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相传,在遥远的年代里,黄河流域有两个著名的部落.一个部落是姜姓,它的首领是炎帝;一个部落是姬姓,它的首领是黄帝.这是两个近亲部落,它们结成了部落联盟.活动的地区,其初是在渭河流域,后来沿着黄河两岸向东发展,达到今山西省、河南省、河北省一带.炎、黄两个部落是联盟,但后来又发生矛盾,斗争的结果,是黄帝部落得到胜利.古书里有关黄帝的神话和传说特别多.黄帝被说成是一个既能发明创造,又能打仗的神.历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如房屋、蚕丝、衣服、舟车、文字等等,都写在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最伟大的民族之一.至迟在七八千年以前,我们民族的祖先就生活栖息在“中国”这块浩翰无边的土地上.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创造了为全世界各民族都为之倾倒和赞叹的古代物质与精神文明.同源于青藏高原的两条姐妹河——黄河和长江,她们象仁慈而博爱的母亲一样,用自己丰富的乳汁,无私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黄河之子轩辕氏和长江之子神农氏,他们就是黄河、长江的乳汁,哺育出来的我们中华民族的第一代始祖.  相似文献   

3.
路云亭 《晋阳学刊》2007,(3):113-116
山陕文学在20世纪80、90年代各领风骚10余年,已构成一种当代文学和文化的现象.山陕文学的崛起是先秦文化和汉唐文明在当代的复兴形态,也是对古代地域性优势文化的另类纪念方式.山陕文学都以农民为主要描写对象,两地作家均表示过对亚细亚农耕文明具有发言权,对生命力的强烈关注,构成了两地文学的一致惯性.深厚的黄土文化与黄河文化情结是两地文学的另类特点.两省地域文学和文化也有不同之处.山西文化包括了雁北忻州地区的佛教文化区、晋中地区的晋商文化区以及晋南地区的黄河文化区.陕西文化也分为陕北文化的黄土文化区、关中一带的巫道文化区、陕南的川蜀与长江文化的交汇区.陕西文学的宗教归依是神道与巫觋文化,山西文学的宗教支点在于儒家与法家思想.山陕地域的文学和文化共同继承和发扬了中原地区的文化和文学传统,延续了黄河文明的强大文化自信力,同时,两者共同勾勒出了一种混沌蛮荒的北方意志,为北方腹地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文化性探索和精神层面的揭示.  相似文献   

4.
自治区党委书记黄璜同志提出的“综合开发黄河资源,发展宁夏黄河经济”的战略构想,是对宁夏经济发展在认识上的深化。发展宁夏黄河经济的前提条件是综合开发黄河资源,因此,实施宁夏黄河经济发展战略,必须首先弄清宁夏黄河资源的涵义及特征,并在总结宁夏过去资源开发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地选择宁夏黄河资源开发战略。一、宁夏黄河资源的涵义及其特征宁夏黄河资源在空间上是以黄河为纽带的,其空间范围应是整个宁夏黄河流域,包括干流流域和支流流域。因此,宁夏黄河资源在空间上形成两大地域层次地带:一是川区黄河干流带。共12个市县,土地面积21 344平方公里,属于宁夏黄河资源的核心地带;二是黄河一级支流清水河流域及其它二、三级支流流域地带,属于宁夏黄河资源的从属地带。我们认为,宁夏黄河资源是一个“大黄河资源”的概念,它包括宁夏黄河流域空间范围  相似文献   

5.
黄河源鄂、扎两湖的名称之争   藏族习惯记述地理的顺序都是按流水的方向,自上而下记录.对于黄河,就是自西而东叙述,先扎陵湖,后鄂陵湖,扎陵湖在上、在西,鄂陵湖在下,在东.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至1979年的30年间,我国地图却误标鄂西扎东,在国内外留下了巨大谜团.这就是黄河源头.……  相似文献   

6.
一、丰富的资源我省海岸线长达1039.7公里,绝大部分为淤泥质平原海岸,除180公里的侵蚀岸段外,其余均为稳定和向前淤长的岸段。我省地处江、淮、沂、沭、泗下游,长江每年有五亿吨泥沙入海。历史上黄河改道经苏北入海带来大量泥沙,在沿海淤积,使海岸不断向外伸长,古黄河口向海伸展了九十公里。从1128年黄河南迁到1855年黄河北归这七百  相似文献   

