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语言是人的现实的意识,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民族语言是民族存在的象征,是构成民族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它表达、显现与传承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语言是民族共同体形成、聚合的基础,因而增进民族语言认同是建构民族共同体的重要途径。民族地区要坚持语言平等政策,全面、科学地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育和使用,以达到少数民族语言认同与国家通用语言认同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
认同建构中的时间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认同的建构与“时间性”密切相关。通过分析中国现代民族认同的两大建构路径,即“现在—未来”导向路径和“现在—过去”导向路径,可以看出,在时间性的三个层面里,“现在”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现在—未来”导向的路径从未来寻求合法性,主张现代与传统的断裂,民族认同的建构所依据的是精英知识分子所设定的民族国家的规划。而“现在—过去”导向路径则是从过去寻找合法性,以回归传统、挖掘新的传统或是重构传统的方式,通过与“过去”建立起联系,使自身权威化。无论是哪一种路径,民族认同建构都是以“现在”为核心的。因此,在民族认同建构的“时间性”问题中,“现在”之重要不仅仅在于“民族认同”是现代现象,它更是重组过去和未来关系的关键。相对于“真实的过去”的不可改变,“未来”的不确定,“现在”却为建构者的主体经验参与到认同建构中提供了机遇。在重组过程中,建构者得以充分调用“过去”和“未来”的资源,使民族认同获得它所需要的多元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3.
自19世纪鸦片战争爆发至20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年历史中,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认同建构大体经历了古典王朝国家认同危机、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认同初步确立、地域认同对国家认同的"挑战"和民族国家认同建构完成四个阶段。不同的历史阶段,具体的政治、社会与文化情势决定了当时国家认同之情状及其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分析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抗震救灾工作,提出了国家认同建构中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建构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民族认同的维度与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民族认同长期以来都是民族心理、社会心理等领域的热点问题。在当今民族发展、社会文化变迁的时代背景下,对民族认同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心理人类学为视角,将民族认同的构成要素解构为民族归属感、民族情感依附性和民族心理趋同性,并分析这三要素如何影响民族认同的变化。再将这三要素重新建构为民族认同的两个层面和四个维度,即内隐层面的民族归属感、民族情感依附性以及民族心理趋同性和外显层面的民族行为卷入。根据对民族认同的解构与重构,提出民族认同的实现路径为身份认知、文化习得、价值内化和交往交流。同时,以文化-心理一致性理论为依据,认为民族认同也是文化-心理一致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认同是文化自信得以形成的关键环节,只有基于人们的普遍认同,这种文化才会由内而外地形成自信之势。在全球化越来越深入的今天,文化交流互鉴和矛盾冲突相伴而生,尤其是在一些国家执迷于按照自己的模样改造世界,用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念重新塑造了其他群体的内外世界后,认同已不再是先天赋予的简单形式。文化认同是可建构的,而且在人们之中通过教化等形式形成对本国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念的认同,越来越有其可能性和必要性。具体讲,文化认同的建构路径包括:从文化层面开始建构,从他者出发建构以及从把握个人与群体关系角度进行建构。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是以某种价值为导向的社会历史过程。本文从文化视角审视全球化 ,揭示文化全球化的实质 ;追溯中国文化认同的历史与现实 ;面对文化全球化 ,我们应该提升文化自觉 ,重新建构中国现代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8.
当代少数民族小说文体和民族认同建构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抒情性和民族认同;重述神话史诗和民族认同;文体转型和民族认同。这三个方面与民族认同内涵的三个组成部分--民族感情归属、文化特质把握和民族身份指认--构成对应关系。对这一颇具新颖性问题的考察具有多方面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9.
民生问题事关人们的生存与发展,而有效解决民生问题能够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提供群众基础,是国家认同建构的一个重要维度。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民生问题逐渐成为民族矛盾和社会不稳的导火索,对国家认同建构的持续巩固构成了诸多挑战,已成为当今民族地区主要的社会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坚持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民族文化建设、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等途径,能够为民族地区国家认同的建构积聚正能量,是实现民族地区国家认同建构的内在要求与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民族高校有来自民族聚居区、汉民杂散居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又有部分汉族生源,族群身份的多样性决定了民族高校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多元化。研究发现,对民族高校大学生文化认同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有族群身份、个体从小生活环境、教育背景和现实社会、经济地位。为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民族高校要积极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发挥文化融凝作用;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资源,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外,国家在大力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效率和公平。  相似文献   

