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恩来创作、发表于"五四"时期的白话诗现存7首,无论是诗的内容还是艺术成就方面,都具有其独特的价值.有学者认为这些诗"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成果."在80多年后的今天,参考我国初期白话诗坛的情况,重读这些诗作,令人不禁双目为之一亮.这些诗作,在我国新诗的创作史上,因其具有先行性和独特价值,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诗坛相对萧条的前“五四”时期,出现了一种十分深刻且与前代“诗界革命”有着本质区别的诗歌革新———胡适的前“五四”白话诗“尝试”。胡适前“五四”白话诗的出现,初步确立了中国诗歌新的艺术形态,转换了中国诗歌古典与现代的题型。  相似文献   

3.
论“五四”时期“诗散文”的创作傅德岷—“诗的散文”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文学革命的先驱者看来,散文使用白话是古已有之,韵文使用白话则需重新创造。以胡适为代表对新诗的语言进行了最初的“白话”的“尝试”,力图用精炼的语言与分行的形式完成诗与散文...  相似文献   

4.
散文是文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体裁,而“五四”散文在中国现当代散文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五四”散文与五四时期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和变革的时代潮流相契合,五四时期散文创作的主体和接受的群体异常庞大,“五四”散文不仅与古典散文渊源密切,而且也受到外来文学的影响,这些共同促成了“五四”散文的繁荣。  相似文献   

5.
“五四”运动发现了“个人” ,从而使“五四”时期的散文创作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蜕变。“五四”运动解放了“散文的心” ,注重人的自我价值的体现 ,为现代散文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同时它也影响了其他艺术的发展。“五四”时期“散文的心”也为当代影视创作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6.
著名诗人学者萌萌(鲁萌)基于历史反思与精神出路探寻之亟需,主编了《那一段回流——学人诗存》,选编了九位学人创作于文革期间的诗作,揭示了"文革"风暴在一代知识者灵魂深处留下的印迹以及他们的精神裂变与反思。这些作品既具有文学史价值,又具有思想史价值。运用"以诗证史法"对他们进行研究,有助于考察"文革"时期的社会状况与知识者的精神状况。  相似文献   

7.
"五四"及其稍后时期的翻译,既继承了自洋务运动以来的传播新思想的传统,又具有实践性、系统性和创造性等新特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诗歌流派的译介,对中国现代新诗在内容、题材、风格、形式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中国新诗呈现出形式新颖、流派纷呈、写法多样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五四"新文学启蒙运动者多以西方文化为参照来确立自身的启蒙价值立场,从启蒙的视角把"民间"作为文学的精神资源来推动新文学发展的进程.刘半农在"五四"白话新诗创作上的大胆拓荒,寻找到了民族诗歌发展的本源,开拓了"五四"白话诗歌的创作途径.  相似文献   

9.
现代诗讲究“间离效果”,即适当拉开诗作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使其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效应。本文对制造“间离效果”的种种方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同时还从创作的角度 ,提出了其写作的要求 ;从创作的心理机制上 ,比较间离型的诗与情感宣泄型的诗 ,认为前者是“冷处理” ,后者是“热加工” ;从欣赏的角度 ,分析了间离型的诗能使读者产生独特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史剧创作的一代矫岳,他从“五四”诗创作爆发期开始史剧创作,到抗日战争时期接着出现了史剧创作爆发期,这一时期他写的历史悲剧代表了他艺术发展的最高阶段,而历史悲剧《屈原》则是他艺术发展最高阶段的冠冕。  相似文献   

11.
晚清诗界革命主张以新意境和新语句入诗,但又不能摆脱和突破旧诗格调,诗界革命未能成功。中国新诗的创立,不能无视或绕过近代诗歌改良运动的主张和实践。近代诗界革命是“五四”新诗革命的先驱,它是中国新诗运动的前奏。鸦片战争以来的社会危机,是中国新诗产生的巨大背景,新诗运动的目的、方向及价值取向均取决于此。对新诗社会功利的超常重视,是新诗发展过程中诸多矛盾的症结所在。内容与形式、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格律与自由,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新诗。  相似文献   

