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3 毫秒
1.
伴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孤残儿童的照料也由传统的集中供养开始向多样化的照料模式转变。特别是对孤残儿童的家庭寄养工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呈现出百花齐放、方兴未艾的态势。其中“广德模式”、“上海模式”、“北京模式”对全国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发展的影响最为明显,是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模式的制度创新。北京儿童福利院经  相似文献   

2.
《社会福利》2003,(11):25-26,27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家庭寄养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儿童家庭寄养,是指经过规定的程序,将民政部门监护的儿童委托在家庭中养育的照料模式。 第三条 家庭寄养应当有利于被寄养儿童的抚育、成长,保障被寄养儿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3.
秦相锋 《社会福利》2003,(11):40-41
家庭寄养是一种有别于院式集中照料、SOS模式的福利机构孤残儿童养育新模式。山西省运城市社会福利院上世纪80年代曾尝试过此种模  相似文献   

4.
作为孤残儿童成长的最佳模式之一,家庭寄养已经成为南昌市儿童福利院儿童照料的主要模式.十多年来,南昌市儿童福利院的家庭寄养工作走过了一条摸索与前进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朱松筠 《社会福利》2003,(12):46-53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作为民政事业的一部分,我国对困境儿童的照料体系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尤其是孤残儿童的家庭寄养模式,作为儿童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化的最有效的方式,在全国大多数地方的儿童福利机构得到实践,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  相似文献   

6.
《儿童家庭寄养管理办法》调研总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引言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始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北京、安徽、上海、山西、云南、吉林、四川等地逐步开展了家庭寄养,迄今已有10余年,家庭寄养这种新的安置模式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特别是2000年,各地民政部门按照全国社会福利社会化会议的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大力推动家庭寄养工作,全国的家庭寄养工作已经得到迅速发展。为了保证家庭寄养工作的顺利开展,各地行政部门或儿童福利机  相似文献   

7.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中寄养家庭的招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的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事业蓬勃发展,大量儿童从福利院被安置进入寄养家庭。这与大量的家庭申请进行寄养,使寄养家庭的数量得到保障是分不开的。目前,孤残儿童寄养家庭的招募方式主要有:通过政府的招募、通过媒体的招募以及通过亲戚朋友、组织机构的招募等。随着寄养规范的不断完善,对工作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结合实际招  相似文献   

8.
程家富 《社会福利》2009,(12):52-53
弃儿早期的心理干预将有利于他们日后健康回归主流社会生活,有利于他们日后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因此,在积极开展国内国外收养、家庭寄养、家庭形态机构照料、社区与社会助养等多元模式的基础上,机构照料也需要改进原有的单一管理方式,通过身心发展状况评估,对弃儿进行有效的分类,从而有针对性地给予照料和早期干预,营造亲情温暖帮助儿童正常的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9.
现代家庭寄养模式的发展为我国儿童福利事业发展掀开一个崭新的一页,大量孤残儿童离开机构,回归社会,进入家庭.而寄养到家庭中有各种功能障碍的儿童则需要长久持续的康复,才能得到德、智、体、能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俞宁  张玉霞 《社会福利》2003,(10):23-25
合肥市儿童福利院收养的孤残儿童除了采取机构集中供养、农村家庭寄养等养育方式外,还有一种全国首创的寄养方式——招聘“父母”进行家庭式寄养,即“阳光村”模式。这种在儿童福利机构内由双亲家庭同时代养多个孩子的养育模式,在国内同类儿童福利机构中还不多见。我们认为,“阳光村”模式应该是在现有多种儿童养育模式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现实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孤残儿童保护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院舍化是我国儿童保护政策的最新发展;从在机构中养护孤残儿童到在家庭环境中养护。院舍化照料是指将孤儿和破遗弃儿童集中在大的机构内由按时上下班的工作人员照顾。在我国,这些机构的规模从几十张床位到上千张床位不等。与在机构中养护儿童相反,新的政策趋势是要将儿童由寄养父母照顾。根据2001年底8个儿童福利院的调查结果,国家福利院中大概有65%的儿童已经进入家庭或者在家庭式养护机构中生活。他们中大多数是在1997到2000年之间安置到家庭中的。  相似文献   

