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中国比较文学稳步发展,在学科理论建设、比较诗学、中西比较文学、东方比较文学、翻译文学方面均取得前沿性成果。在学科理论建设方面,通过重新审视现有学科理论以清理理论的学理根据、补足缺失意义、创新理论话语,尤其在比较文学阐释学、译文学、“玉学”、“新世界文学”方面提出创见,并结合当前国内学界“新文科”建设这一热点问题,拓展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范式;在比较诗学研究方面,继续进行理论范畴和关键词、多民族诗学研究、理论关系、文论著作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充分重视诗学这一无国界的世界性文论话语特征,打通中西,甚至构建“世界诗学”,助力于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构建;在中西比较文学方面,以中西文学关系研究、中西小说及其理论比较研究为主;在东方比较文学研究方面,重点关注中日、中韩、中阿、中印文学关系研究;在翻译文学研究方面,近年在“重写翻译史”这一命题上取得重要成果,并回顾了“译介学”这一理论形成的历程,批判学界对“创造性叛逆”的误读,挑战固有研究范式以求在正本清源的基础上再提创见,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打开思路。本文以2021年度相关成果为例,探讨比较文学的学术前沿与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20年来,中国的比较文学理论建设卓有成效,著作、教材品种不能说蔚为大观,也可说相当可观。但坦率地说,时下流行的这些“原理”、“概论”、“教程”之类的理论著作,无论是基本概念的阐述还是研究方法的说明,大多不太令人满意,尤其是近年作为教材的几部同类作品,部头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杂,这对比较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未必是好事。一个学科的基本理论要告诉人们的,无非是该学科“是什么”、“做什么”和“怎样做”这样一些问题,如果一味的直接“进口”,演绎生发,其结果除制造数量惊人、品种繁多的概念和莫名其妙、佶屈聱牙的术语外,对学科…  相似文献   

3.
一、比较文学的“永恒危机论”当代学术发展中,“危机”这个词已经成了比较文学学科的专利,从 20世纪 50年代美国学者韦勒克(RenéWellek)那篇著名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开始,直到近期美国著名批评家米勒 (J.HillisMiller)在苏州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作的关于“比较文学的 (语言 )危机”的报告均持此种观点。可以说,比较文学的“危机”的呼声不绝于耳,似乎这门学科处于“永恒的危机”之中。世界学术史上除了一些臭名昭著的伪科学之外,很少有一门学科有过这种遭遇。我们完全可以模仿《哈姆雷特》中那句名言:“脆弱啊,你的名字就叫…  相似文献   

