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已形成方案,这将对黄山旅游业产生一定影响,针对明年取消“五一”黄金周和增设三天的“小长假”情况,市旅委将会出台哪些措施来应对,对旅行社促销有哪些调整,如何确保我市旅游业在新假日制度_中能有更好更快提高?  相似文献   

2.
传统节日成为法定假日的文化意义与未来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节作为法定节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就是如此.而从2008年起,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三个传统节日也纳入法定节假日,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和普遍关注.传统节日成为法定节假,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其文化意义广泛而又深刻.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重要载体,具有厚重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成为法定节假日是法规层面的突进,更重要的是既要弘扬传统文化,又要适应新时代的生活,真正对民族文化的延续与发展起着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这才是未来应用的追求与关键.  相似文献   

3.
自1948年中国共产党发布"五一口号"至次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并确立了新的国家建制,中国共产党处于建政时刻.其间,"五一口号"规划的两步走的建政路线图发布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或调整?学界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遂以为建政程序作了重大调整,此乃为新政协筹备会与第一届全国政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所障目,进而忽略了两者实质性的区别,也低估了中国共产党领袖在历史紧要关头谋定而动、顺势而进的政治智慧.事实上,从"新政协"到"人民政协",不仅是改名,而且是易姓.驱动这一过程的"双核"是:中国共产党论定的未来国家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不可动摇;中国共产党建政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可逆向.  相似文献   

4.
传统节日是一个由符号组成的象征系统.节日文化必定要借助一定的外在形式即符号才能得以表现和传播。利用商业化途径,推进传统节日的"符号化"生存,可以实现文化传承与文化软实力的双重发展。把中国传统节日及其文化作为商品与产业来经营。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三大传统节假日为积极对待传统节日的产业化策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相似文献   

5.
现代国家把现代纪念日和传统宗教民俗节日设置为公共假日,基本着眼点在于文化选择.现代节日表述国家的政治理想和价值理念,而传统节日则表述对自身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我国当初设置黄金周假期的立意在于拉动经济增长,缺少文化考量和人文关怀,由此也引发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目前尚不能全面有效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黄金周假期对很多人来说仍很重要,仍有继续存在的必要.我国人口众多,应适当地允许黄金周假期地方化和多样化,树立以人为本的休闲理念,发挥公共假日的社会再生产功能.  相似文献   

6.
青年学生是传统节日文化实现传承的主要人群之一,其对传统节日符号和仪式的接受状况是关键所在。如何实现对青年学生传统节日文化从"应该"到"为何"的文化自觉,如下方面值得注意:超越节日实用观念,培养青年学生的节日理性;创造各种传统节日的社会参与平台,引导青年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其对传统节日符号和仪式的多样性创意;启动高校传统节日教育,创立家庭与学校双驱引导的传统节日教育体制;重视传媒,推进现代传媒对传统节日符号和仪式的深度阐释。  相似文献   

7.
节日通过其"非常性"与常日区别开来,并获得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国传统节日的"非常性"主要体现在名称的特殊性、所在年度周期时间线上所处位置的特殊性、活动的特殊性、活动空间的特殊性以及民俗主体节日体验、情感的特殊性等五个方面."非常性"缺失是传统节日当前普遍面临的困境,有必要从重建"非常性"的角度来思考复兴的路径.当下语境中,重建"非常性"应该格外关注以下几点:(1)重建人们对于"节日"性质的正确认识;(2)重建的重点和关键在于节俗活动;(3)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历史上形成的习俗活动,作为重建的重要资源;(4)在重建过程中,政府应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并非代替民众过节,而是引导和服务.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新兴节庆活动基本上具备了节日性质,但与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相比又具有鲜明的特质,当前可以将复兴传统节日的工作与建构新兴节庆活动结合起来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8.
美国各州调整非婚同居关系的法律制度各不相同.少数州完全否认非婚同居者的权利;大多数州以合同为依据调整非婚同居关系;一些州还基于同居伴侣的特殊身份给予法律保护.如盛顿州的"一般性关系身份"、佛蒙特州的"民事结合",以及家庭伴侣关系立法赋予的"家庭伴侣"等身份.美国非婚同居法律制度的总体特征是多样性和保守性,该制度可能的发展趋势是分裂为婚姻制度与同居制度两部分.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东欧、前苏联有一个共同的制度起点,过去都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制度,近20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又都是社会生活的主题.然而,它们的经济制度的变迁方式却有着显著的不同.基于"构建理性主义"和正统经济学的逻辑,东欧、前苏联等国家的经济改革选择了"激进式制度变迁"方式,而"演进经济学"则表明经济制度的变迁应该是"渐进式"的,东欧、前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的教训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点.本文则根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从"制度鸿沟"、"人力资产"及"制度记忆"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走上"渐进式"道路的原因,并据此分析了选择制度变迁方式的几个标准.  相似文献   

10.
旅游热引发的思考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旅游已成为具有国际性特征的动力产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旅游产业规模出现扩张性的发展,旅游产品结构不断完善,产业形象亦日益鲜明.特别是2000年"五一"期间出现的旅游黄金周,使旅游达到了空前的热潮,出游人数4600万人,国内旅游收入180亿元.这一现象对于扩大内需、发挥旅游的相关拉动、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多功能、全方位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