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余华新作《第七天》以第一人称(死者)的冷眼旁观叙事跨越了生与死的界限,对主人公死后七天生活进行了淋漓尽致的铺陈,通过把生前与死后两个世界一体化、一致化,映射现实,针砭时弊,显示了作家直面现实的写作姿态和关注人伦关系的伦理意识。作家冷静、客观、中立的叙事特点和对主观心理、虚拟世界的关注与表现,体现了余华强势控制的"作家姿态";但他在写作中又多少显得有点局促不安、绵软无力、被动而受迫。我们将这种独特的现象称为"主观作家的被动写作"这是余华与作品《第七天》相互关系中暗含的悖论所在,也是余华小说的特殊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2.
费团结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3):44-48
与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相比,余华最新的长篇小说《第七天》所写的亡灵世界同样是现实世界的隐喻和象征,但它对社会现实既批判又寄寓理想和希望,既揭露了现实中的冷酷与暴力,又展示了现实人性温情脉脉的一面.相比《佩德罗·巴拉莫》在小说叙事方式上的探索性、先锋性,《第七天》强烈的故事性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也易让人产生艺术平庸之感;其反映社会问题的尖锐性对人物形象饱满性的损害,也是它艺术上欠缺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4.
陈文淑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0-42
余华的新作《第七天》力图展现当今社会的生存场景与生存之痛,将所思所想通过真实的描摹予以展现。这部小说延续了余华旧作中的创作手法,且真实与虚幻完美地融合,创作构思奇巧,引人入胜,但是因为作者的粗疏,作品在三个方面存在着问题,未达到经典应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董锋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作为学习现代汉语最具权威性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虽然较为完善,但细致研究则不难发现,其在字词的注音以及释义、标点、义项的设置、规范化、全面性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纰漏。论文对《词典》中的问题和纰漏的发现、研究、指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第6回是刘姥姥这个角色粉墨登场的开始,从而也正式拉开了小说故事的帷幕。作为一个深受人们喜爱的角色,我们发现作者关于“前刘姥姥的故事”即刘姥姥的出身由来、年龄、家庭关系等的交代充满了疑惑,虽然时下许多人反对用“失误”论、“破绽”论、“纰漏”论等对作家作品进行指责,但面对这种情况的存在说是“纰漏”也未尝不是一种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廖建荣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55-57,74
《七剑》在故事主题、七位侠客的形象塑造、斗争策略、讲述战争中的爱情四个方面参照了经典影片《七武士》。同时立足于中国的武侠文化,在侠士与村民的融洽相处、侠士的独立人格、抨击恶势力的刻画上有所超越,使《七剑》成为一部典型的武侠电影,也彰显了中国侠客和日本武士文化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8.
杨永明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1):69-70,77
《故事新编》是鲁迅在现代理性精神观照下对中国历史进行的重新审视。其中,《补天》更是其痛苦思索的情感结晶,它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实质进行探寻,展示出一个轮廓清晰的文化批判的思想图式,指出中华民族之所以走到了衰败的历史困境中,就在于封建传统文化对人的本性的扼杀。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小说《补天》是一篇颇有争议的小说。争议的关键在于对“油滑”问题的不同理解。本文撇开这一问题,通过同等看待作品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体上的功能,对该作品重新作整体的阅读,认为《补天》无论从内容还是从艺术形式上都服从于通过“人神对立”表达人类异化的悲剧这一总体构思 相似文献
10.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53-56
重复是鲁迅《故事新编》的一个重要文本现象,在小说中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语词重复与段落重复。重复是对位的一种表现,它的运用使得这部小说集带有浓烈的对话意味。这种对话并不局限于小说内部意义的相互生发,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小说文本的一种结构性事实。 相似文献
11.
《坎特伯雷故事》与《圣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琛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6)
《坎特伯雷故事》是中世纪英国伟大诗人乔叟的巅峰之作,作品在题材,框架,和内容等方面都别具匠心。朝圣之旅作为一种象征手法,暗示人的一生是灵魂跋涉的过程,最终的目标是回归上帝的怀抱。乔叟将故事蛄构和主题思想有机统一起来并赋予了《圣经》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2.
