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十力、冯友兰和金岳霖的形而上学思想中都蕴涵着内在困境.一方面,他们企图建立本体的形而上学,以便为世界提供基础;另一方面,他们又特别强调哲学对于人生的价值意义.世界的本体与人生的价值在他们的形而上学思想里是分裂的.人生价值是同形而下的境界相关的,而世界的构成又是同形而上的本体相连.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存在着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然而,这一困境对于现代中国哲学的建立具有巨大的启发性.其意义就在于,在借鉴西方哲学时,我们应该对西方哲学思想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但是,这种研究方式又带来了另一个困境,现在的中国哲学更多的是对哲学史中人物和流派的研究,包括中国传统哲学,而不是对哲学问题的研究.好像只能如此,我们才能建立现代中国哲学.因此,我们更多产生的是专家和学者.在现代中国哲学近百年的历史里,我们很难有世界意义上的哲学家.这一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2.
哲学总是与某种形式的实在论牵连在一起。我们应当认可人类这种动物的文化理性,这样也就给了一切哲学之所以存在的理由。文化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方式。对文化的实在性肯定,是人类对于自身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现实存在和历史存在的承认,也在于它作为现实存在的客观性和作为历史存在的客观性。文化实在是作为系统的整体的结构实在,是作为系统的发展的历史实在。  相似文献   

3.
论虚拟实在及其哲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今 ,虚拟实在使得本体论问题比任何时代都更加突出 ,哲学必须回答从真实世界向以虚拟实在为基础建构出的虚拟世界的映射到底能达到多大程度的真实 ,虚拟世界能否替代物理世界或创造一个替代品。本文拟从虚拟实在的本质和人的认识角度探讨虚拟世界的真实性问题 ,认为虚拟现实不能构成一个客观的物质世界 ;作为技术的虚拟实在具有客观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实在论是一切形而上学之基础,依据对实在的不同理解,可区分为内在实在与外在实在。这一区分的意义在于梳理实在概念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从而起到为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清理地基的作用。在梳理的过程中,哲学对实在的理解显示出从外在实在到内在实在,再到过程实在的逻辑过程。  相似文献   

5.
现代中国哲学是在东西方哲学交汇的背景下产生的,受西方哲学影响,现代中国哲学家在进行哲学史研究、从事哲学创作、思想文化改造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哲学方法论的重要意义,很多哲学家都有明确的方法论自觉。他们的方法论,既受西方哲学方法影响,同时也有某些中国传统哲学方法的特色。有些现代哲学家试图融合中国与西方的哲学方法,建立更具有包容性的哲学方法。在其中,逻辑分析法、实验主义方法、辩证法受到了现代中国哲学家的特别关注,直觉方法因其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亲近性,也引起了某些现代中国哲学家的重视。这些共同构成了现代中国哲学家方法论讨论与建构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虚拟实在的哲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总结梳理关于虚拟实在的哲学研究,将其归纳为六个问题:即什么是"虚拟实在";虚拟实在是否会导致无法区分实在与虚拟;虚拟实在是否会导致实在论的崩溃;虚拟实践与实践的关系;虚拟实在对主客体关系的影响;以及虚拟实在对传统哲学的影响.对每个问题的观点都进行了整理和评价,最后提出,对"虚拟实在"的哲学解释在虚拟实在的哲学研究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会直接影响对其他问题的理解,而研究这一问题应该超出现有的科学化、对象化的研究方法,将虚拟实在从现有的技术层面上升到哲学高度,这是对虚拟实在进行哲学研究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对学校的“实在管理”就是在管理过程中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从实事做起,以身作则,方能做出实效  相似文献   

