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铁路作为一种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压迫而被引进来的。西方侵略者用炮舰打开了闭关的清朝帝国的大门,为了扩大对华侵略,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俄、英、美等国把修筑铁路提到对华侵略的日程之上,它们对清政府接连不断地提出在华修铁路的要求,但都被拒绝了。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湖,而攫取中国铁路权,则是列强侵略中国计划中的首要一环,所以它们争先恐后地利用不同方式吞噬中国的铁路权。从一八九五年至一八九九年,中国的绝大部分领土都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各自划分的“势力范围”,中国一万多公里的主要铁路干线都被帝国主义各国控制着。与此同时,中国人对铁路的认识由肤浅转为深化,刘铁路的态度由排斥转为接受。一八八一年,为解决开平煤矿运煤的需要,建成中国自办的第一条铁路一唐胥铁路。中法战争后,倡议筑路  相似文献   

2.
百年前的甲午战争,清政府大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之后,各帝国主义国家据此条约疯狂地扩大对华资本输出,严重地排挤和打击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使中国经济日益成为西方经济的附庸.不仅如此,帝国主义列强还趁火打劫,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百年后的现在,中国人民早已告别了任人凌辱的时代,正豪情满怀地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但百年前甲午战争的历史悲歌仍强烈激荡着炎黄子孙的胸怀,在中国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促使人们进行严肃的历史思考:甲午战争我国战败的原因何在?我们必须记取的历史教训究竟是什么?本文拟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以就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一位颇具盛名的人物,也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史学家们对他的功过的评说,分歧颇大。固然,爱国主义思想贯穿梁启超一生之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发展,环境的变迁,梁启超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不断发生变化。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有不妥之处,敬请匡正。 梁启超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积极宣传者。中日甲午战争后,在帝国主义列强疯狂侵略的刺激下,出于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梁启超与康有为一起参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积极主张改革当时的弊政,励精图治,变积弱的中国为强盛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帝国主义列强为了划分势力范围,加紧向外扩张,并把其侵略魔掌伸向了中国,好端端的中国西藏由于其所处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历史文化而成为列强角逐的重要场所之一。英国帝国主义成为插手中国西藏事务、干涉中国内政的急先锋,而大英帝国的忠实信徒荣赫鹏、贝尔、黎吉生等则充当了英帝染指西藏的马前卒。本世纪前半叶西藏所发生的独立、分裂、内江等事件,几乎都是他们在幕前幕后策划、导演的。藏学界、学术界对这三位人物所撰写的鼓吹西藏独立的论著如《英国侵略西藏史》(汉译本书名)、《十三世达赖喇嘛传》、《西藏简史》…  相似文献   

5.
<正> 中日甲午战争是决定中、日两国命运,决定东亚历史格局的重要战争,它虽然过去将近一百年了,但其意义和影响值得我们进行讨论,加深认识。中国近代史上发生了许多次对外战争,在此之前,已有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中法战争,可说是烽火连天,硝烟弥漫。而中日甲午战争,比以前的历次战争规模更大,损失更重,失败更惨。割地赔款,丧权辱国,随之而来的是列强争夺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浪潮,国家和民族的生存面临严重威胁。中日甲午战争前,中国虽已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当时正在搞洋务运动,先进有识之士早已看透了洋务运动的弱点,认识到它不能够挽救中国。但对一般人来说,洋务运动造成一种假象,开了工厂,造了铁路,设了轮船、电报,建了海军,办了学校,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挂起了求富求强的招牌,给人一种希望和幻  相似文献   

6.
1894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在英美等国列强的支持下,寻找借口,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由于中国清朝政府腐朽无能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主和派”“投降派”的干扰,历时八个月的甲午之战终于以中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及随后《马关条约》的签定,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各国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甲午战争之前,中国封建官僚虚骄自大,盲目乐观,根本不把日本放在眼里,其它列强也较高地估计中国实力。甲午…  相似文献   

7.
民国初年出现的多党政治决非偶然,它是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首先,中国政党的产生是和列强入侵而激起的救亡图存、革新政治运动相联系的。甲午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纷纷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中华民族被抛进了苦难的深渊。面对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到了濒临灭亡的边缘,如何把祖国从极端危险的局势下挽救出  相似文献   

8.
<正> 山东古称"齐鲁之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曾有过灿烂的古代文明.近代(1840-1949)以来,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山东同全国一样沦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外国侵略势力虽未直接进入山东,但战争带来的灾祸已转嫁到了山东人民头上;以后,随着烟台开埠,资本主义侵略的魔掌伸入了山东,并逐步同中国的封建势力勾结起来,对山东人民开始了残酷压迫和疯狂掠夺.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山东首当其冲.1897年德占胶澳,次年英强租威海卫,1914年日本帝国主义借口对德宣战,悍然出兵山东,占领青岛和胶济铁路沿线,攫取了德帝国主义在山东的侵  相似文献   

9.
维西教案与藏族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在云南爆发的维西教案,是英法帝国主义对藏族地区的殖民侵略和清政府武装镇压引起藏族人民反洋抗官斗争的必然结果,从而否定了史学界认为维西教案一是藏传佛教与天主教之间的冲突斗争,二是四川巴塘行施改土归流引起的藏族僧众反抗这两种观点。  相似文献   