王玉珠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6):54-57
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能够较为成功地呈现50年代前期中国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历史风貌,其原因之一在于精心设计的文本结构。尽管在表面上《创业史》呈现为按照时间的自然顺序叙述的故事结构,但质言之,作品对集体化创业史的叙述更主要地呈现为情节结构,即作品的"题叙"、"正文"、"结局"在逻辑关系形成一条完整的因果链;"正文"部分不侧重于情节的纵向发展,而由几个空间场面组接而成。这使得柳青在《创业史》中游刃有余地对人物性格和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作了充分描述。 相似文献
13.
文学艺术在中国梦的建构中承担着严肃而特殊的使命,文艺家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土壤,围绕“中国梦”和“正能量”这样的时代主题进行文学艺术创作,贴近生活,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讲述中国好故事,抒写中国新精神,让通俗与高雅相辅相成、相生相济、相得益彰。株洲作家曾海民的小说《挺过两百天》将镜头聚焦于百姓民生,恪守“通而不俗”的创作原则,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以中国美学的方式抒写出我们共同的经验,诠释和演绎着平凡而又伟大的中国梦主题,平易中体现出不俗的品味。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正能量文艺,正是需要有这样强烈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14.
项筱波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3):153-154
音乐的核心是音乐作品(即乐谱),处于这个"核心"的两极是生活和音响.感性分析固然重要,理性分析更应凌驾于感性分析之上.音乐学分析的最终目的即音乐批评. 相似文献
15.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针对企业一般职员在缺乏授权的情况下以企业名义对外实施的经营活动,司法实践中有不少法院依据《民法通则》第43条认定职务行为从而将其行为法律效果直接归属于企业。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般职员对外代理不足的问题,但无论是司法实践还是学术界均对能否依据第43条直接认定职务行为的效果归属于所在法人存在较大的争议,且不论该条款还存在适用范围过窄、用语模糊、司法适用不统一等问题。2017年3月出台的《民法总则》首次以一般条款的形式明确规定了职务代理,其规定虽然解决了《民法通则》第43条是否为职务代理规定的争议,但该条款也存在适用范围过宽、增加组织体经营风险和成本的问题,在适用中应当进行限缩。 相似文献
16.
聂运伟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5)
鲁迅在1926年重新实施《故事新编》的写作计划,首先写的是什么?是《奔月》,还是《眉间尺》?本文以为廓清这个问题是研究《故事新编》中构思发生变化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7.
杨月萍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8):124-12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两部志怪小说《搜神记》与《搜神后记》受道教思想的濡染,都记述了许多关于神仙题材的故事,《搜神后记》在承袭《搜神记》神仙故事模式的基础上,除了少数相类的故事之外,还增加了对神仙异境的具体描绘,视角从虚幻崇高的神性上稍稍移开,更多观照人性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而促进神仙故事向着世俗化、人... 相似文献
18.
19.
北宋既优待文臣,又十分重视对历代典籍的整理.尤以馆阁对经、史书籍为中心的校勘活动,成效显著.以《麟台故事》残本卷二中《校雠》所载四十余年为主,即可较为清晰地看到这段时间之内馆阁校书中的一些问题:一是以前代正史的全面校勘为重,二是对经书的校勘较宋初而显得冷漠,三是校勘《庄子》《列子》等诸子书. 相似文献
20.
杜贵晨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5):22-25,33
<西游记>把传统文学的"七复"模式用为章回说部叙事节律的重要依据,扩大了"七复"模式应用于文学篇章结构的范围.同时,其以"七复"写神变的具体手法为独特的创造,至于观音菩萨为取经人"释厄"与"八百里"山与水"的循环暗藏"七复"之玄机,更是全书叙事之大密谛.<西游记>对"七复"模式的运用,不仅能化腐朽为神奇,而且别出心裁,为中国文学特别是小说叙事提供了新的经验,创造了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