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争论的问题,我有很多意见想向组织上陈述。组织上几次指示我要照顾目前斗争的大方向,说目前斗争的大方向是反对先验论,宣传反映论。若现在提出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争论问题,怕干扰了斗争的大方向,妨碍了反对先验论、宣传反映论的大斗争。昨天(四月十九日)又听到说,大搞先验论,破坏反映论的,是一个大阴谋集团,目前的斗争大方向就是针对这个阴谋集团的。还听到说陈伯达也同这个阴谋集团有关系。要是这样,我觉得目前提出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争论问题,不但同目前斗争大方向不矛盾,而且相反,是一致的。这个问题同陈伯达也有联系。因此,我想就我所知道的一些情况,向组织上陈述出来。  相似文献   

2.
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在我国的哲学界曾经进行过热烈的讨论。讨论开始时是健康的。后来,由于陈伯达和那个所谓“理论权威”一伙,打棍子,扣帽子,干扰了这场讨论。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中,原中央党校革命大批判写作组(即唐晓文的前身)于一九七一年一月九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哲学战线上的一场严重斗争》一文,歪曲当时学术讨论的真相,无中生有,捏造罪名,硬说杨献珍等同志为了适应帝、修、  相似文献   

3.
一探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基本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辩证法大师,他所说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具体的,辩证的同一(统一);一种观点认为,“黑格尔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从整体上讲,既是唯心主义的,又是形而上学的,它所说的就是思维即存在,存在即思维,思维和存在是一个东西”。我们认为,把黑格尔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学说,说成二者“等  相似文献   

4.
一、分歧在哪里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国哲学界展开了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争论。这场争论,从一开始就有陈伯达和康生插手,他们无中生有,谣言惑众,逐渐把这场学术争论变成了一场政治迫害。粉碎“四人帮”之后,杨献珍同志才有机会发表文章,进行答辩,直接阐述自己的见解,这对于我们了解争论双方分歧的焦点和实质,无疑有极大的帮助。分歧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5.
二十年前开展的“关于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的讨论,被那个“理论权威”用政治批判压了下去。论战一方的代表杨献珍同志始终没有机会就这个问题公开发表过看法,他在文化大革命中进一步遭到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与外界隔绝了十多年。在今年六月号的《学术月刊》上,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杨献珍同志的一篇文章:《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就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杨献珍同志在文章中说,杜林、林彪和“四人帮”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都借助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一命题,我们很同意这一看法。杨献珍同志又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个命题不可能有唯物主义的理解,更不可能有既是唯物主义又是辩证法的理解,肯定地认为“思维和存在的  相似文献   

6.
我在《晋阳学刊》一九八五年第一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世界本原问题不是哲学基本问题的一个方面》的短文。这篇短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所谓世界的本原是指产生万物的初始者,有时也指构成万物的最基本元素。世界本原是什么?这个问题所要回答的是现实世界究竟由什么东西  相似文献   

7.
<正> 对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有的同志认为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就是把存在等同于思维,是哲学家的思维创造美妙世界的原理”,既是唯心主义的,又是形而上学的命题,并认为黑格尔这个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已彻底批判了的,应当全盘否定。黑格尔这个学说的基本思想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这个学说的评价如何?本文就这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我在拙著《“美”的探索》中的《论美的产生》一文里说:“美起源于劳动,美首先是‘物化劳动’,是人的积极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了的东西,因而,美的本质应当说是客观的。”对此,张芝同志在今年第三期《学术月刊》上发表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吗》一文中说这个“观点是有代表性的,也是我国美学讨论中出现的相当有影响的最新见解。……在  相似文献   

