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9 毫秒
1.
邵荃麟同志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两头小,中间大,……中间状态的人物是大多数”。依我看,这是闭眼不看事实。就拿我厂某车间的一个小组来说吧。这个组十四个人;其中有四个党员、三个团员,有五个群众写了入党申請书,剩下的两个同志也在努力工作,积极要求进步。生产组长是“五好”工人,曾经出席全国的群英会,不消说,他决不是“中间人物”。组里有个老工人,人称“红管家”;他哪怕在废料堆里发现了一只螺絲釘,不论费多大劲,也要把废料堆扒一遍,把螺絲釘撿起来,放进他用业余时间制作的“仓库”里;车间里开会,他端凳子、递茶水,忙得团团转;每天天刚亮,他  相似文献   

2.
(一) 明代李开先,是个著名的戲曲家。有人称他为“词壇之飛将,曲部之美才”。然而“明史”記載他的事迹,只有寥寥三十余字。“章邱縣志”中的小傳,也是非常簡略的。开先的“閑居集”和“揭要集”,是研究他的生平的重要资料,却又很难見到。他的戏曲作品,大約有“宝剑記”、“登壇記”、“断髮记”和“一笑散”。至于“梧桐雨”一种,尚不能確定。这些作品,最容易見到的,僅有“圆林午夢”(附文秀堂本“西廂记”后,暖紅室本大同小異)。“断髮記”,据说日本藏有明万曆刊本。“宝劍記”,很久以來,只流傳“夜奔”一折(見“纳書楹曲谱”),最近“古本殿曲叢刊”影印了原刊本,才使我們看到了它的全貌。其他数种,目前还没听到说有傳本。  相似文献   

3.
虎口余生     
巴乌里今年13岁,长得机灵又结实。走路时,胸脯挺得高高的,有些人看到他,都忍不住“咚咚咚”地敲敲他的胸脯,赞叹道:“小家伙,真棒!”别看巴乌里年纪小,可他进印度科伯特国家公园做象童已有三年了。三年里,1000多个日日夜夜,他和母象贝娜形影不离,亲如家人。白天,他骑着大象到处转悠,吹着口琴指挥贝娜跳舞;晚上,象背就像巴乌里的小床,他能一觉睡到天亮。贝娜喜欢吃香蕉,巴乌里常省下零钱,买来香蕉一根根喂它;巴乌里喜欢洗澡,大象也通人性,它常到小河边猛汲一口水,“哗”地一下喷到巴乌里身上,让小主人痛痛快快地洗个淋浴。  相似文献   

4.
一天,一个小职员的公司有一个很重要的会议,会中的表现关乎到他能否升职,所以不能迟到。无奈他的闹钟却在那天坏掉了,最糟糕的是还有20分钟会议便要开始。小职员惟有改乘出租车上班,希望能赶得及参加会议。好不容易才截到一辆出租车,匆匆忙忙上车后, 他对司机说:“司机先生,我很赶时间,拜托你走最短的路!”司机问道:“先生,是走最短的路,还是最快的路?”  相似文献   

5.
一“王度即王凝”問題的發生不少研究唐代小說的同志,都把“古鏡記”的作者王度,認为就是“新唐書”“王繽傳”中所提及的那个王凝(即王績之兄)。这种說法的产生,不是沒有原因的。原来王度是隋末唐初之际的人,他是一个由六朝志怪小說过渡到唐代傳奇小說的起着桥梁作用的小說家。可是他的名字,不仅在“隋  相似文献   

6.
王杰同志的光辉形象,不仅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以舍身掩护阶级兄弟的英勇行为塑造而成的,而且也是在他光彩夺目的一生中,通过许许多多平凡而伟大的“小”事情塑造而成的。在国防施工中,他注意节约一滴油,一个螺丝钉,一寸导火线,一两炸药。  相似文献   

7.
奇特的称呼     
山中月:在歙县大谷运、竦坑、汪满田、木岭后、双河口等几个村,也不知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晚辈称呼长辈是直呼其姓名、乳名、绰号,比如我小姨夫,绰号叫“狗”,我们都叫他“狗”,我叔外号“丑鬼”(其实是个老帅哥),都喊他“丑鬼”,连叫父母都是名字或外号,但称呼父辈的上辈一般都叫“公”、“娘”。这里长辈晚辈里的“辈”并不是指辈份,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马太效应”?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表述,就是:“名气越大优越性越多,名气越小优越性越小”。“马太效应”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默顿(R.Merton)的研究成果。典出《圣经、马太福音》第25章:“…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是一种“对已有相”当声誉的人才所做出和贡献给予越来越多的荣誉,而对未出名的人才的成绩则往往不予承认的社会现象”。在科学技术组织内部常常形成一种金字塔形的权威结构。原先平起平坐的科技人员伴随着各自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的变化,其权威性的差别也越来越大。一个科学技术人员,一旦登上“权威”的宝座,就会名气斐然,邀请他  相似文献   

9.
一终生一字不识,从来手笔无缘的阿 Q,虽然画圈而不圆,却很能哼几句戏文。当赵太爷不准他姓赵而打了他,他先是忿忿,转而一想这是“儿子打老子”时,便得意起来,唱着《小孤孀上坟》到酒店去了。当他遭到恋爱悲剧而出现生计危机后,迁怒于比他更穷更瘦的小 D,他气愤愤地将手一扬唱道:“我手执钢鞭将你打……”当他似乎做了革命党,高兴地又喊又唱:“我要什么就有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得得锵锵,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当他被抬上囚车押赴法场游街示众之际,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沈从文的文学观。一、文学的目的与作用沈从文在《习作选集代序》中以诗意的语言这样写道:“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①这段话不仅可以看作是沈从文对自己作品主题及风格的形象归纳,还隐含着他的文学理想,目的是表现“人性”,作用是通过展示人性来改造社会。严格说来,沈从文省略了他要“供奉”的人性的限制词,即“善的”。“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悻…  相似文献   