10.
英商福公司与道清铁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世纪末,西方资本主义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转到了以资本输出为主。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帝国主义列强攫取了在中国创办工厂、开发矿山、设立银行、修筑铁路等特权,从而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如能取得某一段铁路的投资建筑权,也就意味着垄断这段铁路沿线的资源,所以,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在争夺在华势力范围的时候,争先恐后地夺取铁路投资建筑权。英商福公司就是在这一时期攫取了道清铁路的投资建筑权的。 道(口)清(化)铁路始建于1902年,全长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形成问题,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教学和研究中必须予以回答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形成的。有的教科书明确提出:1840—1894年是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开始时期,1894—1927年为半殖地半封建经济形成时期,1927—1949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崩溃和新民主主义经济发生和发展时期。他们这样主张的理由是,中日甲午战争前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是商品侵略,而商品侵路不能改变中国社会经济的内部结构。只是到了十九世纪末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直接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和财政金融命脉,中国  相似文献   

12.
<正> 为了总结历史经验,发扬光荣传统,甲午战争九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9月20日至25日在威海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八十余名代表济济一堂于当年甲午重要战场,对甲午战争史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讨论比较集中的问题有: 一、关于甲午战争的历史地位问题。大家较一致地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是近代中国民族觉醒的转折点。其重大影响:从国内看,甲午战争的惨败彻底暴露了中国封建制度和清政府的腐败,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空前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同时也敲响中国民族觉醒的警钟。一切不愿亡国亡种的阶级、阶层和个人,无不从此惊醒,开始深思、探求救国救民  相似文献   

13.
<正> 各国与中国的金融关系由来已久,但在辛亥革命前后,无论是金融机关的结构,还是金融机关的功能和性质,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改变是伴随着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而产生的.甲午战争之前,列强对华的掠夺,是以商品输出为主的.十九世纪末,各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的过渡,资本输出就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甲午战争之后,列强对华的掠夺,就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了.这时,在华外国银行的性质也随之改变,即从过去主要替工商业担负支付中介的职能,变成了与工业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金融资本统治的中枢.这样,在华的外国银行就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执行机构和指挥机构,以致形成“某一国家在中国的势力与政治影响,不仅决定于它参加中国对外贸易的流转,而且决定于它投资的规模,决定于该国各大企业、公司和银行在中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云红 《兰州学刊》2007,22(1):178-181
甲午年之季,伴随着西势东渐,"势力范围"流行于中国.该文通过语源学的深入考察,认为"势力范围"作为西方国际关系的一个概念,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其作为一种政治概念出现,到形成一种国际法概念,经历了一个过程.传统国际法中"势力范围"是指列强掠夺非洲的过程中分割非洲的一种形式,是领土权的一种.以后,"势力范围"被政治家运用到世界其他地方,无不与该列强的领土野心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在东北亚地区展开了激烈的角逐,1904年爆发了日俄战争;此后,日本把中国东北南部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并吞并了朝鲜;1931年,它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为全面占领东北亚、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它又企图向北进攻苏联,由于这种“北进”未能得逞,转向“南进”,侵占了中国的大部及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日本帝国主义在二战期间对亚太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侵略中,尤其是在对外经济扩张中,东北亚地区显示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地位。在当今“东北亚经济圈”、“环日本海经济圈”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的时侯,回顾这一区域的历史并加以论述,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从鸦片战争到义和团运动,面对西方列强赤裸裸的侵略行径,中国人民曾经以血肉之躯,奋起反抗。但是,近代中国人民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大多是从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感性认识出发的。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则要到五四时期。也就是说,由于俄国十月革命  相似文献   

17.
甲午战争前后,是外国资本侵略中国的一个转变时期.由于中国的战败,帝国主义在华工业投资急剧扩张,中国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进一步解体.依据《马关条约》,沙市辟为通商口岸,逐步沦为列强进行商品倾销和掠夺农产原料的重要市场,城市经济发生明显变化.其中尤以棉花贸易的发展最为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8.
<正> (一)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山东的野心由来已久。早在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就曾派出大批特务到威海、荣成等地刺探军事、经济情报,测绘地图等,为其侵略山东做了准备。甲午战争时期,便直接出兵侵占威海,《马关条约》签订后,还以等待清政府偿清赔款为借口,驻兵威海达三年之久。后来由于德、英等帝国主义列强对山东的瓜分和角逐以及威海人民连年不断的反抗斗争,迫使当时尚以攫取我国东北作为首要目标的日本不得不从威海撤军,但此后它对山东的经济侵略却大大加强了。据《胶澳志》记载,从1901年起,日本商人就已进入山东开始  相似文献   

19.
1902年中英商约是清政府第一次主动建议修订的商约,是中国关税自主运动的先声和中国收回治外法权的依据。在此次修约谈判中,中国谈判代表具有了初步的国家主权观念,国家主权和利权略有挽回。同时,这一商约的谈判与签订,反映了帝国主义侵华政策朝着"深化"这一趋势发展,"经济侵略"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巩固和强化其在华势力范围的重要手段。这一变化,反映了帝国主义从形成到成熟的时代进程。  相似文献   

20.
<正> 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近代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要证明这一论断的科学性.我们必须从更广阔的背景对之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拟从近代中国政党史的角度,对此作一些考察。一19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接踵而至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特别是1894年日本发动的甲午侵华战争及继之而来的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势力范围的划分,宣告了洋务自救运动的破产,使中国陷于豆剖瓜分、亡国灭种的危境,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泥潭里陷得更快更深。许多有识之士特别是爱国知识分子纷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