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翻译是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重要媒介,中国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与非传统文化。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加说明翻译在我国文学对外传播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热潮下,该文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现状,以1971—201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四十年来的获奖情况为研究对象,从获奖作家所属的不同的国家分布、作家性别比例及和获奖作品风格与主旨这三个大的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探究诺贝尔文学奖的发展态势,概括和反思目前中国文学的发展状况,剖析中国作家莫言的获奖原因,由此提出对于中国作家要在诺贝尔文学奖中占有更多席位需要完善方面的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前现状,以1971—201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四十年来的获奖情况为研究对象,从获奖作家所属的不同的国家分布、作家性别比例及和获奖作品风格与主旨这三个大的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探究诺贝尔文学奖的发展态势,概括和反思目前中国文学的发展状况,剖析中国作家莫言的获奖原因,由此提出对于中国作家要在诺贝尔文学奖中占有更多席位需要完善方面的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4.
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奖,中国人在经历了100多年后终于填补了无人获奖的空白,它为中国文学和文学翻译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文学翻译作为架起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桥梁,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中国文学翻译行业前景堪忧,其表现如下:原著外译数量少,作品翻译质量不佳,优秀翻译人才缺失等,影响着中国文学翻译作品在国内与国外的传播.因此,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加大外译作品基金扶持力度,改革翻译人才评估机制,增强翻译人才队伍等也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前几天,有一家媒体要我预测一下网传莫言获奖的可能性.我表示,预测只是民间情绪的一种表达,或许也是媒体炒作的需要.其实获不获奖,等几天不就知晓了?获奖是好事,没获奖也不会影响莫言在文学上的地位.我当时的意思,诺贝尔文学奖是水到渠成的事,我们应以平常心视之.  相似文献   

6.
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周年之际,为了推进和深化莫言及百年中国文学研究,开拓新的学术疆域,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共同主办的“莫言:全球视野与本土经验”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12月7日在北京举行。  相似文献   

7.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个获此奖项的中国本土作家.纵览他以诺贝尔文学奖为里程碑的文学路线图我们可以看到,莫言由1981年登上文坛并获得前辈艺术家的赏识,1985年开始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主要代表之一、引起学术界的积极关注,90年代以来,他在艺术探索的过程中不断自我突破,佳作不断涌现,赢得学术界的激赏与期许,成为当代文学与世界之间“新航道”的领军人物之一.莫言的文学路线图为中国当代文学今后的发展之路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8.
莫言小说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当代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莫言的创作给当下的文学许多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莫言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后,国内外舆论褒贬参半.一方面有人认为莫言获奖能推动中西文学交流,对促进中国与世界文化的对话大有裨益;另一方面却是中西方媒体和个人对莫言的贬损.但是,即使那些赞美之辞也并未真正言明莫言获奖的深层原因,无法确立莫言创作的独特性.作为当代中国难得的一位有思想的小说家,莫言创作的独特价值体现在始终如一的新历史主义立场和“作为老百姓的写作”.  相似文献   

10.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个获此奖项的中国本土作家.纵览他以诺贝尔文学奖为里程碑的文学路线图我们可以看到,莫言由1981年登上文坛,80年代末已经引起了海外读者的关注,90年代起其作品开始向欧洲、东亚、中东诸国广泛传播、成为世界范围内最早被译介、影响范围最广的中国当代作家之一;新世纪以来,莫言作品的传播版图不断开拓、引发“莫言效应”、“莫言旋风”的同时,进一步赢得了世界文坛的认可.本文综述莫言文学作品在国外的传播历程,莫言的文学传播路线图或能为其他中国作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1.
欧美汉学界针对莫言获奖和他的作品的批评意见中,体现出对文学批评自身的标准、文学和政治的关系、文学欣赏标准的确立等诸多问题的洞见与盲点。批评中常出现的要求文学作品需要具有"美学信念"和"道德感"的观点,带有一种非历史性的本质论倾向;一些意见中体现出文学写作和权力的复杂关系;针对莫言获奖的反应也体现出中国文化软实力当前面临的困境,为此必须对当代中国历史建立辩证、全面的认识,以确立全球化时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凝聚共识。  相似文献   

