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教会大学的文学期刊是我们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特殊视角和有益补充。以民国天主教辅仁大学校园刊物《辅仁文苑》为研究对象,从文学翻译、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等三个方面,可以较为全面深入地探讨该刊物的文学意义及其在华北沦陷区文学界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张秀亚是台湾著名的作家之一,也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将基督教文化融入散文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影响深远。她的作品时常流露出博爱、关怀的人道主义精神,感人至深。此外,无论是文学语言还是写作手法都受到基督教文化全面的渗透和影响,保留有鲜明的基督教和《圣经》印记,可以说其散文创作已与基督教文化完美地结合。  相似文献   

3.
据郑樵<通志>记载,<古文苑>初编本有十卷.南宋淳熙六年(1179),韩元吉加以整理校订,分为九卷.绍定五年(1232),章樵又加增订,并为注释,重分为二十一卷,故现行版本分两个系统,明清以来都曾经重新刊刻或抄写.九卷无注系统中,经过清代著名学者孙星衍和顾广圻校刻的<岱南阁丛书>本是较好的版本.章樵注本系统中,经过钱熙祚校勘,附有钱氏<校勘记>的<守山阁丛书>本无疑是最优的版本.  相似文献   

4.
《宋史·文苑传》本之于宋代列朝《国史》,它最大程度地再现了《国史·文苑传》的原来样貌。《国史》是,则《宋史》是;《国史》误,则《宋史》误;《国史》失载,则《宋史》失载;《国史文苑》有传,则《宋史文苑》有传;《国史》以宋人碑志、文集、笔记为史料来源,《宋史》亦若合符契。元修《宋史·文苑传》之舛误,如人名、地名、生卒年、籍贯、世系记载不确或有误,系年颠倒失次,人名、事件张冠李戴,转引他书而不细读原文,遂失史实,引私家著述而不加考按,遂成虚美隐恶,等等。其始作俑者,多为宋人,而非元人。元人在个别地方,对《国史》加之增删改易,自有义理,并非尽为败笔。《宋史·文苑传》秉笔直书处多,史料来源可靠,无私家著述曲意回护、易流于小说家言之病。它折射了宋代《国史·文苑传》的取舍标准,具体诠释了宋人所理解的"文"的内涵,涵盖了宋代《国史》本身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古文苑》最初的编撰者很可能是南宋金石学家王厚之。王氏编撰本书,是在《古文苑》九卷本所收57篇赋,即孙洙所编《杂文章》一书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为使《古文苑》能长久流传,王厚之有意托名孙洙。  相似文献   

6.
此次补遗元明以来的《古文苑》叙录共计34种,元代1种,明代8种,清代21种,民国4种,以清代居多。这34种叙录主要分布在方志、目录、经籍、类书、谱牒和总集等明清典籍中。方志主要集中在《古文苑》21卷本的注释者南宋章樵的家乡,即现在浙江省昌化县及相邻区域。目录和经籍有9种,也以清代为主。相比之下,谱牒和总集种类则较少。加之《古文苑论稿》已经搜集的59种题跋,目前搜集的《古文苑》各种叙录共有93种。  相似文献   

7.
《古文苑》一书编定于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至三十一年(1161年)之间,非"唐人删节之本"。该书收录了大量的先唐作家作品,有着重要的史料、校勘和辑佚等价值。本文即是对《古文苑》所收之六篇宋玉赋所做的校勘,分析比较了朱碧莲与吴广平两先生的译注,提出了自己的是非判断。  相似文献   

8.
《文苑英华》是北宋四大部书之一,是《文选》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重要诗文总集。此书采用分体编录和文注合一等编纂体例,承前启后,颇有特点,既融汇前代诗文总集和类书编纂经验,又开启后代类似书籍编纂新思路,不管是在中国文学史还是书籍编纂史上,皆有重要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文学批评传统中,文学总集往往富于推动当代文学典范转移的效用。清代中期学界对汉魏六朝文学文献的整理颇有成就,其中孙星衍撰辑《续古文苑》以接续《古文苑》、《文选》,有着复兴汉魏六朝骈文传统的当代文坛意义,不应仅仅视为辑佚学的成果。乾嘉时期,文坛上骈散消长之势加剧,孙星衍以汉学家兼骈文家的立场,并吸纳当时《文选》学的力量,在《续古文苑》收文体例中蕴含了个人化的骈散视野,尤其是大量入选汉唐碑碣,具有突破唐宋古文之习的用心。作为清代常州派骈文的领军人物之一,孙星衍对桐城派古文传衍之盛有所反思和忧虑,较早提出对以时文为古文的批评。《续古文苑》的撰辑与刊行,对常州派骈文风尚及当时文坛孕育新方向,有着发萌启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古文苑》与《文选补遗》,既是《文选》在唐宋影响流布的后续结果,又是试图突破《文选》模式体现选本个性的有益尝试。两者在选赋意图、选赋时段、编排体例、评注形式等方面颇为相似,共同传达出以古为尊、以小为尚的赋选观。但更多的是呈现出:探讨赋源有尊荀与崇宋,列赋次序有重文和尚质,赋家去取有衡文与量德,选赋定篇有尚用与重情的四大区别。这种赋选观上的重大分野主要与编撰者文术自有主张的编撰意图密切相关,并因此带来两者在选学体系中不同的传播命运。  相似文献   

