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儿童文学读者论(日)西田良子一、儿童文学读者层的双重构造“儿童文学”本来是具有强烈的读者意识的名称。至今为止,有许多人提出过多种多样的定义,不过这些定义都强调了“读者”(即儿童)。例如:“成人以儿童为对象所创作的文学。”(滑川道夫:《教育学事典》)“...  相似文献   

2.
涵义如何确定所指,一直是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界和逻辑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摹状词论”认为,名称所指是由描写或反映其词汇涵义的摹状词确定的。“语境论”认为,语境是确定名称所指的决定因素。这两派理论都有其合理因素,也有其缺陷。就此问题,我们应当借鉴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论”把握三条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昔日的维生素,是不少人尤其是在意保健的女士的“座上宾”。可近日的维生素,却成为许多人指指点点的对象,是有益无益,还是有害无害?众口不一。  相似文献   

4.
畲(音奢,Shè)族的名称,据现在所知,最早出现在南宋末年即公元十三世纪中期的汉文书籍上。南宋著名文学家刘克庄(1187—1269年)的《后村大全集》卷93,《漳州论畲》载:“畲民不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文天祥(1236—1282年)的《文山全集》卷11,《知潮州寺丞洪公行状》载:“潮与漳、汀接壤,盐寇、輋民,群聚剽劫。”可知当时“畲民”和“輋民”两词并用。到了明代,“畲民”、“輋民”、“畲徭”、“輋徭”等称呼都有使用;不过畲民一词,比较多见。以后,畲民这个名称,更  相似文献   

5.
孔令彬 《南都学坛》2007,27(3):47-50
《红楼梦》第6回是刘姥姥这个角色粉墨登场的开始,从而也正式拉开了小说故事的帷幕。作为一个深受人们喜爱的角色,我们发现作者关于“前刘姥姥的故事”即刘姥姥的出身由来、年龄、家庭关系等的交代充满了疑惑,虽然时下许多人反对用“失误”论、“破绽”论、“纰漏”论等对作家作品进行指责,但面对这种情况的存在说是“纰漏”也未尝不是一种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最基本的科技语言,是研究化学最基本的语言工具,化学用语的教学贯穿整个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之中,正确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是化学用语的直接传授者,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教学,让学生轻松掌握这一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本人多年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与大家共同商榷。1 分散记忆初中教材从“绪言”开始就涉及到物质的化学名称和化学反应表达式,在第一章更是出现了大量的元素名称和物质的化学名称,而在第二章、第三章才开始正式介绍和学习一些最简单…  相似文献   

7.
时下,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视高血压、高胆固醇、高盐高糖饮食为洪水猛兽,于是转而求“低”。专家认为,盲目求“低”不但对健康无益,反而有害。  相似文献   

8.
为了应对解释循环问题,描述论者不得不接受“笛卡尔假定”,认为个体使用名称的能力与其关于名称意义的知识相当。历史因果论者对此提出质疑,但也没有在其理论建构中尽然摆脱“笛卡尔假定”问题。实际上,个体一般拥有关于名称意义的多个有待于确定为真的信念———知道信念,只有在交流的语境下,个体才有可能和必要通过语言诠释确证其某个知道信念为真,从而获得关于该名称的知识。为此,存在一种通过解释个体如何确证其知道信念来为描述论“笛卡尔假定”辩护的可能。根据关于名称意义的形而上学研究,通过对个体如何确证其知道信念的三种相互关联的解释,可以构造一个关于知道信念确证的解释链条,寻求为描述论“笛卡尔假定”辩护的空间。同时,结合名称的指称和解释功能之分和克里普克式直觉的认识作用,有可能以意义契合解释个体对语言诠释兼容性的把握,为进一步消解对“笛卡尔假定”的担忧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正> 一、人类语言文字学研究与教学正处于历史性的大变革的过渡时期安子介先生提出:“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是从认识的次序讲的,如果从产生的次序说,汉字先于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人们公认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人类文化科技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这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的。同样,“汉字落后论”、“汉字难学论”、“拉丁字母万能论”、“幼儿识字有害论”的产生,从根本上说,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局限性所决定的。现  相似文献   

10.
元明清以来,历史文献中常常出现“百夷”这一名称,尤为明代,无论是正史、野史或方志,“百夷”一名都累见不鲜。对于“百夷”一名的认识和理解,自明至清乃至现在,许多人都将其视为傣族先民的专称,因此在历史文献和学术论著中凡是提到“百夷”者即被理  相似文献   

11.
“对问”和“设论”在《文选》中被立为两类,在《文心雕龙》中被追溯源头,这使其在文体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对问”体的出现是与人类早期特定的言说行为密切相关的,其文体的确立可追溯至《对楚王问》,《汉志?诗赋略》“杂赋”之“客主赋”中也很可能收录了相关的“对问”和“设论”体作品。“对问”和“设论”作为两种文体虽然有所区别,但习惯上常被放在一起讨论,其名称在后世总集中不断有所变更,有“问答”、“问对”、“设难”、“问难”、“答问”、“设辞”等各种称谓。“对问”和“设论”作为小文体无法与主流大型文体相抗衡,在后世总集中常被归并入“杂文”、“杂著”或者“辞赋”类,逐渐失去了独立的文体地位。  相似文献   

