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威廉·布莱克的诗歌集中了他的思想精髓,对自由的不懈追求使其诗歌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的文学特征。现基于互文性的相关理论,以威廉·布莱克的小诗《虻虫》为例,对该诗的文本构成特性和与其他文本之间的关联进行系统分析,考察该诗和其他文本的之间的互文性与对后世文学的扩散性影响,并进一步体察布莱克的诗歌思想体系的开放性和其对多元性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探析威廉·布莱克诗歌中丰富的生态思想。布莱克是英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诗歌的重要代表,他的诗歌,特别是那些被收入诗集《天真之歌》的作品歌唱生活的快乐,描绘古朴纯美的自然和纯真关丽的人类,充溢着人与周围自然环境不可分割的情感,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  相似文献   

3.
里尔克一生创作了大量影响深远的诗歌,同时留下数量惊人的优美信札。其诗学思想虽不系统,但很独特深刻,零星地分散在他大量书信或散文里;诗歌中也偶尔触及。  相似文献   

4.
约翰·多恩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诗人.他极具诗歌天赋,开创了"玄学派".他的作品不同于当时流行的甜美诗体.他摒弃了过去人们在诗歌中所应用的传统的意象,其作品风格极具智慧,引人深思,善用引申的暗喻来对比极其不同的事物.本文即在约翰·多恩的诗歌特色方面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是20世纪美国现代派诗歌的发起人,战后美国诗坛的中心人物.他认为诗歌形式应适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并注重形式及技巧的实践、探索和创新,受到众多美国当代诗人的推崇.威廉斯通过使用简朴、生动的语言文字,结合现代视觉艺术的流动性,发现现实生活中自然的音韵节奏,全面革新诗歌形式以赋予其时代特征与真实的美感.  相似文献   

6.
威廉·布莱克接受了多神论向一神论过渡的观点,同时倡导从一神论向泛神论的回归,并在这种逃逸中寻找诗歌的灵感,通过大量含混的诗歌修辞构建出复杂的多重意义体系,并在深层结构中将二元对立中的主从关系进行了颠覆与解构,颂扬有差别的具体神性,属于后一神时代的泛神论,体现出谨慎的建构特征。布莱克诗歌中动植物意象的泛神主义解读,暗示并激发了诗歌中具有前瞻与预言性质的独特诗性逻辑,对于现代主义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大部分以抒情诗歌为主,不仅对新英格兰地区的田园风光和风俗人情进行了描写,更为主要的是他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摘取弗罗斯特的抒情诗歌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评论,以对其诗歌的了解和更深的分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的文艺鉴赏中,人们常用"诗无达诂"的原则来看待审美的差异问题.因此,如何准确把握作品的这种开放性也就成了诠释者永恒的追求.通过中国传统的"诗无达诂"诠释学理论与西方诠释学家艾柯关于"开放的作品"的印证,以威廉·布莱克<天真的预言>中译本为例,探讨了"诗无达诂"诠释论的开放性对诗歌鉴赏与翻译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著名诗人,其诗歌以寓意深长而著称。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其诗歌的哲学隐意:人与自然的哲学,人与社会的哲学,人与人的哲学。并分别以他脍炙人口的诗篇为例,探索其中的哲学真理。  相似文献   

10.
"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T.S.艾略特语言艺术精湛的典型范例。艾略特在诗歌中大用意象,巧用意象,并运用了丰富的文学和文化暗指;同时,借助拼贴、反复和组合前人作品中看似无关的片段等语言手段来突现诗歌中奥妙鲜明的意象,给诗歌的表达带来沉郁顿挫、一咏三叹的韵味,使灰暗、无奈的主调显露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示了诗作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开创了一种新的诗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1.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一位极受欢迎的当代美国诗人,一般认为他的诗歌通俗易读.但易读并不意味着易懂.他的诗歌其实蕴涵着一种意义的不确定性,亦即诗人以语汇、意象、修辞和格律等手段在诗歌中组合成一套复杂的意义系统,使得诗歌具有多重阐释的可能性.本文即以弗罗斯特诗歌<未选择的路>为例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我与世界如恋人般地争吵",这是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为自己写下的墓志铭.这句话可谓是弗洛斯特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他矛盾的世界观.通过对弗洛斯特诗歌的分析,我们发现诗人既热爱世界,又对世界不满;诗人对世界的"爱"和"争吵"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解读弗洛斯特矛盾的世界观,了解他诗歌中展现的对立与统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更好地处世和生活.  相似文献   

