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趼人是晚清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以大量的小说创作 ,猛烈抨击了晚清社会的种种阴暗面 ,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 ,歌颂了近代历史背景下的爱情故事 ,从而使小说这一最为通俗的文学体裁 ,恰如其分地充当起“改造社会、开启民智”的作用。因此 ,对吴趼人不能简单地以“谴责小说”家观之  相似文献   

2.
据统计,1902~1909年间创办的《新小说》《月月小说》《绣像小说》《小说林》这四家清末最具影响力的小说杂志,都将翻译小说列为重要的刊行门类,共刊载外国翻译小说108种,数量可观,特点鲜明。文章分析了翻译小说的体例和形式的特点,阐述了翻译小说的题材类型和小说的翻译方式,认为清末四大小说杂志上刊载的翻译小说,动态且清晰地反映出中国近代翻译小说的发展过程,代表了晚清翻译小说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3.
学界普遍认为中国“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诞生于“五四”时期,“五四”之前具有成长小说雏形的作品几乎全部为译作。实际上,清末南武野蛮的《红楼梦》续作《新石头记》是一部完全萌芽于中国的原创成长小说。与吴趼人同名小说中欲速不达的“伪成长”不同,南武野蛮详细描画主人公贾宝玉循序渐进的成长轨迹,关注个体与国家的相衍相生,在同时代文学创作中具有超前的现代性。南武野蛮《新石头记》中鲜明的成长因素离不开主人公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的特殊性,更与其时代背景下的清末新政和留学浪潮密切相关。以南武野蛮《新石头记》为代表的清末成长小说虽然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但依然可以被视为近代中国试图冲破阻碍、谋求发展的家国隐喻。  相似文献   

4.
近代小说作为“谈资笑柄”的性质,有鲁迅先生的论断在先,只是这层意思容易被“谴责”所遮蔽。吴趼人“笑话小说”的概念虽然不大为人注意,却很能体现笑话与小说两种文体之间的内在关联。同时,吴趼人短篇小说中的笑话因素及吴趼人长篇小说中的谐趣风格其实也会让人联想到“笑话小说”。在吴趼人的小说中挖掘笑话特征及其它谐语因素的明显印迹的目的,一方面是想强调“谈资笑柄”可以理解为一种文体;另一方面是想通过对鲁迅所理解的吴趼人进行再理解,力图恢复吴趼人小说的原本风貌。  相似文献   

5.
吴趼人的小说观,在晚清文坛可谓独树一帜。他是这样阐释小说之职能的: 借小说之趣味、之感情, 为德育之一助云尔。 这样来立论,意味着他已脱出了梁启超“小说论”的窠臼。二十世纪开头,梁氏的《译印政治小说序》和《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相继发表,认为提倡新小说可以改良群治、演进社会,甚至强调新社会必先新小说,视小说为改良主义政治运动服务之工具。此论一出:海内风从,为小说发展史开拓了一个新的纪元:把小说从茶余酒后消遣品的陈说中解放出来,刷新了大家对小说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梁氏观点的功绩昭然,然而也显出了极大的片面性。“小说界革命”的口号提出以来,三年的实践证明,单纯把小说视为政治的传声筒乃是形而上学的理解;小说应当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本质,以它的美感作用撄人心。于是,小说界有识之士开始对梁氏观点的片面性表示异议,而提出异议最早者乃是吴趼人,他在1906年所写的《月月小说序》中说:  相似文献   

6.
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看做是《新小说》杂志的一部分,以民族主义想像入手,并将它与其他"新小说"作互文对读后,认为在小说结构上渗透了吴趼人的道德关怀,以及在对伦理体系崩溃的叙述中隐含了一定的道德批判;并且指出了小说的遁世倾向,这是因为作者暂时觅寻不到正路。  相似文献   

7.
清末小说家吴趼人,他的《新石头记》借用了《石头记》(《红楼梦》)中的人物,而核心的情节是写贾宝玉等人“与二十世纪相见”.面对欧风美雨,传统的文化人如何回应西方的挑战?中国怎样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吴趼人试图回答的问题.他一方面提出了“中体西用”的答案,另一方面又对这个答案将信将疑,新文化人“全盘西化”的立场已呼之欲出.从《新石头记》的新人格理想看清末民初的文化转型,我们对时代精神的变迁可以获得较为亲切的感受.  相似文献   

8.
晚清至民国初年,小说创作和小说杂志都呈现出惊人的增长态势,而此时小说杂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附有图片。通过对《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和《小说林》这四大小说杂志中的插图作抽样分析,发现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即外国题材图片多,尤其外国作家艺术家人像多,中国报刊初创期的不规范也带来一些当时特有的现象,图片数量或多或少毫无规律,杂志内容与图片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9.
<小说林>是我国清末四大小说杂志之一,其编辑发行者小说林社又是我国第一家以出版小说为主的近代出版机构,它们对于中国小说事业均做出过重要贡献.本文通过对有关史料的发掘、整理,对<小说林>的创办历史及其与小说林社的密切关系做了比较细致的追溯和分析,以期见出晚清小说事业演进的基本轨迹.  相似文献   

