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改革开放起,邓小平就强调中国的现代化是建设一个小康的社会。21世纪开始,中国继续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从中等收入的角度看中国中产阶级的发展,这种小康发展的模式实际上就是以中等经济收入为主要特点的一种社会形态,并为在中国形成一个现代形态的“中产阶级”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自从党中央提出在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目标以来,各地对实现小康目标十分关注,已有许多县(市)为奔小康制订目标,寻找差距,为提前实现小康目标而努力奋斗。党中央和国务院曾指出:“全国进入小康的关键和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要把农村小康建设作为90年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加以研究。” 县(市)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是社会经济功能比较完备的基本单元,也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它虽然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部门,但农村和农业仍占很大比重,因此进行小康县(市)的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小康社会观论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康社会是一个具有中国社会特色的重要理论范畴 ,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并且一直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从先秦时代至今 ,随着社会与政治结构的变迁 ,中国社会的小康情结历经春秋战国、秦汉至隋唐、北宋至清前期和近现代以来四个发展阶段。小康社会思想在上述四个时期分别以安宁与稳定、保民与自保、均平与和合、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为主要特征 ,表现出巨大而丰富的差异。从社会理想与社会制度的关系来看 ,小康社会思想是小康社会制度的起因、基础和生命。 2 0 0 2年底 ,党的十六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王昕生  张靖 《国学学刊》2023,(2):1-7+138
当今中国面临着种种社会治理方面的问题和难题,除了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还可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本文通过综合分析老子《道德经》中的社会治理的“道”与“术”,提炼出老子《道德经》中以“尊道贵德”为治理原则、“全生葆真”为治理目标、“无为而治”为治理方法的社会治理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在先秦时代勾勒出一幅美好治理蓝图,同样也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治理模式提供宝贵的启示,既是老子为我们留下的最珍贵的启迪,又是打开理想社会之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5.
现代慈善事业发展蕴涵着传统慈善文化的底色,慈善事业发展程度折射出慈善文化持久的影响力。中华慈善文化以家为起点向外扩散,家由此成为了行善的逻辑起点,是爱与善最先生发的地方,也是亲亲而泛众的源头。中华慈善文化的逻辑谱系为“家在前、国在后,中间强调个人和社会”,体现的是一种家族关怀和家国情怀,背后蕴含着个人“修齐治平”“成王成圣”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其鲜明特色表现为:以儒家“仁爱”思想为主导;以宗法血缘关系为伦理基础;遵循亲疏远近与特殊信任原则;偏好直接捐赠的慈善模式;官办慈善与民间慈善长期并存;在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向善中有巨大价值。文化的多样性决定着慈善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中华慈善文化形塑中国特色的慈善事业,中国式慈善的现代化绝非是走向西方化,而是要以传统文化为支撑,理性建构符合国情和时代发展需要的慈善事业。  相似文献   

6.
1991年11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发展与社会指标”课题组主持召开了小康问题研讨会,到会的专家学者共40多人。在一天的研讨中,专家们就小康的涵义、指标的选择和确定、评价方法、实现小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大家一致认为,研究小康问题是当前为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重大问题,作为科研部门  相似文献   

7.
《婚姻家庭研究》2001,(1):F003-F003
(一)关于研究的主题今年是新世纪开始、“十五”计划启动的一年。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也要进入全面建设小康家庭的新时期。这给婚姻家庭研究提出一个新课题。从今年起,拟以“在建设小康社会中小康家庭的婚姻家庭建设”为主题,开展研究工作,并作为学会阶段性的研究任务,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社会主义社会不仅仅是小康的社会,还应该是和谐的社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已经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如何围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相似文献   

9.
10月16日,以“社会扶贫机制创新”为议题的社会扶贫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该论坛是首届“10·17扶贫开发与全面小康”论坛的平行论坛之一,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和北京开放大学共同承办。  相似文献   

