的一个问题。本文认为自由决断论不可能导出伦理。自由决断论由于其独断与含混 ,使得它无能力也无资格区分具体处境 (包括政治的和伦理的 )。由于自由决断论已经先行勾销了善恶区分 ,所以在此基础上建立伦理就纯粹是一种矫情。  相似文献   

14.
萨特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主要由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理论和总体化观点三部分组成.萨特的哲学思想,不仅通过文学创作而以艺术的形式进行宣扬,也通过他对美和艺术的观点而得到深刻的诠释,它们共同构成三位一体的有机结构.  相似文献   

15.
萨特的《苍蝇》是一部存在主义在戏剧上的代表作.对于萨特的这部早期作品,一般都是从存在主义角度来理解,因而都忽略了马克思对他的影响.本文作者在对《苍蝇》同时期的萨特思想及其胡塞尔、海德格尔思想的比较分析之后,联系萨特晚年的自述,确认萨特此时不仅接触过马克思著作,而且不自觉地接受了马克思的影响.就《苍蝇》而言,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贬损神道;(2)超越“彼岸”;(3)重视实践.  相似文献   

16.
萨特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大师和文学大师 ,其作品包涵的思想及其文艺观对 2 0世纪的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作为哲学家和文学家总是永远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17.
40年代 ,萨特提出了文学要介入政治的主张。通过戏剧 ,萨特把他的文学主张有效地付诸了实践。他的每一部戏剧都渗透了他对现实政治的认识与理解。在其中呈现的不是现实的影子 ,而是某个政治事件或某种现实生活本身。其戏剧不仅仅是反映现实 ,再现生活 ,而是要在这个基础上去召唤、去战斗。他的戏剧就是他战斗的号角与匕首、投枪。而对于我们来说 ,他的戏剧就是他那个时代的最好见证  相似文献   

18.
从《法国中尉的女人》看约翰·福尔斯之自由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翰·福尔斯是一位优秀的英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其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传递和宣扬了存在主义自由精神。这种自由精神既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又是福尔斯基于个人成长经历所形成的对社会不公正和不平等的认识和思索;实际上,这种自由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一种不停变化和不停发展的动态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19.
运用萨特的"自欺"理论,分析了中国文人对死亡从认识走向认同,从"自欺"走向直面的过程,同时批驳了关于古典文人死亡意识的两种错误观点,进而从正反两个方面揭示了现代死亡意识的建立对于新文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萨特悲剧《脏手》(1 947)中虚构的主人公与其回忆录《保尔·尼赞》(1 960 )中的现实人物保尔·尼赞有着相同的出身、相似的经历 ,并且都执著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脏手》与《保尔·尼赞》都是萨特为其朋友保尔·尼赞鸣冤而写的。但在 1 964年 ,萨特与卡鲁索谈话时 ,已超越了个人友情和纯人道主义理想 ,指出了雨果 (亦即保尔·尼赞 )的思想局限并从共产党“同路人”的高度予以了批评。这种转变是萨特思想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