10.
《小说林》短篇小说的类型多样,在晚清期刊中具有短篇小说文体方面的典型特征,具体体现在作品的叙事模式、内容是否为横截面、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语言是文言还是白话等方面。从中不仅可以认识《小说林》短篇小说在文体革新上的依据及其与传统古代短篇小说不同的文体特征,其价值也值得重估。  相似文献   

11.
鲁迅虽称《金瓶梅》为“人情小说”或“世情书”,但他也指出此书“著此一家, 骂尽诸色”的特点。若就“人情——世情”小说内部深入研究,则从题材及其叙事结构而言 ,《金瓶梅》还可以而且应当称之为“家庭小说”。它影响后世衍出《林兰香》、《醒世姻 缘传》、《红楼梦》、《歧路灯》诸书,构成家庭小说的系列,其规律往往是后来者从前作 反面取材或立意而成新创。这是《周易》之所谓“通变”的体现,在小说史上是普遍的现象 。在承认《金瓶梅》为“人情小说”或“世情小说”代表作的前提下,明清小说分类中应把 《金瓶梅》——《红楼梦》一脉如实称为“家庭小说”。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社会,天灾与人祸、国难与战乱威胁着个人和群体的生命,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时刻关注着民族的生死存亡,努力寻找拯救中国的良策。《新小说》杂志创办者的角色定位、办刊理念、表达方式,说明了梁启超以《新小说》杂志为阵地,进行开民智、启民德、激民气活动,希望达到救亡和启蒙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晚清出现了一批叙说"政治理想"的"类乌托邦"型小说。类乌托邦小说不同于晚清谴责小说的对现实的直白批讽,它们在幻想中熔铸了作者对如何突破现实的重重包围,从而走上强国之路的思考与探索,构成了小说与国家叙事的对话。笔者试以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与吴趼人的《新石头记》为中心,探究其政治想象。  相似文献   

14.
吴趼人小说在语言上实现了浅白化,在文体上取消了传统章回小说中的“有诗为证”的程式和大量引录诗词曲赋的惯例,在对人物进行绘形时摒弃了古代白话小说代代袭用的套语典故、陈词滥调,转而运用平实、逼真、细致、准确的笔墨。这些努力在客观上使得新小说的文体比以前更为纯净,从而使其更接近了现代小说体制。以吴趼人为代表的新小说家在纯洁小说的文体方面,为中国小说艺术的现代化作出了一项至今仍鲜为人知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中大量的小说论因子,散见于其《诸子》《史传》《宗经》《谐隐》等各篇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历史意义。《文心雕龙》中的小说论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曲缀”之“序”———作为叙事文学的小说的叙述模式、作为历史小说萌芽的史传文学的虚与实、《文心雕龙》的小说地位论与小说观。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文心雕龙》中的小说论因子,是时代与文化共同催生的必然产物,具有深远的肇源意义。  相似文献   

16.
《群芳亭》:从小说到电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庭院里的女人》是第一部由中国人担任独立制片人的好莱坞电影,这是继《大地》、《龙川》之后又一部根据赛珍珠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在小说《群芳亭》中,赛珍珠关注中国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并通过吴太太和安德鲁之间的心灵交流,探讨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可能性。《庭院里的女人》在精神上与原著已经大异其趣。影片模仿好莱坞影片制作,潦草地表现吴太太和安德鲁之间的爱情;同时,影片充斥着说教的声音,小说中的圣人安德鲁成了完美的救世主和舍生忘死的英雄;而且,影片充斥着说教的声音,小说中的圣人安德鲁成了完美的救世主和舍生忘死的英雄;而且,在相当的程度上,影片试图迎合大众的口味,满足某些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中的糟粕的不健康的窥探欲。凡此种种,对赛珍珠的小说是一种歪曲,并构成负面听影响,也不利于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一生创作了大量恬淡自然的田园诗和被人称颂的散文。他似乎在小说创作方面没有留下具体篇什,“陶渊明与小说”这个课题极少有人涉足。事实上,陶渊明对古代小说创作产生过一定影响。本文以《桃花源记》为例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通过探讨现时一些有关吴趼人小说的现代性分析,以吴趼人一些代表性的作品作为具体的脉络去说明“中国小说现代性”这个含义比较抽象的问题。指出,中国小说的现代性除表现在小说的叙事技巧上,亦体现在小说的叙事内容上,甚至小说的社会地位以及小说与其他文类之间的关系上。中国小说的现代性,可谓牵涉在整个文学结构的变化之内,而不是某种特定的小说技巧上的革新所能够充分说明的。  相似文献   

19.
“小说”名义之歧误,历来发生在《庄子·外物》注解中,而近世又发生在古典小说研究中。“小说”真义实为“小道”。先秦诸子论学大量使用了“小道”一词,而与“大道”形成两极对峙。如果将“小说”转释为“小道”,并将《庄子》“小说”观扩展为诸子“小道”观,就可建构诸子“小说”观同秦汉“小说家”以及后世文体小说的关联。  相似文献   

20.
"影响的焦虑"是由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提出的关于诗歌影响研究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后来的诗人对前辈诗人有着先天性的焦虑感。运用这一理论分析吴趼人的《新石头记》后发现,《新石头记》中贾宝玉漫游海底一段受当时在《新小说》上连载的《海底旅行》的影响,在仿写过程中,吴趼人试图对《海底旅行》有所超越,而这一心态正是布鲁姆所说的"影响的焦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