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从文作品中反映群体自为的生命形态丰富而深刻.文章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探讨了沈从文对灰色现代都市感情发炎的救赎、乡村生命形态缺失与褪色的忧痛、"常数"与"变数"矛盾中的探索等三方面的见解.这些见解鲜明地体现了沈从文对人类远景的憧憬、对后世的人们广阔而悠远的生命启迪.  相似文献   

2.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将写实的手法与抒情的笔调结合起来,详细说,就是将一种乡土性的抒情诗气氛揉进一幅凸出的人生活动画图及万汇百物在其习惯下所发生的一切之写实中去的代表,是沈从文。沈从文以生命自足性的哲学观点为基础,固守的是一种从"乡下人"的立场出发的、崇尚自然的艺术本位论。他认为自然是至上的,艺术的任务是认识和表现与自然相谐合的人生。同倾心于现世光色的心理取向相一致,沈从文小说总的来说具有一种风俗人物画的特征。沈从文有一类小说,是就生活样式不处于变动中的平凡人的生涯加以勾勒的,这一类小说体现为一种静态的风俗人物画;沈从文也写到乡村社会在历史中的变动,这一类小说,往往具有动态的风俗人物画的特征。前一类小说由于过于从城乡差别上看问题而易于美化乡村社会,以及因停留在现世光色的表面而缺乏一种洞察社会的深度的缺点,在后一类小说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克服。在后一类具体阶段的历史内容较多的小说中,沈从文注目的并非是时代的特征,他关心的是平凡人物在生活之"常"与"变"两相乘除中的哀乐。如果说茅盾生活在"时代"里,则沈从文便生活在"感叹"中,城乡的对照、新旧的嬗变,都引起他无限的感怀。沈从文文学观的核心不是时...  相似文献   

3.
周海波 《东岳论丛》2020,(2):90-97+191
《阿黑小史》是研究沈从文小说艺术不可或缺的作品,它的版本变化体现了沈从文及其作品选编者不同的艺术思维和价值取向。《阿黑小史》作为湘西小说的代表作,呈现了作家独特的小说观念和写作章法。在沈从文那里,"平平的写去"是一种创作姿态,也是小说文体的一次重要回归,按照生活的事实而不是生活的逻辑构造作品,不以因果关系而以生活本身的丰富性与本原性结构小说,是《阿黑小史》及其沈从文小说的艺术之美。使用"散文化小说"或"抒情小说"等概念无法真正概括沈从文小说的文体特征。沈从文不特别注重塑造立体的具有丰富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而主要以独特手法写出了人物的写意特征,同时,空间化结构带来现代小说新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人文关怀是"牺牲人文"与"解放人文"的统一。从多元性、多样性和功能性上看,任何一种人文关怀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自然革命、社会革命、思想革命都体现为"牺牲人文"与"解放人文"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叶中强 《学术月刊》2012,(7):115-125
沈从文历来被视作一个"乡土中国"的指符,然一个悖论式现象是,沈"进城"与"返乡"的姿态同样坚定:他在心理上留恋乡土,却义无反顾地离开;他在现实中急欲进入的都市,却成为小说中蔑弃的对照物。如此解读其"都市"语义,可见一种站在"知识阶级"门槛上的边缘自觉,形塑了其特定的观察视角与思维方式;而其与"都市"互为"他者"的"湘西",则是在一个置身其中的社会人文秩序的压抑下被激活的理想世界,本身即是"现代—都市"的产物。究其作品内蕴,则又见:在疏离政治、逸越道德、面向俗世、重视人欲,甚至标新立异方面,上海乃至"后上海"时期的沈从文,与所谓"海派"具有一种精神内质上的共通处。而在不同都市社会生态的转换中,沈从文自身完成了从一个远眺知识中心的"乡下人"到都市知识分子的身份、地位迁移,其身后,则铺衍了一条京海合流的生命轨迹。  相似文献   

6.
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是不得不说的作家.张新颖对沈从文的重新阐释,从具体的文本出发,以具体细微的阅读感受为起点,来否定那些既定的"模式"和"定见".他的研究将沈从文的创作和人生视为三种形象,即文学家、思想家和实践者的三种形象,找出其贯穿其中的线索,让我们重新认识沈从文和沈从文的文学.  相似文献   

7.
废名、沈从文的小说把人生体验与诗情画意交织在一起,创造了一个温情脉脉的人性世界,从而形成了废名和沈从文诗化小说独特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论文试从废名、沈从文小说"诗"因素的引入、儿童视角与人性视角入手,论析废名、沈从文对诗化小说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4,(11):82-86
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考察抗战时期沈从文、冯至的文学创作无疑是一个新途径。通过对他们的文学创作与"风景昆明"之间关系的钩沉,及对"风景昆明"的文学呈现,可以看出"风景昆明"作为一种文学地理空间对战时沈从文、冯至精神世界有着深刻影响。同时,这种研究视角为抗战时期的作家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考察路径。  相似文献   

