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子作为儒家思想家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而孟子本人更是用实践证明了儒学的精神内涵。从孟子的一些事迹中我们不难看出其桀骜不驯、正气凛然的性格,更能看出其正直、勇敢、不畏强权、睥睨天下的大丈夫情怀,也展现了孟子肩负使命、救民于时的英雄形象。对孟子英雄气概的追述将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凛然正气,有助于提高国人健全的人格修养。  相似文献   

2.
在宋代文治政策和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前代诗歌中“英雄”“丈夫”这类偏重豪壮雄杰的粗线条人格类型,转变为宋诗中博雅深邃、坚守道德的圣贤君子形象,领袖群英的豪杰人物逐渐褪去其本来面目,其人格内涵被置换为沉潜弘毅和清直自守。在宋诗构建的语境中,“丈夫”往往呈现出和“贤者”相近的意义,展示出“丈夫”形象全新的意蕴内涵。宋诗中的理想“丈夫”往往能够领悟圣贤心传,向着体味心灵境界的内在精神世界开拓;站在儒家思想立场上,破除欲望诱惑、支撑自我道德人格体认;在道德人格支撑下,对自我人生价值充满自信,呈现出一种舒适从容、清刚潇洒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3.
孟子承袭孔子所开示的人格意识与士节基础,将社会知识分子的自觉推向新的高度。他以“义”为支点,建立了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理论,再通过“居仁由义”的道德实践,达到理想人格的最高典范:大丈夫。同时,孟子倾力批判了各种寡廉鲜耻的奴性人格,从而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人格意识与士节体系。这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后世知识分子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东岳论丛》2018,(4):13-19
孟子基于以心善言性善的理论思路,提出了配义与道、充溢德性光辉的"浩然之气"。他首先着重讨论了带有神秘色彩、主要呈现道德意义的"夜气""平旦之气",阐释了心志对于气的统帅作用;在此基础上,阐明"浩然之气"的内涵特质,揭示了涵养"浩然之气"的路径,进一步彰显了"气"观念的德性色彩。就其价值目标而言,孟子所论"浩然之气"是人之修养过程中所追求的生命境界,是理想人格理应具有的精神状态;善养"浩然之气"的最终目标可藉由"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养成来呈现。孟子"大丈夫"人格在价值取向、处世态度和人生持守等方面具有深刻的内涵,表现着强烈的"以德抗位"精神,这都是以充溢德性色彩的"浩然之气"为底蕴的。  相似文献   

5.
孟子提出的"浩然之气"被后人赋予丰厚、崇高的道德内涵,成为激励后人立志守节、坚持理想信念,以身许国、杀身成仁,自尊自强、追求理想人格的精神力量,成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要内容.共产党人的革命道德传统与崇高道德理想,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革命的浩然正气,是我们战胜邪恶、创造壮丽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6.
陈旭 《阴山学刊》2005,18(4):90-94
海瑞赞赏陆、王心学,认为万物皆备于心,无需向外求索。在行己与从政的活动中讲求知行合一,在个人品格上向往浩然正气充塞于天地宇宙间的大丈夫品格,在政治思想上倾向于孟子的“仁政”学说,在具体的政治行为中主张恤民、利民、爱民,主张减轻对农民的剥削,而其归宿是维护王权政治秩序的长期稳定,其目的在于忠君。他心目中的理想政治模式是圣王政治。  相似文献   

7.
“大丈夫”人格价值观抬高了“自我”地位,树立了人的尊严和社会规范。“大丈夫”人格的现代启示是它是管理者领导风范人格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8.
刘明山 《理论界》2008,(7):156-157
儒者屡谈君子而罕言大丈夫,盖君子温文尔雅,谦恭敦厚,大丈夫则刚毅果敢,锋芒毕露;君子安贫乐道,“无道则隐”;大丈夫则以天下为己任,天下无道,则“以身殉道”。千古文人失之于“君子”者多矣,而大丈夫几人见之?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何为大?必有大气魄敢做事;必有大担当敢承事;必有大气量能容事;必有大能力能成事。何为丈夫?丈夫者必有操守,有所为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9.
张仪史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仪史事辨晁福林在战国中期的社会政治舞台上,纵横家张仪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和张仪同时的人景春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足可见张仪和其它纵横家叱咤风云的气概。尽管孟子不称许这些纵横家为大丈夫,...  相似文献   

10.
陈晓杰 《文史哲》2022,(5):134-141+168
在近代学术研究中,李卓吾因其思想“离经叛道”而受到广泛关注,并形成了迄今仍然占主流的李卓吾解读研究的“解放史”观路径。细致地考察其女性观,可以对上述主流观点提出质疑与批判。李卓吾大加称颂学佛女性为“出世丈夫”,他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依然是传统社会所设想的“理想男性气质=自立、志向远大”,他又将“无法自立”“优柔寡断”等负面特质赋予“妇人女子”,这虽然超越了单纯以生理性别划分高下的看法,但并未改变他对“男性气质”的推崇。李卓吾所描绘的孔子形象显示,其“出世”概念指人要学道就当出游四方以求道友,然而在当时条件下能够出游的只可能是衣食无忧的士大夫男性而已。李卓吾并未意识到,自己的主张看似超脱流俗,但其实与传统社会分工“男主外,女主内”的理想图式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1.
中山大学杨海文博士浸沉于孟子研究达十余年,今有<浩然正气--孟子>面世(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显露出三个"一"的特点,即集中西哲理为一体、熔古今议题为一炉、合文史哲为一身.是书语言通俗易懂,为人文哲理随笔性质的学术著作,读来没有沉闷滞重的感受,给人以船只顺流而下的舒畅感.  相似文献   