8.
金岳霖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中国哲学史”这个名称上的“困难”,促成了关于哲学的普遍性与中国哲学的特殊性的见解,并影响了21世纪初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讨论。金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写成《中国哲学》一文,提出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是“逻辑和认识论的意识不发达”“天人合一”“哲学与伦理、政治合一”“哲学家与他的哲学合一”。回顾金先生对“中国哲学”的论述,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哲学”学科的发展和中国哲学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实在”的观念是确认客观性原则合理性的前提,亦是深入把握客观性原则的关键。波尔等人建立在量子力学之上的物理实在观对传统的实在观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理解传统实在观在现代物理学中面临的困难,以及它在什么意义上走向反实在论,从而修改和补充我们的实在观念以涵盖具有特异性质的微观实在,驳斥反实在论者的挑战,是实在论者的一项紧迫而必做的任务。而塑造论哲学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研究视域。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上半叶,汉语哲学界发生了三件大事:一是作为罗素访华事件的副产品,分析哲学的方法与数理逻辑的工具开始传入中国学术界;二是以金岳霖、冯友兰、张岱年为代表的中国哲学家在汇通中西哲学资源的基础上,开始建立汉语自身的新哲学体系;三是唯物辩证法开始传入中国。三股思潮剧烈碰撞,最终使得两个逻辑哲学问题成为当时学界的重要话题:一是数理逻辑能否成为各文明体哲学构建的基础框架?二是数理逻辑究竟是辩证法需要克服的对象,还是与之并行不悖,或者是形而上学构架的逻辑基础?与今日中国哲学界的风气不同,当时中国一流的哲学家特别是金岳霖与张岱年,在面对张东荪提出的“逻辑多元论”时,都愿意为数理逻辑的基础地位提出全面辩护,并且认为数理逻辑的使用既不影响哲学构建的民族特色,也不影响辩证法继续在方法论上起效。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本体论阐释学占据着我国阐释学研究的主导地位,而意大利哲学家埃米利奥·贝蒂的方法论阐释学较少受到重视。其实,贝蒂的方法论阐释学理论在西方阐释学史上地位重要,它与本体论阐释学共同构成当代西方阐释学全貌。在贝蒂的代表性著作《阐释的一般理论》中,他将"价值"作为其整个阐释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由此进而将客观性区分"理念客观性"与"实在客观性",指出阐释活动是通过"意义形式"为中介,追求"理念客观性"的辩证性与公共性过程。从"阐释逻辑"所要求建立的确定性、开放性、收敛性、可接受性等立场出发,对贝蒂阐释学理论基础部分的若干重要概念进行辨析,并借鉴其理论中的合理因素,对于丰富和发展"阐释逻辑"本身以及推动中国阐释学思想体系构建都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金岳霖先生在中国最早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罗素的逻辑演绎系统,将数理逻辑引进我国,讨论了逻辑系统的完全性、一致性和独立性,并在一些问题上提出了自己新的、有价值的见解,堪称我国现代逻辑的奠基人,为现代逻辑在我国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杨佩瑾 《老友》2012,(12):1-1
我之所以记住了何泽慧这个名字,不仅因为她是被誉为"中国居里夫人"的著名物理学家,也不仅因为她是钱三强的夫人,更因为她说过,她从不看小说,理由是"小说都不实在,都是编的"。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中期,张岱年明确提出并探讨了"现在中国所需要的哲学"问题,认为创造新的中国哲学需要集中解决四个问题:(一)"中国现在所需要的哲学必须是综合的";(二)"中国现在所需要的哲学乃是一种有力量的哲学";(三)"一个新哲学必更有其新创的方法";(四)"一个伟大的有力的哲学必能悬定伟大的理想".通过对这四个问题的回答,他为现代形态中国哲学的开展指示了方向.这些思考与探讨,不仅对于当时中国哲学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今天中国哲学开展仍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刘超 《阅读与作文》2009,(10):56-58
很多年前,清华园中有几位著名的人物,号称“清华三荪”,他们都是著名的单身汉。其中有个哲学家叫金龙荪的,也就是金岳霖。  相似文献   

16.
汪奠基是中国早期的逻辑学家,是当时国内最早介绍现代逻辑的学者之一.将汪奠基的现代逻辑思想与金岳霖进行比较,分析缘何汪奠基的著作要早于金岳霖,产生的影响却远没有金岳霖大的原因,并进一步剖析汪奠基的现代逻辑思想.  相似文献   

17.
根据“语义结构分析法”,现代汉语语气副词“实在”区分为“实在1”和“实在2”,前者的语法意义可以概括为“某种行为达到极致”,后者可以概括为“某种性质在程度上达到极致”,两者存在引申关系.“实在2”通过“程度性”继而获得了“主观性”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18.
张岱年先生创始于20世纪30年代前期的“新唯物论”,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又进行了新的理论创造,其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以辩证唯物论为主线,以辩证法及逻辑分析为方法,以“一本多级”为基础,以社会性的“实践”为中心,以“与群为一”为指归。新唯物论不但实现了对近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超越,而且在辩证唯物论的基础上对现代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优秀传统做了初步综合,在中、西、马之间尝试建立了良性互动、圆融贯通的格局。“新唯物论”是一个具有开放性、成长性的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19.
"心物二元论"或者"心物区分"学说可以说是笛卡尔哲学中影响最大、最受争议同时也是遭到最多误解的理论之一。它并没有简单地宣称心灵与物体是不同的,而是主张这两者之间是"实在的区分"的。什么是笛卡尔的"实在的区分"?"实在的区分"这一概念给心物区分证明带来了什么样的困难?笛卡尔为什么要提出并且坚持心灵与物体之间的"实在的区分"?本文将集中回答上述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