13.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是美国20世纪最受推崇的伟大诗人。他诗中的意象均来自简朴的乡村生活和自然景物,但却蕴含着严肃而深刻的哲思与智慧。从原型及隐喻的视角入手,结合作者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平经历,解读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树木原型,从而加深对他诗歌的理解,拓展其作品在我国的研究和鉴赏空间。  相似文献   

14.
徐志摩诗歌意象深受其生活经历的影响,他笔下的意象世界带有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并夹杂象征主义特色。相对闻一多而言,徐志摩在诗歌音乐美的实践上花费了大量精力,把中国新诗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从表象上看,徐志摩诗歌呈现出复杂的面貌,但在诗歌内部,又有一个单纯的线索,即对自由、美、爱三位一体人生理想的不断追求。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技和网络多媒体的迅猛发展,与之相应新媒质时代的诗歌写作也迅速地发展演变.网络诗歌是大众文化和新媒质发展的产物,是广场性、狂欢化的诗歌写作形态,利弊并存.为了梳理、厘清文学和诗歌,需要我们正确分析和探讨这种新出现的并且也具有相当复杂性的诗歌形态范型和现象.  相似文献   

16.
优秀诗歌所传达出的感情,都是典型意义上的感情.真实、独特和普遍概括,是构成诗中典型感情的三要素.优秀诗歌中的"理",除了有时候表现为一种明确的思想外,更多的情况下,则表现为一种深厚微妙的意蕴.意蕴是诗人的人格学问、阅历生平、认识体验水乳交融流动在诗里的一种深厚的理性状态;是诗人的意识和潜意识在诗中的微妙反映.意象创造是诗歌艺术创造的核心.饱含着诗人情感意蕴的形象即为意象.如何为内心的情意找到与之成准确对应关系的客观形象,是意象创造中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7.
弗兰克&#183;奥哈拉是“纽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在美国后现代诗坛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多年来,对于奥哈拉的研究只停留在其诗歌的先锋技巧和语言实验的层面上,而忽略了其诗歌中蕴涵的十分丰富的社会文化因素。文章对奥哈拉创作的社会历史氛围,以及他的诗歌文本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并特别关注了其诗歌中诗学与文化复杂而独特的关系,并结合诗歌文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戈麦是汉语诗坛一个久被忽视的诗人。在他的诗歌中,呈现了孤独、虚幻、分裂等意识,而独特的意象系统与诗歌意识紧密相关。意象的使用和诗歌意识的传达,使他的诗歌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19.
从诗歌的意境入手,由点到面具体分析威廉·布莱克的《伦敦》(1794年)与威廉·华兹华斯的《威斯米斯特桥上》(1802年)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及诗歌流派,这两首诗描绘的均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首都——伦敦的上层社会和底层社会人民的生活状况。但这两首诗的意境却大相径庭:前者描写的伦敦如地狱般的丑陋不堪,令人感到毛骨悚然;而后者则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人间天堂;并以诗歌的主旨、韵律及修辞手法等方面为切入点,详细地对比、分析其“异同”,从而追溯造成诗歌中伦敦不同形象的成因;进一步揭露了资本主义统治下的伦敦的本质——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  相似文献   

20.
弗罗斯特认为<割草>是他第一部诗集<少年的意愿>中最好的一首诗歌,评论界一般认为它是一首"出色的十四行诗",但是弗罗斯特诗评家马克森(H.A.Maxson)认为它离经叛道,不像一首十四行诗,因为"它并没有提出一个观点、拓展一个观点、曲折一个观点……[而且]诗中没有一个清晰而又关键的转折".笔者对这首诗歌进行了格律分析,不仅发现弗罗斯特驾驭十四行诗这种格律最严谨的英语诗歌体裁的娴熟技艺,而且证明了这首十四行诗并没有"离经叛道",而仍然是"一首最先进、最具有创新意识的十四行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