12.
孟子五说     
本文从人性善说、仁政说、民贵君轻说、王道霸道说、浩然之气说五个方面,介绍了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政治思想、社会思想以及个人道德等思想理论,阐明了孟子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说明为什么孟子以继孔子之业为自己的终生职志,为什么后者是儒家正统的继承者,为什么儒家思想在孟子时期得到了发扬光大,从而使世人从多方面了解孟子的理论思想对后世的深刻影响。从中有助于今人汲取其“大丈夫精神”,提高其“真、善、美”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3.
中山大学杨海文博士浸沉于孟子研究达十余年,今有《浩然正气——孟子》面世(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显露出三个“一”的特点,即集中西哲理为一体、熔古今议题为一炉、合文史哲为一身。是书语言通俗易懂,为人文哲理随笔性质的学术著作,读来没有沉闷滞重的感受,给人以船只顺流而下的舒畅感。  相似文献   

14.
晓霞结婚5年,与丈夫的感情也很稳定,但她还是会时常想起以前交往过的几位男朋友。她总觉得丈夫对自己不够温柔,尤其是在过性生活时对自己的爱抚不及那些男朋友,达不到性兴奋。有许多已婚女性也与晓霞一样有同感,搞不懂为什么在婚前没有性交的爱抚比起婚后的感觉好?  相似文献   

15.
孙丽 《南方论刊》2011,(11):97-98,96
稼轩田园词大我之境的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其壮词的千古名篇,同样雄深雅健、丰神俊朗、独此一家,散发着大丈夫的浩然正气与英雄之风神。独特的人生经历、道家的高洁旷达、豪迈的军人意识、儒家的济世情怀、超越自卑,共同造就了稼轩田园词的大我之境。  相似文献   

16.
孟子生于乱世。“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子弑其父”,战争代替礼义、杀戮代替孝梯,是其主要特征。然而,作为孔子传人的亚圣,不仅没有远离政治这个是非之地,全性保身,相反儒家积极入世的社会责任感却使其自负甚高,颇有“天之降大任于斯人”“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大丈夫气慨。孟子的思想理论也是紧紧围绕着治国平天下而展开,并给后世以深远的启示。孟子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得出一个结论:“天下之生人矣,~治一乱。”以盘子·胜文公下》,以下凡引自该书仅注篇名。)可天下为什么动乱相间而…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 论文章气势的雄健闳肆,历代学者皆推孟子为首。苏洵《上欧阳内翰书》说:“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巉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确是的论。我们读孟子的文章,例如: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自然感到一股滔滔不绝、如排山倒海的气势,令人慑服。事实上,孟子的文章,是富有雄辩性和说眼力的。 孟子自称:“我善养浩然之气。”他所说的“气”,本与文章无关,是一种人格的修养,但孟子能够在立论行文的时候,把“浩然之气”化为“文章之气”,故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宽厚弘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大小。” 韩愈的文章,也是气盛弘博,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一泻千里,而他的文章,却是学孟子的,故吕祖谦《古文关键》说:“韩  相似文献   

18.
“大丈夫”是汉代男性经常使用的熟语,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男子的精神世界。这篇短文拟对“大丈夫”语辞的社会心理意义进行初步考察。“丈夫”是先秦时期即已出现的对成年男性的一般称谓。《谷梁传》文公十二年云:“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论衡·气寿》谈到这个语辞的来源时说:“譬犹人形一丈,正形也”,故“名男子为丈夫”。王充的说法是否追溯到这个词汇的本源,因史料不足尚不能确定。但汉代人承袭了先秦时的这一语称习惯则应是不争的事实。所谓“生为婴儿,长为丈夫,老为父翁。”(D两汉史籍这一语汇在日常生活中出现…  相似文献   

19.
浅析孟子的人格思想华弘人格,是人的道德品质、气质能力、性格等特征的总和。对这个问题,古往今来,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曾作过不少深刻的阐述,但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最早系统地对人格作过论述而且对后世有巨大影响的要数孟子了。“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相似文献   

20.
儒家理想人格略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家哲学本身是人学,对天人关系的论述,对人性问题的揭示,对道德伦理的设定,其最终落脚点皆旨在解决理想人格的构建问题。儒家将理想人格区分为圣人、贤人、君子以及仁人、大丈夫、成人等不同的层次序列,并赋予每一种人格以不同的内涵。儒家与道家同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关于理想人格的设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儒家理想人格实际上也是一种道德人格,道家理想人格则表现出了明显的非道德倾向;儒家理想人格是一种人伦人格,道家理想人格表现为一种非人伦人格;儒道理想人格皆具有自由的属性,但儒家理想人格是一种道德世界的自由人格,道家理想人格是一种自然世界的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