10.
两种传统的人际关系模式及其不同的社会功能意义。 社会人际关系是社会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有关社会发展的现代研究中,社会人际关系的模式及其功能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注意和重视,许多中外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富有启发性的探索。如费孝通在其早年以中国现实为出发点的研究著作《乡土中国》中,就曾论及小农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他指出,中国社会当时的人际关系模式是“差序格局”,而西方社会更多表现出“团体格局”的特性。“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代表了两种传统的人际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梦”的提出符合社会的发展,是时代的产物,“中国梦”的核心理念与大学生理想理念教育在思想领域有着相通,这为两者在价值领域的契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新的社会形态下,“中国梦”为大学生在精神层面提出了一定要求,大学生不仅肩负着个体的荣辱,更肩负着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民族责任使大学生深刻认识的自身,将自身放在国家发展历史长河中考虑,这于增强大学生责任认识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2.
西方学界形成了一整套多视角的社会建设话语体系,如结构视角、政策视角、价值视角等。由于它们缺少对中国国情复杂性的体验、对中西话语内涵差异性的认知和对中国社会建设的连续性观察,并不能为中国社会建设实践提供指引。将中国历史传统资源和当今社会建设实践相比对,可以发现“民生”和“治理”如同两条红线贯穿始终。它们作为中国社会建设话语体系的“两翼”,分别揭示了社会建设的目标和工具。在“温饱-小康-富裕”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民生和治理演化、互动,先后形成温饱目标下经济民生工具为主导、小康社会目标下共建共治共享为主导、共同富裕目标下现代国家治理为主导等三个组合形态,从而形塑出中国社会建设话语体系的结构。民生价值指向共同富裕,治理工具指向共同体建设,二者殊途同归,都通往“大同”社会。贯穿中国历史两千多年的“小康”和“大同”思想,仍然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是伦理社会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中国社会是伦理社会谢遐龄中国社会的性质是什么?旧式的中国社会是伦理社会;以“党的领导”和“民主集中制”整合中国社会为现代社会,近年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中国社会是否仍是伦理社会?先提出“中国社会市场化的限度”问题,以“当今世界两大社会力量是...  相似文献   

14.
【案例特色和拟解决问题】本案关于四川省巴中市“1+6”连片扶贫开发模式案例,巴中立足整体贫困、连片贫困、深度贫困实际,面对既要全域脱贫又要同步小康的双重目标和新形势新任务,坚持以改革开放、扶贫攻坚为统揽,把扶贫攻坚作为全市的总任务,确立了统筹城乡、连片推进、精准实施、全域扶贫的工作思路,探索出了新常态下以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以“六大扶贫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点面结合“1+6”连片扶贫开发模式,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道家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学派,其核心思想“道法自然”自古便深刻影响到了书法审美理念中,并孕育出与《绮丽》相对立的书法品评范畴——《冲淡》。宗白华在其《美学散步》中提出了两种审美理想:“华丽繁复的美”和“平淡素净的美”。这里的“平淡”并不是平易浅俗,而是以老庄“道法自然”、“虚静”、“无为”的思想为内蕴,崇尚以清静空明的胸怀体现万物,创造出符合道家最高艺术理想的“自然平淡”的意境。在现代社会充斥了浮躁贪念和奢华物欲的背景下,书家创作更需要一颗平静淡定的无欲无为之心。  相似文献   

16.
观点     
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国民心态? 《人民日报》7月12日的文章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总体小康成为现实,经济总量进入世界前列,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大提升,“中国奇迹”、“中国速度”、“中国道路”等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改革不断深化、社会深刻转型,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难度明显加大。于是,各种揣测和议论也时有出现。  相似文献   

17.
对于9亿中国农民来说,“小康”是温饱之后又一八美好的期冀。到2000年,农村居民能否真正过上富足、充实的小康生活?中国农民距离小康生活究竟还有多远的路程?中国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队长张新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总体上看,中国农村居民生活已经脱离贫困状态一进入温饱阶段。中国农民迄今已向小康生活迈进三分之二的里程。“但是,剩余的三分之一是程却是弥足艰难的。”张新民称.在本世纪最后6年中实现小康目标.尚需付出艰苦的努力。张新民认为.面临的难点有四:一难: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缓慢,距农村小康标准差…  相似文献   

18.
《老年世界》2006,(13):37-37
今年4月,媒体会同有关专家,对2005年4月-2006年4月间“生命小康”调查结果进行加权处理。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和大量社会信息,得出2005年-2006年度中国生命小康指数为71.5分.比上期(2004年4月-2005年4月)74分下降2.5分。  相似文献   

19.
一、人类对理想社会的长期追求 古今中外各种理想社会实质上就是一个人人生活有保障的社会,社会理想的主要内容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基本吻合。在中国古代,最典型的社会理想,莫过于“大同社会”。《礼记·礼运篇》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很明显,这段话中包括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许多内容,如职业保障;基本生活保障和对弱者生活的保障;社会救助等。它所涉有的对象包括壮、老、幼、鳏、寡、孤、独、残等。可以说这是古代社会保障的一幅相当完整的理想构图。  相似文献   

20.
本文拟从社会中社会工作专业对“家庭照顾”的界定和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照顾”的涵义及两者的区别;从传统家庭照顾模式向现代新型家庭照顾模式的转变,来论述中国妇女在家庭照顾中的角色变迁,试图从理论上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照顾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