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华民族是一文化统一体。中华民族凝聚力主要表现为文化上的同化力和情感上的维系力,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化身或人格象征。中国古代的文化认同,从民族和社会政治角度来说,是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建立的封建王朝不断地抬高孔子的权威地位,积极重建以儒家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价值信仰体系和社会行为规范。这些单一民族对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的自觉认同,确立了其为中华民族一员的文化属性。明清以降,特别是近代以来,我国有大批民众陆续移居海外,海外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使他们中华民族保持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精神母体的中华文化,为这些海外游子提供了智慧源泉、情感藉慰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
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是“一体两面”的文化现象。在文化传承而言,它是民族精神;在民族实践而言,它是民族凝聚力。两者互相推动,共同前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它提升了民族凝聚基础、提供了民族凝聚动力、确立了民族凝聚目标;反过来,中华民族凝聚力保障了民族精神实现、预示了民族精神方向、推动了民族精神创新。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民族团结和振兴的巨大精神力量。当前,在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应当充分利用时代带来的机遇,正确认识并积极应对挑战,增强物质基础、政治保障、营造和谐社会氛围,努力把中华民族凝聚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地理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是一个饶有趣味而又极富现实意义的问题。文章从历史地理角度论述了地理环境在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中的地位 ,认为有利的自然环境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兴盛不衰的物质基石 ;四周封闭的地理环境是促使中华民族文化共同化的动力源泉 ;频繁反常的气候环境和南北贯通的运河网络是促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外在因素 ;而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南下为民族凝聚力的壮大提供了丰富的催化剂和养料。  相似文献   

5.
民族凝聚力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中表现。在中国历史上,中国革命以非常手段推翻外来帝国主义的统治,实现民族解放;推翻封建主义的压迫,实现人民民主。对中华民族凝聚力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不同社会亚文化特征的被调查对象对炎黄文化的感知存在着差异,这在不同民族的被调查对象身上也有所反映。然而,不同社会亚文化特征的被调查对象对炎黄文化感知的差异并不十分显著。91.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94.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91.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应该祭祀炎黄二帝,71.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祭祀炎黄二帝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团结。这说明对中国各民族成员来讲,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些共同的记忆,炎黄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先进的体育文化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是北京奥运会的文化目标。人文奥运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三大理念的核心,以其精神文化价值激发着民族凝聚力的更新与生成。人文奥运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主要体现在人文奥运理念对人的价值引导、行为规范、舆论支持和文化积累等4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是让各民族群众增强"五个认同",而"五个认同"中最深层次的就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根本认同,文化认同的前提是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是中国56个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并存而非对立,中华文化认同和各民族文化认同并存而非相悖,要把中华文化认同摆在首位,这对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凝聚力文化内核既不是物质文化,也不是制度文化,而是精神文化。一般认为,中华民族精神主要表现为爱国重民、贵和重德、宽厚友善、重义正道和自强不息。这与儒学所提倡的思想是基本吻合的。因而,在当代要让中华民族迸发出更强的民族凝聚力,就必须大力推进儒学的现代化。儒学现代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人在现代社会的安身立命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11.
要圆满完成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伟大战略任务,就必须纠正关于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确立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原则,在实践中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切实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相似文献   

12.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评价中华文化是弘扬中华文化的前提。中华文化是5000年历史的积淀,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规范、审美趣味、创造才能、思维方式和理想追求。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尽管我们曾经否定中华文化,但中国人的精神依托,仍然固执地镶嵌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中。在中国人身上,无论是生活方式、思维习惯,还是民族文化心理,几乎都能够同时找到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印记。  相似文献   

13.
成语被称为"活化石",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蕴涵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服饰成语兼有历史和文物的双重价值,其源头大多是中国古代历史著作,在这些成语中,汉民族的古代服饰风貌、服饰观、服饰礼仪制度等都有轨迹可寻。对服饰成语的研究是探寻汉民族服饰文化的可靠途径和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4.
以"形"与"质"的关系为线索,梳理出"五四"时期中国现代诗学的三大诗学指向:一是主情主义的一元论诗学;二是侧重诗形兼有神秘色彩的象征派诗学;三是形质合一的唯美派诗学。勾勒出在形质关系力驱动下中国现代诗学演进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自在实体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有其特定生存空间,并基本呈由中原这一中心向四周扩散的趋势,形成了远近有别的“天下体系”,在强调天下一统、华夷一家的同时,也有夷夏之辨。在宗法社会中个人及社会分层同样也存在远近有别的差序格局。这是中华民族自在实体长期存在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拥有许多可贵的观念,群体观念就是其中之一,本文通过对中国与希腊神话的对比以及儒家思想来阐述了中华民族的群体观念及具体表现,并分析了群体观念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诞生 80年来 ,共产党人以其顽强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科学态度 ,演绎了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新民主主义社会 ,又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巨大历史变迁 ,从而也使得中国文化发生了质的飞跃 ,创造了合于先进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的崭新的文化。  相似文献   

18.
对新疆强化“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新疆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教育、强化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是当前民族团结教育重要而紧迫的工作。通过"两个认同"教育,使各族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没有整个中华民族的强大和繁荣,也就没有中国各民族的幸福和安康;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的团结力和战斗力。该文认为,新疆应明确和提升民族教育的主题,加强族际之间的人口流动和融合,加快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打击民族分裂主义行为,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维护新疆的团结和稳定。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普通高校与民族院校均承担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使命,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落实机制才能完成这一光荣使命。建立科学有效的落实机制包括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机制,构建多部门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与时俱进的教材创新机制,创建良性互动的教学方法优化机制,健全满足时代诉求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建立卓有成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