11.
大陆与港澳台的法律分属不同的法系或法律文化,它们虽有很多共同之处,但彼此也有不少差异。从法定继承的地位及适用、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法定继承顺序以及法定继承份额等方面,对四法域的法定继承制度作全面比较分析,对了解四法域继承法律制度的异同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云南是民族文化王国,云南省政府决策要建成民族文化大省、强省,这就需要加大文化传播活动的力度。语言作为传播中的最重要的符号系统,是传播现象里值得人们深究的问题。怎样利用语言文字向港、澳、台地区传播云南民族文化,是文化界(包括广告、出版系统)不能回避的问题。本文提出综合利用民族化、大陆化的语言和港、澳、台当地语言习惯及网络语言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13.
被害人通常是指刑事犯罪的受害者,即刑事被害人.基于这一特殊身份,他成为刑事诉讼活动的重要参与人.中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的被害人参与诉讼的程度不同,在刑事诉讼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使得被害人享有的诉讼权利也不尽相同.为保障被害人人权,对各地区被害人的权利保障问题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我国今后立法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4.
港澳台女子高等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翔实的数字和严谨的分析 ,对港澳台地区女子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状况与现存的问题进行研究 ,揭示出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与障碍 ,呼吁社会面对女子高等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需要关注、深思和逐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现就读内地的港澳本科生突破两万人,面对该群体如何有效地发挥国情教育的效力,是侨务工作一大热点。文章依据对30名港澳生进行的半结构性访谈的结果,从微观动态的视角分析当前国情教育的实效性。研究表明,有效的国情教育包括:教育方式上,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发挥重要互动性他人的作用;教学内容上,坚持历史文化教育、革命党史教育和宪法基本法教育三管齐下;教学方法上,坚持表达方式生活化时代化、教学手段多样化丰富化。  相似文献   

16.
大陆与港澳台四法域在仲裁协议制度方面虽有相似的地方,但更多的是各具特色,通过对它们的比较,有利于大陆在完善仲裁协议制度方面作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重写上海:大陆、香港和台湾电影中的沪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电影和有关上海的电影将上海的文化影响带到全球,解读(重读)和书写(重写)上海成为文化研究领域的热点。上海话与普通话或其他方言在电影中的巧妙运用全面展示了在国家、公共领域和所谓的历史客观文化的深层结构里存在着的那种地方性的、私人化的、原初自发的主观文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陆与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的四个不同法律适用领域,它们之间的法律冲突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区际法律冲突。根据这四个地区民商事法律冲突的特点,从根本上解决这种区际法律冲突十分必要。只有结合四地区立法理论和实践的实际情况,在法学理论上有所突破,并参考和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立法理论和经验,才能最终解决这种特殊的区际法律冲突。  相似文献   

19.
大陆与港台三地电影译名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影片名的翻译与各地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本文旨在通过对大陆、香港、台湾两岸三地影片译名的特点进行分析比较,为探讨电影片名翻译的正确方向和途径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0.
对于内地在港大学生而言,作为内地人的社会认同虽然重要,但并不总是显著的,且社会比较是多元化的;其认同具有流动性的特征,但并非如后现代主义所说已是破碎的认同,而呈现为流动的融合的模式。本研究在泰弗尔的社会认同论与后现代的社会认同观之外,提供了一种更均衡的认同观。同时,对于内地与香港两地群体的融合也具有经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