12.
《老友》2012,(11):27
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表示,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审视莫言的作品,可以看出,他真正从社会底层出发,从民间乡土出发,以形象、逼真的艺术手法还原了中国原生态的现实生活状况。他被称为"寻根文学"作  相似文献   

13.
瑞典翻译家陈安娜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作品的主要译者,被称为莫言获奖"背后的外国女人"。陈安娜的译文有如下特点:1题材选择上既有鲜明的中国特点,同时又迎合了西方读者的阅读期望或偏见;2翻译策略和方法上照顾译文读者的需求,对原文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改动;3译者对身份的认同影响,甚至决定了翻译质量。中国文学作品的外译,除了由高水平的外国译者担纲之外,中西合译、中译西审、灵活翻译等都不失为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自1901年以来,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已走过了百年历程.从民国时期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作家的关注,到改革开放时期的“诺贝尔奖情结”,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梳理民国以来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历程,综述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对百年中国文学的影响,力图呈现一个事实:中国作家在不断深化自身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认识,而诺贝尔文学奖,也在逐渐理解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15.
自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以来,这个让全世界瞻仰的奖项已经走过了114年的辉煌历程。每一年这个诺奖揭晓的月份,全世界只要与文学有点关系的人,几乎都会陷于期待、焦躁的气氛中。大家都在猜测:谁能获奖?尤其是以文化大国自尊的中国,更是翘首期盼,希望这个神圣的奖项花落中国。因此而产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2012年,瑞典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五人评选委员会成员谢尔·埃斯普马克说:莫言作为首位中国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令人欣喜。但事实上,中国近现代文学的成就早已受到世界关注,中国也一直拥有世界上最好的作家。谢尔·埃斯普马克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机制还处于比较不完善的状态,几乎没有亚洲作家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直到1938年,以中文为母语之一写作的美国作家赛珍珠,凭借《大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上世纪三十  相似文献   

16.
[摘要]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使得一直困扰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作品翻译问题再次备受关注。优秀的翻译使作品生命力在异域得以延续并获得“重生”,而蹩脚的翻译则无异于对原作的“谋杀”。莫言作品的成功传播在于莫言作品的译者都是热爱中国文化、语言能力出众、翻译经验丰富的汉学家及翻译家,同时译者和作者及出版社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交流和合作,这就说明文学作品翻译传播不仅取决于作品的文学价值,还与包括出版社在内的“赞助人”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此次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看上去是一个单纯的文学事件,实际上也正是中国文化逐步被外国人了解、认可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8.
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坛极具活力的作家之一,其创作不仅在国内享有极高的声誉,在国外也有很大的影响。莫言在国外被视为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并多次荣获国外文学奖项。其重要作品如《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酒国》、《丰乳肥臀》等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受到海外读者、文学界和文学报刊的好评。  相似文献   

19.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标志。莫言小说所特有的中国文化元素及其表达的人类普遍情感是其获得国际认同的重要基础,而海外汉学家的精湛翻译则为莫言作品在跨文化语境中实现有效传播消除了语言障碍。莫言的文学创作在书写中国民间文化的同时,蕴含了世界性的文化理念,对这一文化资源的研究将有利于加强和丰富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20.
莫言之所以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固然和他本人的努力有关,但年轻的瑞典女汉学家陈安娜的推介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她把莫言的许多作品翻译成瑞典文,介绍给瑞典人民,让瑞典文学界认识了莫言,从而对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华民俗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那么陈安娜何许人?她为何要翻译、推介莫言的作品?说到陈安娜,首先得说其丈夫陈迈平(万之),因为是他引导陈安娜走向翻译中国文学的道路。陈迈平祖籍湖南湘潭,1952年生于江苏常熟,"文革"前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小学、上海复兴中学,"文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