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中国章回体小说有其固定模式,五四文学革命后被废弃,但张恨水对章回体小说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大量写作章回体小说,使这一形式得以继承和提高,对小说民族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产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新农村通俗小说文体 ,是毛泽东以民族形式为本位的文体观实践的产物。通俗农村问题小说、通俗农村抒情小说和章回体战时小说是构成这一文体的三种样式 ,以各自的审美特征体现着新通俗农村小说民族形式的丰富内涵。这一文体创造体现了从群众化到民族化的基本规律 ,但在具体途径上却表现为两种相反相成的艺术化过程 :新文艺小说文体的大众化、民族化过程和传统旧章回体小说的现代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有一种独特的现象,即中国传统文学形式的主要文体诗词曲赋与章回体小说被排除在文学史视域之外,而主流文体则是从西方传统而来的小说散文与新诗。这种传统文学形式的"断流"就其本质而言即后现代批评中的"替代言说"现象。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文学"与"旧文学"决裂后,传统文学的格律诗与章回体小说被认为是"旧形式"的延续而"不在场"。虽然部分文艺理论家与毛泽东等人都曾经提倡继承民族文学传统,但仍然未能使传统形式的创作真正进入"新文学史"的视域。正是这种传统形式的断裂使现代文学史成为持续接受西方新思潮与文体的宏大叙事,直至今日传统形式创作仍未能进入格局。新世纪文学史的书写不应再排斥传统文学形式如诗词曲赋戏剧和章回小说等,转型为全视域、体现源流通变关系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古代,小说是一种倍受压抑的文体。"小道观"自始至终制约着小说创作和小说理论的发展。到了近代,梁启超特别重视小说的功用价值,提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小说的观念才得到根本更新。然而"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这一著名命题,亦有偏颇之处,那就是对小说的地位的矫枉过正。因此文章认为这种思想是梁启超矫枉过正的根源。他利用舆论之威力,把小说置于文学的颠峰,自此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意义得到进一步确认。  相似文献   

5.
小说这种艺术形式,在我国历史上开始萌生,就受到了歧视和贬抑。长期被看作“小技”、“末流”,而为正宗的诗文家、理论家所不齿。直至20世纪80年代,我国古代小说仍然不时受到一些人的责难。如有的论者认为中国古代小说都是“章回体”,“有重视讲故事的特点”,因而是“原始的、落后的、属于幼年期”的作品,不及那些“抒情的、表现感受和情绪的文学”。还有的论者认为,中国古代小说忽视典型创造,人物多是类型化的扁平人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目录学及知识谱系中看似不相涉的中国古代杂传与小说,在历史发展中却有着广泛的交涉,特别是在文体方面。二者之间并不是仅仅存在着从杂传文体到小说文体的单向承继与影响,而是呈现出一种文体之间的双向互构关系。杂传文体与小说文体之间的互构,是推动二者文体新变的重要因素,是二者文体关系的重要面相之一。因此,厘清杂传与小说的文体互构及其发生,不仅对全面深入考察小说文体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古代杂传文学性与文学价值的揭示与阐释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具有悠久的文学叙事传统,并且很早就形成了空间意识.叙事的空间性在中国文学叙事传统中尤其是古代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文章分析了我国古代空间意识的哲学渊源,概括了我国古代空间意识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古代小说各个主要发展阶段的空间叙事技巧进行总结.最后简要地评述了我国古代小说空间叙事研究的现状,提出了空间叙事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早期章回体小说中景物描写很少与说唱文学和史传文学有关。由于说唱文学注重其商业性,以及观众的大众化、审美趣味的世俗化使得景物描写不可能大段的出现;而史传文学对言行的关注以及尽量客观化的叙事方式也限制了景物描写。章回体小说题材内容经历了从国家、家庭到个人发展过程,同时也经历了从集体编著到个人独创的过程,这也影响了小说的景物中描写,使得景物描写呈现由少渐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小说中有大量的诗歌。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小说文体发展不成熟的原因所致,同时也和小说家的文化身份、文化心理、文学观念及其审美追求密切相关。诗歌进入小说,弥补了小说创作不成熟的缺陷,同时也给小说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随着小说文体的成熟和社会审美心理的改变,诗歌逐渐退出小说文本,但是诗歌对小说的审美观念仍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关于演义这一概念及其文体的生成,目前学术界认为是渊源自儒家学者对经典的阐释。本文认为,成为后世章回体小说代称的演义这一概念及其文体的生成,渊源自佛经,是由佛教法师向广大民众宣传佛经经义的俗讲发展而来:俗讲将佛经的文体传导给话本小说,话本小说又将自俗讲传导过来的佛经文体传递给讲史的平话,最后在讲史平话基础上形成演义体章回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