11.
论《文苑英华》诗学批评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苑英华》主要诗学批评特征有三:诗歌尊君意识进一步强化,倾向崇尚文采的“风雅”追求,以及诗用以教化,但人的德行不入批评标准。其成因与宋初儒学复兴、文化主体心态都有关系。官方虽在文学上未强调作者德行,但要求以政治上的德行来确保士人文德兼修。  相似文献   

12.
南宋人所编《古文苑》中录有一篇董仲舒《诣丞相公孙弘记室书》,刘跃进认为其写作时间在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以前,最迟也在元朔三年,是董仲舒任江都相时所作.笔者认为当作于元朔五年(前124),此时董仲舒正任胶西相.刘先生还认为题目似为后人所加.笔者认为所疑有理,该文篇题确为后人所加,但拟写有问题.“记室”一职最早设置于东汉,对于西汉董仲舒文章的拟题来说,显然是超越了时代,应当参考梁任防所题《诣公孙弘奏记》和清严可均《全汉文》的题名方式,将其题作《奏记公孙弘》.  相似文献   

13.
南朝艳诗尤其是宫体诗历来多遭批判,而旨在发挥文教功能的官修总集《文苑英华》却收录了不少南朝艳诗,这说明宋初从官方层面接受了艳诗,但《文苑英华》并未旗帜鲜明地肯定艳诗地位,而是通过筛选宫体诗、改变诗歌类型等方式淡化艳诗色彩。这体现出宋初文臣对艳诗的谨慎态度,他们虽接纳艳诗但不主张艳诗以艳诗面目发挥教化功能。在艳诗题材向词体转移的背景下,宋初文臣的这种态度使得《文苑英华》收录艳诗未发挥范本作用,对艳诗的发展起不到实质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文苑英华》与“唐人选唐诗”十三种选本选录唐诗的比较,可具体微观地把握唐至宋初唐诗学的演进特点。发现宋初选唐诗更突出题材意识,题材有日常生活化倾向;宋人对唐诗选录态度更具包容性,这有利于唐诗精华的全面吸收;更强调诗歌的教化功能,对唐代诗人的接受较唐人而言变化也较大。  相似文献   

15.
16.
在古代中国,虽然文学史之撰写及其呈现形态与现代中国颇不相同,但是,在包涵文学作品的文本整理、文学典籍的文献承递、文学知识与经典的传播等在内的一系列影响文学史运作的过程中,话语权力的渗透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只不过其表现形式较为隐蔽,往往不为人察觉。本文将其称之为文学史权力,并以《文苑英华》一书对所采诗篇题目的处置为中心,讨论总集编纂中的文学史权力运用问题。对诗题进行类化、简化或同化,是《文苑英华》这部总集在文献使用和编纂体例上的重要特色之一,其影响及于诗歌之流传、阐释与接受,更在这一过程中展示其对个别作品的占有、支配甚至再创作的权力。  相似文献   

17.
陈代文学是齐梁文坛"永明体"转向"宫体"之后,文学在保持宫体余绪的同时,进而趋向近体化、拟乐府与以"赋得"为题等诗作的嬗变阶段,而北宋初所编《文苑英华》选取了陈代文学作品中精华,却对宫体文学选取持有一种谨慎接受的态度。反映出宋初文臣,既从前代文学成就中借鉴、吸取营养,又要去其糟粕的文学观,这也折射出赵宋统治者的文学主张。  相似文献   

18.
《蒋士铨传》在《文苑传》的乾隆朝诗学史记载中,具有重要地位,反映了清史《文苑传》第一次稿的乾隆朝诗学史的形成过程。《蒋士铨传》特别突出了传主忠的特点和艺术特长,更非一人之传,而多方涉及清史《文苑传》描绘的乾隆朝诗史的全局。清史《文苑传》第一次稿中的《蒋士铨传》是总裁、副总裁和总纂共同的作品。陈用光有纂辑之功,但总裁曹振镛的影响更加巨大。他让蒋士铨弟子陈用光纂辑《蒋士铨传》,并指示把与蒋士铨齐名的袁枚、赵翼排除在《文苑传》之外。因此,《蒋士铨传》及清史《文苑传》第一次稿对乾隆朝诗学史的记载残缺,是曹振镛领导的纂修团队刻意为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20.
彭叔夏根据周必大所校宋代类书《文苑英华》撰写而成《辨证》十卷。全书对《文苑英华》中出现的讹误及体例缺陷作出辨证,分为用字、用韵、事证等二十类,包括校勘、考证两个方面。本文从《辨证》具体实例出发详细分析,试图总结其校勘成就及其在校勘学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