12.
政治理论论个人主义的本质及其思想渊源 —马走“宣传集体主义有害论鼓吹私有化的实质就是彻底否定公有制 “实践本体论”质疑试论“官倒”的几个问题一十论经济法主体论宗教信仰的特征 —驻“马克思主义就是宗教”的谬论切实把握伟大的认识工具 —谈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与“新实践唯心主义”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的先决条件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科学体系真善美的实践论意义审美范畴应引入认识论关于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民族性格关系的对话社会稳定的辩证思…  相似文献   

13.
以现代符号学理论为分析工具 ,对《名实论》作出了新的诠释与分析。认为公孙龙的“名”即事物的名称。他提出的“正名”原则 ,正确地揭示语词符号 (名 )与指称对象之间的确定性 ,而其所论名实关系 ,已不限于语义学方面 ,而且涉及到了语用学问题  相似文献   

14.
通过逐层剖析公孙龙《指物论》,认为该文的本意是指:事物的名称以及人对事物的陈述之“指”,皆可以为“非指”,而作为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及其职责,即“名分”之“指”与前者不同,它是与人俱生的;因此,“名分”之“指”不可为“非指”。公孙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为“礼崩乐坏”下的“名分”正名。  相似文献   

15.
学术期刊属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编辑传播学界关于学术期刊属性的研究上,普遍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这就是论者们几乎不假思索地认为“学术期刊是商品”。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这种认识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首先,“学术期刊商品论”是自相矛盾的;其次,“学术期刊商品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相悖的;再次,“学术期刊商品论”与普遍存在的事实是恰恰相反的。学术期刊和学术事业是一项创新的事业,它关系一个国家的生存安危,对此,江泽民同志曾经反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之源。因此,对待学术和学术期刊事业应当像对待军队、警察机构一样,不能也不可能使其商品化,学术期刊应该走自己的健康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在编辑传播学界关于学术期刊是否商品的认识上,普遍地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认为“学术期刊是商品”。这无疑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正确认识学术期刊属性,意义重大、迫在眉睫。(1)“学术期刊商品论”是自相矛盾的:首先,“学术期刊商品论”陷进了学术期刊“既是商品,又不是商品”的泥潭不能自拔;其次,“学术期刊商品论”的理论基础“学术期刊特殊商品论”不能自圆其说;再次,“学术期刊商品论”把“期刊”和“学术期刊”本质不同的东西混为一谈。(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告诉我们学术期刊不是商品: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商品理论的基本观点不承认关系国家科学技术安全等的公用事业是商品I其次,“学术期刊商品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相悖。(3)酱遍存在的事实证明学术期刊不是商品;首先,”学术期刊商品论”与大量存在的事实也恰恰相反;其次,学术期刊的属性决定其发行量不允许其以商品身份进入市场;再次,市场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市场经济不是什么都可以装的“筐”;第三,应当明确学术期刊事业与一般出版业的区别;第四,学术及其载体——学术期刊比教育更需要国家支持;第五,国家政策客观上支持学术期刊非商品化;第六,学术期刊的现有的“定价”无法证明学术期刊就是商品。  相似文献   

17.
实践美学终结了吗——与章辉博士商榷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实践美学终结论”是一种极其有害、不利于学术多元发展的论调,而且,实际上实践美学没有并且也不会终结,只会与时俱进,开辟通向美学真理的新道路。首先,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就是与时俱进的、开放的,不可能终结的;其次,“实践美学终结论”对实践美学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进行了有意无意的误解和曲解;再次,“实践美学终结论”的理论根据是西方现代和后现代的形形色色哲学和美学的观点,而这些观点本身的真理性就是值得分析和质疑的。  相似文献   

18.
张春博士《中国小小说六十年》是其多年文学创作与研究的结晶,该书从纵横向两个方面客观梳理了新中国小小说的发生与发展,并以“名称论”“文化论”等六个专题实现了点与面的有机结合,在资料的翔实性、审美的敏锐性和内在的科学性上也进行了极为有益的探索。同时,论著还切中了当下小小说的创作弊端,为小小说的未来繁荣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一、“巴”为族姓,起于图腾 学林论“巴”,不外二端 前辈学者及时贤在论及“巴”的名称由来时,都可以各执一理,引为深论。但若概括起来说,似乎又可以归结为二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形象取义,其中可细分为三。第一,说“阆白二水东南流,曲折如巴字,故谓之巴。”(《元和郡县志》卷34)此说于时、于情、于理都有望文而生义之嫌。第二说“巴”之本义为坝,此依蜀人语  相似文献   

20.
必须以经济学的视角审视和界定学术期刊的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编辑传播学界关于学刊属性的研究上,普遍存在着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人们几乎不假思索地认为“学术期刊是商品”。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这种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首先,“学术期刊商品论”是自相矛盾的;其次,“学术期刊商品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相悖的;再次,“学术期刊商品论”与普遍存在的事实是恰恰相反的。学术期刊和学术事业是一项创新的事业,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生存安危。对此,江泽民同志曾经反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之源”。因此,对待学术和学术期刊事业应当像对待军队、警察机构一样,不能使其商品化,学术期刊应该走它自己的健康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