12.
晚唐诗人韩偃的“香奁诗”曾被曲解成别有寄托的政治抒情诗,但究其实际,确是题旨明晰的艳情诗。“香奁诗”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享乐主义,注重表现官能的刺激,注重传达情色的享受。这种以表达官能愉悦为宗旨的诗作在诗歌史上承先启后,构成了引人注目的“香奁诗”现象。韩倔的“香奁诗”创作具有文化标本的价值,揭示出士大夫文人双重人格的正常性与合理性,对于我们认识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多元化很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隐逸诗人。陶渊明是“隐逸诗之宗”,王维则把隐逸诗创作推向了更高境界。然由于二者主观心态的不同,使他们的隐逸诗作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兴趣,从而具有不同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我国有悠久的山水风物诗创作传统。古代山水风物诗人留下的名篇佳作,成为我国灿烂的文学宝库中不可缺少的珍品。江浙一带山川壮丽田园秀美,自古人文荟萃,产生过许多山水风物诗人诗作。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山水风物诗创作曾经有过一段比较兴旺的时期。后来由于阶级斗争这根弦越绷越紧,山水风物诗被当作剥削阶段的“闲情逸致”来批判,诗苑中这朵“聊备一格”的小花便逐渐衰败下来,失去了颜色和香味。新时期,江苏的山水风物诗人首先活跃起来,佳作不断出现,在当代诗坛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评点之兴,源远流长。它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独特形式。本文根据以诗评.大文本的传统方式方法等现象,在梳理毛泽东评,点诗作的基础上,论证了毛泽东评点诗创作的几种主要形式,以及其主要创作特点和内容。  相似文献   

16.
“五四”是中国新文学走向自觉而独立的时期.在“五四”文学传统中,文学成为超越一切价值形态的存在。因而解决文学的归属问题和发展方向及描写内容成为这一传统的基本内核。而且某种重理论设计,重译介而轻创作,重写实主义等传统不仅制约了当时的创作,而且影响着日后中国文学的发展,表现出极强功利性,而忽视审美功能。在这种氛围中,鲁迅传统的独特价值和其最终断裂,为中国文学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尽管这一传统本身与五四文学传统又并非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施葵 《江海纵横》2010,(2):51-52
在“五四”以来的诗人中,卞之琳算不上多产,七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仅发表了170首诗,但他的诗却少而精,名篇颇多,语言的多元、形式的多样、技巧的变化多端、意义的繁复多歧构成了卞之琳诗歌的独特魅力,“这星座不显赫,却含蓄着独特的光辉”,诗人冯至这么评价。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诗是在历史性冲突与文化变迁中成长起来的,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一同诞生的,中国新诗的发展道路也和“五四”时代的社会生活一样曲折、复杂、多变。“从要把诗做得‘不象’到把诗做得‘象诗’,这一思路画出了中国新诗从孕育到成长的轨迹。”从历史和审美的视角去研究“五四”新诗,从“不象诗”到“象诗”正是经历了“文化回流”到“雅俗契合”的审美过程:“五四”新诗的审美追求有着它自己独特的历史和传统,有它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这是由审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交互影响,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郁达夫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作家。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在二、三十年代,特别是“五四”时期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郁达夫的小说中最重要、数目最多的是女性形象。在他的四十四篇①小说中,写到女性形象的有三十余篇。这些形象从一个侧面显示了郁达夫小说的特色,本文拟对郁达夫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作一简略的评析。  相似文献   

20.
在“文革”时期 ,诗人郭路生 (食指 )坚持独立的创作精神 ,继承了“五四”以来新诗的优秀品质 ,思考现实 ,体现出人的自由意志。他的诗把审美的直觉与形象的感悟高度统一起来 ,成为新时期“朦胧诗歌”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