9.
作为五四后期作家,沈从文与五四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他主张恢复新文学传统,弘扬"热情"、"天真"的五四精神,重构现代文学新的生态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沈从文与五四人的交往构成了他五四观形成的重要中介,而作为编辑与读者的相互制约和创作与评论中的反思则促进了他五四观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40年代西南联大时期的昆明生活对汪曾祺的思想和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衔接现当代的作家,汪曾祺继承了现代文学中鲁迅、废名、沈从文等人开创的书写故乡的传统.书写故乡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故乡对于作家来说既是一种写作资源也是一种思想资源.在汪曾祺晚年关于精神故乡--昆明的写作中,体现着他个性化的小说观小说是回忆.同时,小说"追忆过去"式的叙述模式在阅读上产生了一种恒在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的生命哲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崇尚生命的自然状态;二、珍惜生命和保护生命的尊严;三、爱是生的一种形式。在《边城》里,沈从文为他的生命哲学作了一次诗意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人事"一词在沈从文文论中出现的频率之高,使用范围之广,意义指向之含混与多义,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这是一个也许最能传达出沈从文审美理想的独特性,承载其非主流文学思想的关键词,它联结着沈从文创作与思想的各个重要方面,从中可以发现沈从文文学思想的独特表现形态和充分个性化的艺术运思方式.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处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较为特殊,在文学表现现实的方式上,采取了一种超越与介入的双重态度,由此形成了他独特的现实主义取向.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切入到沈从文的研究中,可以发现沈从文创作中现实感呈现的复杂形态.  相似文献   

14.
金陵 《南方论刊》2008,(7):38-39,37
吊脚楼是沈从文倾力打造的一大民俗景观。在它们身上,体现了沈从文浓郁深沉的民族悲悯情怀。这种悲悯情怀首先体现在沈从文对历代统治者的民族歧视与掠夺表示悲愤;其次表现在他对湘西民族知天安命、不思进取民族劣根性的忧虑与焦灼。  相似文献   

15.
袁国兴 《学术研究》2012,(12):149-152
沈从文最具代表性作品的关注视阈是"好人困境"。当把美好的人性推到极至,常常会面临悲剧性的考验。关注好人和思考好人,使沈从文的代表性作品具有一种悲悯感,情感境界与《红楼梦》相通。沈从文关注的问题倾向于宗教,但努力方向和企图逃出困境的方式却远离宗教。"类宗教意识"是沈从文发现了好人的生存困境,并能把它倾情描画出来的不可或缺的情感意识储备。  相似文献   

16.
林白的小说体现了深重的故乡意识,通过与沈从文、萧红的比较,折射出林白故乡意识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7.
《边城》:两种文化景观中的人生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从文是独特的有文化自觉意识的著名作家 ,中篇小说《边城》便寄托着他的文化品格和人生理想。笔者认为其作品《边城》展示的是阿波罗式的文化景观和浮士德式的文化景观中的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 ,前者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 ,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一种自在、自由、自然状态的生活 ,后者是一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一种以矛盾、冲突、对抗为主体的生活。显然 ,沈从文心向往之的是前者 ,极力拒斥贬抑的是后者 ,作品通过两者的对照 ,揭示了呼唤健康人性的复归 ,建构理想的人生形式 ,改造国民性 ,重塑民族精神的深刻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8.
论点集萃     
沈从文的理性文学观(等7则)【沈从文的理性文学观】张光芒在《人文杂志》(2002年第3期)发表文章认为,在沈从文艺术心灵的深处,隐藏着一个非常理性化的、充满了形上冲动与思想家气质的自我,体现为一种独特的现代理性文学观。其特色表现在哲学层面上,是以理性精神为中介将意志与人的道德实践、理想信仰及人类社会的进步等结合在一起探讨,并最终指向了人的自律性与创造性;文化层面上,他坚执自己的启蒙理想,即用“爱与合作”、理性与知识“粘合”民族新的微型机,这在政治成为信仰的时代氛围中,无疑是独标高格的;在主体心灵…  相似文献   

19.
徐道彬 《云梦学刊》2008,29(4):43-46
学术界一般认为,考据学家与文学家治学异途,各有长短,无人能够兼而善之.,事实上,清代考据学大师戴震主张"义理、考核、文章"的统一.体现出对文学艺术方面的重视.其<屈原赋注>极力推崇屈原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表现了考据学者的文学评论现点.  相似文献   

20.
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观,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理性,而且体现了对生态伦理的终极关怀,科学发展观突出了生态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本文主要从生态角度探索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