11.
幽默     
实话实说 一个教师在班上讲万有引力的发现经过。她说:“牛顿坐在草地上,眼睛望着一棵树,一个苹果落到他头上,他由此发现了万有引力。想想看,这多美妙!” “是啊!”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个学生叫道:“如果他  相似文献   

12.
周末他请三个人吃饭,两位是他的上司.一位是相识多年的朋友。中午他就打电话跟他们联系,每个人都说“没问题。”于是他在酒店订好了包厢.并提前半小时赶到。服务生问他“现在上菜吗?”他说:“上。”又问:“标准呢?”他说:“当然是680块钱的。”这个酒店的火锅套餐分180元、380元和680元三个档次。请客时他是不会给自己丢面子的。  相似文献   

13.
幽默三则     
不幸的是……有个赌徒从家里拿了100法郎去赌博,几小时后他回来了,妻子忙问:“那张大票子‘生孩子’没有?”“生了,生了,”赌徒从衣袋里掏出两张10法郎的钞票,哭丧着脸说:“不幸的是,它们的‘母亲’去世了。”不满记者到一个偏僻的乡村采访,他望着村外弯弯曲曲的小路问一位老农:“这地方没来过汽车吧?”老农一听不满地说:“哪里话?连飞机都来过哩!”老农边说边朝天空比划着,“来来往往多少回了,就是没下来过。”  相似文献   

14.
每过一次年,儿子就能发一次“财”。外公、外婆、奶奶、伯伯、叔叔、舅舅,一个接一个地塞给他“压岁钱”,回家一清点,数目还挺大的。每次,儿子咧开嘴收钱,又噘着嘴交钱,他的“收入”必须如数上交给”家庭财政”,这是家规。说是代他保管,实质上是无条件“充公”。我和丈夫的口径一致:“十来岁的小孩管不好钱,不能给财权。”  相似文献   

15.
我爱你     
乔纳森刚放下牛奶杯,屋外就响起了校车的音乐声。“妈妈,再见!”乔纳森对我喊道,然后拎起他的小书包向外跑去。“再见,乔纳森!”我想给他一个拥抱,可来不及了。在穿过院子的时候,我看见他顺手摘了一朵刚刚开放的杜鹃花,因为一边跑一边摘,他把整个花盆都扯了下来,“砰”的一声,花盆碎了。  相似文献   

16.
在《水浒》和《武训传》这两部歌颂投降主义的姊妹篇里,主人公宋江和武训,一个号称“呼保义,”一个号称“义学正”,都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无耻奴才。 武训讲“良心”,宋江讲“忠义”。何为“良心”?武训用自己的行动做了恰到好处的注脚。在大地主张举人家,他象一条百依百顺的狗,总是拣“顶苦顶脏的活”干。扛麦子,“别人扛一袋,他却扛三袋”。狗腿子有意“戏弄他”,给他再加上一袋,弄个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是“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其主要贡献在短篇小说方面。他从文学要“为人生”的观点出发,自1919年开始创作白话小说起,到1928年的10年间,他发表的短篇小说约70篇,先后编为5个集子出版。这就是《隔膜》(1922)、《火灾》(1923)、《线下》(1925)、《城中》(1926)、《未厌集》(1928)。在《叶圣陶选集·自序》中,他曾经这样写道:“小说里的人物差不多全是知识分子跟  相似文献   

18.
包拯,北宋时当过开封府尹(相当于首都的市长),人称“包青天”。他执法严明,公平正义,既不畏惧有权有势的皇帝贵族,也不巴结有钱的商人。他机智过人,断案有方,还纠正过许多冤假错案,好人称他为“青天大老爷”,坏人叫他“阎罗王”。那么包公是怎样机智断案的呢?两个有意思的小案子,就可以让你知道包青天审案子的本领的确不是吹的了。  相似文献   

19.
近日读报,才惊悉公木先生以88岁高龄,离开了这个世界。我在震痛之余,也不免有些物伤其类,推人及己的感触与伤痛,因为我比他只小了4岁,也是个行将就木的老东西或老人了。世界有些事情真像日本人所说的“不思议”,即“不可思议”。我与公木先生也算是个多少有些来往的同行朋友。大约是80年代中期,我一次应邀进京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主持的“八五”科研项目评审会议。到京后,被安排在国谊宾馆居住,我人室不久,又住进一位比我年事稍长,头发花白但身体健好的陌生人,彼此相见,我们互相自我介绍。他说他叫张松如,惯用“公木”…  相似文献   

20.
一、真理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 真理有不同的层次。从某一时代人类认识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去衡量,可以把现有的真理划分为“理性真理”和“直观真理”两个层次。“理性真理”指在某一认识阶段上,代表这个阶段的最高认识水平的、经过认识的“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触动地指导实践并被证实正确)获得的规律性认识,它是这个时代的主要科学发现。“直观真理”指在这个历史阶段上,主体无须经过复杂的理性抽象就能直接把握的正确认识,例如为这一时代的大多数人所熟知的某些公理、公式等等。这里,“直观真理”与当前哲学界所讨论的“感性真理”概念不同。“直观”是包含着理性思维的。黑格尔说:“人总是在思维着的,即使当他只在直观的时候,他也是在思维。”“在人的一切直观中都有思维”。(《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