9.
最近,在《学术月刊》上看到杨献珍同志有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三篇文章,从中受到很大的教益。杨献珍同志是我国理论界的老前辈,二十多年前由于坚持自己的理论学术观点,惨遭党内那个“理论权威”的迫害。现在他虽已年迈,但为了繁荣学术文化,仍积极参加学术争论,这种精神和勇气,是值得学习和尊敬的。杨献珍同志在三篇文章中,都提到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有关“同一性”和“等同性”的翻译问题,并坚持认为,“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整本书都是批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哲学的唯心主义本质的”。本文想就上述问题谈谈我们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王翚同志发表在《学术月刊》1960年第9期的“試論錯誤思維及其与存在的关系”一文,以否认錯误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为中心,并对錯誤思維的性质问题、科学的进步和人类认識发展的关系問題、錯誤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与思想改造的关系问题等,表示了自己的看法。我們觉得,王翚同志对錯誤思維和存在的关系問题以及其他問題的看法,不仅有着許多值得商榷的观点,并且还有不少明显的錯誤,有的地方,甚至歪曲了经典著作。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主要就錯誤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提出一些看法,与王翚同  相似文献   

11.
一九五七年出版的《列宁全集》第十四卷(《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译本,一九六○年出单行本时为什么改版?(五七年本中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六○年单行本全改为“思维和存在的等同性”。)英文:the identity of thinking and being俄文:ТОЖаестВМЫШЛенияибЫтия(注)中文一般都是译作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都是这样译的。一九五七年的《列宁全集》第十四卷中译本,也是这样译的。一九六○年出十四卷的单行本时,  相似文献   

12.
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中央还提出了批判先验论,这将会把全党全国干部的哲学水平,把干部识别唯心主义的能力大大提高一步。但遗憾的是,在这次批判先验论的运动中,对于先验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没有触及。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客观唯心论,也是主观唯心论,也就是先验论,而在中国的哲学界有些人却把它认为是唯物论,甚至认为是马列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是恩格斯肯定了的,以致在哲学战线上引起了思想混乱达二十年之久,尚未得到清算。现在应该到了清算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3.
关于德字的形义问题——答何新同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去年一年,我在云南兄弟民族地区参观,也作了一点调查,刚才回来,得拜读何新同志《辨德》的文章(《人文杂志》1983年第4期),不觉有“空谷足音”之感!但是他于德字的形义考释,跟我完全不同。不敢自矜新创,但是读书一得,尚非抄袭雷同之说,故谨提出,谬误难免,愿与何新同志共同研究。 甲骨文字,各家考释不一。何新同志从罗振玉说,释为德字。我因卜辞字的用例,与德字不很符合,故暂从阙。今案金文作德,加“心”而已,因此疑德字可能是周人在字的基础上另造的新字。  相似文献   

14.
把思维和存在同一性说成就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也未免太武断了。不要说它还可以作唯物主义理解,即使唯心主义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也不一定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主张世界的  相似文献   

15.
自从“哲学研究”等报刊开展了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争论以来,由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关系着哲学上一系列重大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广东哲学界的重视,许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已经写出文章或酝酿参加这场争论。为了更好地开展这一问题的讨论,本刊编辑部于本月六日邀请了有关单位的代表举行座谈会,讨论了如何推动本省哲学工作者参加这场争论的问题。到会的有广州市各个高等学校哲学教研组的代表、省市委党校和省政法干校哲学教研室的代表、湖北大学广州函授站和广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哲学研究室的代表等三十多人。  相似文献   

16.
“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的讨论,已经进行多年。讨论中一种意见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是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批判的,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就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另一种意见认为,“思维和  相似文献   

17.
关于写这篇稿子的经过说几句话。 马克思在其名著《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书的一开头就说:“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中国也有一句著名的谚语:“天下事无独有偶。”这似乎成了一条历史规律。关于说恩格斯肯定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谬论,在本世纪就发生过两  相似文献   

18.
洪啸涛同志在《江淮论坛》一九八○年第一期发表《试论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上的分歧》(以下简称《试论》)一文,对杨献珍同志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就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学术月刊》,一  相似文献   

19.
我在1957年3月号“学术月刊”的一篇文章中,曾谈到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中积累部分同消费部分增长速度的对比关系问题。我的结论是:“积累增长的速度应快于消费增长的速度”,并认为这是“再生产规律的客观要求”,因此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普遍适用的。我得出这个结论的基本论据是:“只要承认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顺利实现扩大再生产必然要求生产资料生产增长的速度快  相似文献   

20.
自从恩格斯提出哲学基本问题以来,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就一直存在争论,本文对比上世纪六十年代和本世纪初关于这个问题的两次争论,从而找出正确理解这个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