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的礼仪照会怎样译出、由谁译出的问题在学界虽有论者提及,但并无定论。梳理使团成员日记、著作等原始资料以及相应汉译文可知,论者对礼仪照会的翻译问题莫衷一是与汉语译本中的误译不无关系。以英文资料为基础,比较使团成员对礼仪照会翻译的叙述能还原史实真相,能一窥当时特殊历史背景下翻译活动的特征和形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解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及文化误读开始,试将马戛尔尼使华置于全球化大历史背景中加以考查。分析中英双方文化预设上的差别,及两者在礼品和礼仪上产生的不同误读,阐明民族文化应不断创新与变革,方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立于不败。  相似文献   

3.
中葡关系是澳门历史最基本的双边关系,但是随着葡萄牙殖民势力的不断衰落,荷、英等海上强国的先后东来,澳门所包含的中西关系内容就日益丰富繁杂,双边关系中逐渐凸现出多边的色彩和多元化的特色。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国大使马戛尔尼访华的过程中非常明显地体现出错综复杂的中、英、葡多边关系的互动。意在通过论述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经过和成败原因中的澳门因素,探讨澳门在18世纪末中英关系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4.
当乾隆年间西方列强出现在中国时,中国士人坚守"华夏中心"说,将西方列强视作未曾开化的蛮夷,把西方工业革命后的成果当作"雕虫小技"。这种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在经历了鸦片战争后方有所改变。此时中国知识界开始正视西方列强的工业成就,但仍然秉持着文化上的优越感,并以"中体西用"指导洋务运动。至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备受刺激的中国知识界方才开始正视西方文化,意识到它是有体有用,堪与中国文化并肩的文化,并开始了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到五四时期,在内外因素刺激下,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激烈批判传统文化,并提出了全盘西化的主张,至此"华夏中心"说被摒弃。  相似文献   

5.
1916年刘半农译《乾隆英使觐见记》,此为马戛尔尼访华日记汉译之滥觞.百年来,香港掌故大家高伯雨将日记手稿整理本译为中文,之后多个基于刘半农译本的现代重版本相继问世.马戛尔尼访华日记在中国的百年译介很好地说明了文本如何通过翻译、复译和改版等行为,从私人叙事衍化为展现不同历史面向的学科叙事,对历史文献类文本的翻译与接受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翻译过程的实证研究近年来倍受瞩目。通过三名译者对同一翻译文章所体现出的有声思维记录,比较和分析在翻译过程中不同译者遇到相同的翻译问题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可以找到更为有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夸张是汉语言语幽默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语言形式,具有较强的幽默生成能力。老舍幽默小说《二马》中的含有夸张的言语幽默,研究发现夸张作为汉英共有的一种修辞手段,直译是最主要的翻译方法,其次是意译和换译,省略的使用频率最低且很可能会造成幽默的消失。  相似文献   

8.
习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承载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在翻译这类习语时,既要保证两种语言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更要注意两个文化系统之间的文化交流。本文旨在通过探讨语言、文化与翻译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马习语在英汉文化中所负载的文化内涵来为这类习语的翻译提供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经贸文献汉英翻译存在五类问题:一、用词和语法错误;二、术语翻译不当;三、省译、增译处理失误;四、对原文理解错误;五、忽视中外文化差异,译品丧失语篇功能。提高译者英文水平、培养其跨文化交流意识、规范翻译市场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译者应在翻译中尽量保持独创性意象,舍弃废弃不用的或陈腐的意象,以新的意象代替旧意象,或直译加注去解释原语文化中的特有意象。  相似文献   

11.
英国是与中国交往最密切的西方国家,也是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在概述近代以来中英关系的基础上,重点就新中国建立后中英的外交风云和外交关系发展进行分析,指出了英国外交上的现实主义态度和务实性、灵活性和稳健性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舟山发现的东印度公司的银币,探讨其流入的年代与途径,并论述其正负两个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后,英国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采取了现实主义的外交传统政策,主动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英国在围绕台湾等涉及中国主权的关键问题上,言行不符,持骑墙态度,直接妨碍了中英关系的健康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好转,中英两国本着平等协商的精神,妥善解决了台湾问题,终于实现了两国关系完全正常化。  相似文献   

14.
荷兰东印度公司对华直航贸易始于1729年止于1794年.在这65年里,该贸易因为茶叶而经历了1729-1734年、1735-1756年、1757-1794年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在第三阶段,荷印公司为适应重组对华贸易运营方式的现实需要而成立的直属机构中国委员会被赋予绝对权威,对该贸易实行全权管理.为有效监管对华贸易,中国委员会通过一系列举措指挥船务官员、商务大班以及巴城政府等对华贸易参与者各司其职地服务该贸易.中国委员会的有效管理,加之诸多重要外在因素,促使1757-1794年成为荷印公司对华茶叶贸易以固定经营方式维持时间最久的时期,其中1757-1781年更是其“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15.
1897年清政府就在荷属东印度的设领问题,与荷兰展开了交涉。这既与当地华人、华裔遭受殖民当局迫害有直接关系,又是中国早期外交官设领思想发展的必然产物。吕海寰作为清政府的首席代表,纵横捭阖,对该问题的解决起了重要作用。虽然设领尝试最终未能实现,但它为1911年在荷属东印度设领成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17.
学术界对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十分重视,但对近代中国的平等条约却缺乏研究.1871年签订的<中日修好条规>是由中日双方自愿商定,权利与义务对等,明确规定互不侵犯领土,互不干涉内政的平等条约.<中日修好条规>不仅是中日关系史上的第一个条约,而且也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平等的建交条约.<中日修好条规>的签订及其命运昭示后人:对外平等交往是历史的必然和发展的前提;强权和武力解决不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问题;强大的国力及和平诚信的理念比条约的平等性更重要.  相似文献   

18.
19.
公司名称英译中的相对零翻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对102个公司英译名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邱懋如教授提出的"零翻译"和刘明东教授提出的绝对翻译和相对零翻译的概念,分析如何处理公司名称英译实践中出现的文化空缺.同时确定在公司名称英译中存在大量的相对零翻译,并探讨了三种具体实现相对零翻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根据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翻译是译者对原文和译文的语言结构以及语境关系不断顺应的动态过程,但在企业网站翻译中,未对译文做出动态顺应的例子比比皆是,影响了网站的宣传推介作用。以平湖服装企业的网站英译为例,从语言结构和语境关系两个方面分析网站英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