7.
黄河分两段流经甘肃省境。上段自青海省门堂以下进入我省,于阿格托流出省境,河长约433公里。这段黄河在古代不是交通的要道。下段于积石山县的关门村流入省境,经永靖、兰州、皋兰、靖远等地,至黑山峡出省,横贯甘肃中部,河长480公里。这段黄河自汉唐以来,一直是丝绸之路的必经地段。古代人们为了勾通东西间的交通,曾多次在这段黄河上设渡口架桥梁。本文拟对古代黄河上的有关桥梁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席会东 《殷都学刊》2013,34(2):43-46
美国国会图书馆地理与地图部藏有一幅不具图题、绘者和绘制年代的彩绘本黄河图长卷,因其主要描绘江南境内黄河的堤防情形,应当命名为《江南黄河堤工图》.经考证此图系江南河道总督高斌于乾隆十五年间所绘.《江南黄河堤工图》反映了乾隆朝十二至十五年间周学健、高斌等两任河臣以开挖引河、裁弯取直为主要手段治理徐州至海口段江南黄河的史实,描绘了乾隆前期江南黄河尤其是清口和尾间河段的工程形态与变迁轨迹,是了解乾隆朝前期江南黄河河道变迁、堤防工程、治河方略与河政管理的第一手资料.该图也是现在所知唯一一幅采用方格坐标网绘制的清代前中期黄河图,表现了乾隆朝黄河图类型和绘制技法的多样性,在清代地图史和黄河史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现代黄河诗歌是现代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构型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而且表征中华民族心理与精神的现代流变。现代黄河诗歌创作呈现救灾、启蒙、救亡与新生多重主题,其发展经历了阶段性嬗变:全面抗战前的救灾哀歌,引起启蒙怆痛与救亡焦虑;全面抗战时期的救亡战歌,振奋救灾热情并拓展启蒙内涵;解放战争时期的新生欢歌,促使救灾、启蒙与救亡话语合流。现代黄河诗歌追求民族性与现代性融通,将黄河塑造为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国运之河与希望之河。现代黄河诗歌作为提升民族自信力的文学实践,启示我们思考如何建设中国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七旗,于乾隆四至五年(1739~1740年)划分旗界,其右翼中旗(鄂托克旗)和右翼后旗(杭锦旗)隔黄河与阿拉善旗相邻。阿拉善旗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确定的东部边界,也隔河与鄂尔多斯部上述两旗相邻。但是,《大清会典》等文献却载:鄂尔多斯部与喀尔喀三诺彦部相邻,不记与阿拉善旗相邻之事。《大清会典》等文献资料,在续纂过程中显然没有对雍乾朝之后贺兰山阴、黄河以西一带的地区及部族历史变迁给予应有的重视;一些史籍作者也缺少对该地区历史及地理的了解。这些是造成对雍乾之后杭、阿等旗临界问题错误记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正> 一黄河是我国的第二条大河,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黄河流域劳动、生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特别重视对黄河的勘测治理和黄河水利的开发利用。一九五二年八月中央水利部和燃料工业部等单位组成的黄河河源查勘队,用四个月的时间考察了玛多县以西的黄河源地区。那次大规模考察的成果对我们了  相似文献   

12.
晚清时期,黄河下游的山东频受黄河水灾,特别是1855年黄河改道山东入海后,黄河水灾频仍.黄河水灾导致晚清山东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社会矛盾激化,沿黄地区民众的文化教育水平下降,居住习俗深受影响,并出现河神信仰盛行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自1128年黄河南徙夺淮始,到1546年,黄河以多股并流的形式在徐淮地区频繁泛滥游荡.1546年以后,经过王以旗、朱衡、潘季驯等人的持续治理,黄河基本稳定于现今黄河故道一线.黄河南徙对徐州地区的自然环境影响深刻,首先改变了徐州地区的水系格局,进而由沂、沭、泗等河流塑造的冲积倾斜平原与波状剥夷平原被黄河泛滥冲积物所淹没;其次黄河南徙改变了徐州地区土壤发育过程与土壤理化性质,降低了徐州地区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再次黄河南徙也造成徐州地区孕灾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徐州地区逐渐成为水旱灾害频发、盐碱化发育、中低产田广布的自然环境脆弱区域.  相似文献   

14.
为促成重庆谈判成功,可以说早有“和平将军”美誉的张治中紧密配合周恩来,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张治中1890年生于安徽巢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凭着自己卓越的才能上军校,进黄埔,开始了戎马生涯.早在黄埔时期,就深得蒋介石的赏识.1925年.就被提升为蒋介石总司令部的副官长.由于他学识过人,足智多谋.关心他人.严于律己,使其在国民党军队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大革命以后,国共两党虽分为两大敌对阵营,可张治中与周恩来的私交从未间断,对中共没有敌意.他曾两次率军与日寇在上海血战;却又是国民党军队中唯一的一位握有重兵、可从未与共产党人直接对抗厮杀的将军.蒋介石曾怀疑张治中与周恩来等共产党的高层领导人感情深厚,关键时刻误了大事,曾有意地安排张治中率军去直接和红军打仗.可张治中却宁愿交出军权,去军校当教官也不去和共产党人对垒.蒋介石又怀疑张治中亲共通共,安排戴笠等进行搜索证据.可非但没有查到张治中的半点线索,反而得到了张治中手握重权.却从不以权谋私、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黄河治理,一方面兴建了众多的大型水利工程,基本控制了黄河水患泛滥问题,有效发挥了防洪、发电、航运、旅游等多重功能,让黄河真正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开展黄河上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采取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等各种措施,有效地解决了水土流失问题,从根本上保障了黄河中下游的安澜,让黄河真正造福于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及人民政府领导中国人民仅仅用了短短70多年时间,就保障了黄河安澜,根本解决了中国数千年来的黄河水患问题,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治黄奇迹.这既是新中国水利建设成就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理政能力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6.
朱莉 《阴山学刊》2007,21(4):88-91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流,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是目前已经成为地上"悬河",其主要原因是大量泥沙的淤积。而这部分泥沙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区,特别是黄河中游的多沙粗沙区和粗泥沙集中来源区,通过高含沙水流的携带到达黄河下游,进一步淤积。本文主要阐述了高含沙水流的基本特点,分析了黄河干、支流高含沙水流产生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防治的基本措施,为黄河泥沙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中下游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核心地带。历史上,黄河虽然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但也常常带来河患,面对黄河泛滥、河道淤塞,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曾致力于黄河水患的整治。清代水利专家、河东河道总督栗毓美,就是治黄的著名人物。  相似文献   

18.
西汉时期黄河下游水患频繁,灾情严重.内黄三杨庄遗址是一处西汉末期的黄河水灾遗址,也是一处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农田和庭院建筑遗址,被列入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八十年代:特点与局限 谢泳(山西省作协<黄河>副主编.以下简称谢):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学术格局开始发生变化,10年以后大体上形成今天的格局.我想是不是可以用两句话做一个简单的概括:一是民间产生思想,二是大学维护学术.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民族坚毅精神的象征,民族丰富文化的孕育者,奔腾澎湃,一泻千里,千回百转,蜿蜒东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