12.
家庭寄养养育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儿童福利部门和有关研究机构提出了对失依儿童"正常化"照料和培养他们"情、能、智"全面发展的新理念。在这一新理念基础上形成的养育模式就是开展家庭寄养,让失依儿童在人生的社会化进程之初便融入社会,像正常儿童一样生活,从"特殊儿童"转化为"普通儿童",纳入正常的社会进程之中。这种养育模式遵从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注重儿童的自我发展及与社会环境的协调能力,为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同时也使儿童福利社会化改革的发展得到了促进。以下为笔者在对"昆明模式"农村家庭寄养研究过程中的几个断想。  相似文献   

13.
惠安成 《社会福利》2006,(10):31-31
家庭寄养是我国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一个崭新模式。它不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既弘扬了中华民族爱幼护幼的传统美德,同时也为社会力量参与福利事业搭建了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14.
民政部早在1983年就已提出:社会福利社会化是中国社会福利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方向。按照这一要求,在这以后十几年来儿童福利机构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先后开展了托养、代养、助养、寄养、院中院、假日家庭等多种照料孤残儿童的模式,使很多生活在  相似文献   

15.
家庭寄养是中国孤残儿童照料的一种新模式,为了让孤残儿童拥有一个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成都市儿童福利院继2000年10月推出农村家庭寄养工作后,于2001年1月又启动了城市家庭寄养。十年来,该院将"以孤残儿童为本"的理念贯穿寄养工作始终,不断总结经验、勇于探索创新,在寄养儿童的档案管理方面做出了特色,做出了品牌,使寄养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6.
《社会福利》2009,(4):F0002-F0002,F0003,F0004
昆明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家庭寄养项目实施以来,以“孤残儿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秉承“政府出资、社会支持、家庭寄养、统一监护”的宗旨,构建了家庭寄养工作三级监护网络,实现了孤残儿童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的转变,寄养工作由被动管理向主动服务的转变,实现了寄养项目的本土化,形成了具有鲜明人文特色的农村家庭寄养模式一“昆明模式”,堪称全国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7.
段培芹 《社会福利》2003,(11):36-37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孤残儿童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生存质量明显提高。为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寻找合适发展路径,是近几年民政系统各级领导和儿童福利机构广大干部职工孜孜一求并勇于探索的问题。青岛市儿童福利院坚持以人为本,从孤残儿童的养育状况和自身需要出发,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围绕改善孤残儿童的医疗、康复、生存条件,探索出孤残儿童城市分散家庭寄养、农村养护教育基地寄养、城市社区集中寄养,城市爱心家庭寄养等多种养育模式共存的家庭寄养,加快了儿童福利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王俊丽 《社会工作》2009,(24):59-61
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推进,家庭寄养作为一种新型现代的儿童养育方式正在儿童福利院推广发展起来,宁夏儿童福利院自2001年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以来,至今已经成功地寄养了124名孤残儿童。本文选取家庭寄养较成功的个案进行详细分析,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思考总结孤残儿童在寄养家庭中的适应、改变过程,反思家庭寄养对福利院、寄养家庭的影响以及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要求,从而促进儿童福利院家庭寄养模式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 在中国,家庭寄养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常宗虎,2001),新中国成立伊始,像山西大同乳娘村那样的寄养模式就已经存在了。然而,这种模式得到政府的广泛关注,还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家庭寄养作为孤儿、弃婴的一种照料模式受到充分的肯定,说明我国儿童福利事业从“重机构发展”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的重大转变(王素英,2002)。  相似文献   

20.
2008年12月21日~30日,民政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组织国内部分儿童问题专家赴福建、山东、四川三个省的十多个市、县儿童福利机构、孤儿安置机构和寄养家庭进行为期十天的走访和调查,对5·12汶川地震后孤儿安置情况进行全而摸底调查.这是政府启动的震后安置和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保护处的大力支持,也标志着"汶川地震孤儿安置方式研究项目"的全面启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