4.
比较文学的方法论是指在比较文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指导下,如何展开比较文学研究的学问。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应不排斥西方学派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方法论,摸索出一种适合于我们的“综合性研究”方法论,从而建立起包括比较文学本体论、研究对象与内容、研究方法在内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谈论比较文学的危机,已不是近几年的事了,当年韦勒克在美国教堂山对“法国学派”的有力抨击就是从惊呼“比较文学的危机”开始的。应该肯定,韦勒克的发难确实对比较文学“美国学派”的崛起起过积极的作用。因此,谈论“危机”并不意味着使人灰心丧气,按照王宁的说法,“我们走到危机之境时,常常就仿佛处于一个十字路口,下一步就是要找到自己的转折点”。中国比较文学的转折点何在?人们也许对此众说纷纭,但我认为,与其无端地纠缠这个问题,倒不如以扎实的、有说服力的实际成果来证明,中国比较文学已经有了真正的转机,这个转机就体现在一些卓有见识的比较文学学者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介绍和浮于表面的争论,而是致力于理论建构工作。最近问世的《超学科比较文学研究》(乐黛云、王宁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就是这一建构工作初见成效的可喜征兆。它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已走出了“两根支柱”(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支撑的时代,进入了“三足鼎立”的新态势。因此,就这一点说来,这本书的出版对比较文学学者无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我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研究均受美国学派的深刻影响,普遍认同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研究正处于“跨学科研究”阶段,使得“跨学科研究”成为了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跨学科研究”是一种应用于多学科领域研究的普适性研究方法,缺乏对比较文学研究的针对性,加之“跨学科研究”的范围过于宽泛,从而严重忽视了比较文学研究的国际性和世界性.基于此点,对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进行剖析,对于重新确定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范围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比较文学”诞生那一天到目前为止,“语言界限”和“国家界限”作为比较文学区分于普通的或一般的文学研究的特征已得到每一位比较文学工作者的承认,至少是默许。尽管它有很多场合名不符实。“(名)只是一个符号,只要对内客有切实的了解,符号的确切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乐黛云这样讲的时候,毫不含糊地把握着比较文学的实质,因而对于她,“比较文学”名实不符确实无关紧要。而对于其他许多工作者来讲,比较文学的两条界限将他们束缚在一个狭隘的天地里——只在本族和外族之间的文学关系上徘徊,忘记了不该忘记的民族文学内部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8.
略说主题学     
主题学属比较文学研究的范畴,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然而,“主题学跟比较文学结合还是近一、二十年的事”,到本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大多数学者还不能接受“主题学”作为比较文学的一部分。其原因有三:一,对“主题学”定义、范围的界定不清晰。二,认为这类研究“会永远不完整”而且未涉及文学的相互影响;三,认为“这种探原工作本身并没有真正的连贯性或辩证性它并未提出单一的问题,当然也就未提出批判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与比较文学阎开振作为一位著名作家和学者,林语堂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赢得了“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和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的美称,但具体到“比较文学”领域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这里且不说林语堂是否有资格成为“中国著名比较文学家”,但有一点却是无可置疑的事...  相似文献   

10.
<正> “比较文学”这个术语第一次是由阿·福·维尔曼于1829年在巴黎大学讲学时采用的。随后,在西方一些国家开展了广泛的比较文学研究,出版了有关比较文学的书籍和刊物,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现在,西方一些文化较发达的国家都有了比较文学学会,一些著名的大学设立了比较文学系科和研究生班。1956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成立,每三年召开一次国际学术会议。我们国家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文学者古已有之,然而,这些研究无现代“比较文学”这个概念的理论的指导。严格意义上的比较文学研究只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最为活跃,研究范围囊括小说、戏剧、诗歌、  相似文献   

11.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六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站在世纪之交的临界点,既对比较文学研究走过的百年历程进行回顾和总结,又展望了新世纪比较文学研究的走势和前景。本次大会的重要学术收获有:跨文化比较文学研究已成为比较文学未来发展的基本走向;从“失语症”、“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到“汉语批评”主张的提出,以及对中国传统诗学“异质性”的研究,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问题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对比较文学学科和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文化层面上的翻译理论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文化探源主要方式之一;异质文化中的华文文学研究以具体的个案展示中西文化的冲突和文化迁移的复杂和曲折;从文化人类学、传媒学、形象学等不同层面对文学和文化的关切正全方位地形成比较文学研究的新型学术形态等等  相似文献   

12.
承用西方哲学本体论和本体这两个术语,使其转型到比较文学学科原理的建构中,在追寻一个相对完整体系的意义上来设问与回答“比较文学的本体是什么”,这必然构成我们对比较文学本体论的承诺。比较文学研究不同于国别文学研究,在比较文学本体论的定义下,比较视域是比较文学这一学科安身立命的本体。比较视域的英文书写是“comparative perspective”,秉有“透视”这一深层的内在涵义。当优秀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对两种民族文学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跨越研究时,就是以自己学贯中西与学贯古今的学术修养对双方进行内在的透视,最终在汇通及体系化中寻求两者之间的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这正是比较文学研究得以展开的学理性和职业性所在。  相似文献   

13.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之我观尹允镇近来要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呼声越来越高,固然这是一件好事。比较文学发展到如今坎坎坷坷,多次危机。但每到危机就产生某种理论、方法或学派,使之“死而复生”,真可谓“车到山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综观比较文学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比较文学观概述李卓文,孙世强比较文学是人类从封闭走向开放,获得全球意识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迅是我国最早的比较文学实践家。比较文学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翘首“域外”,不囿于一国、一民族、一地域,二是谙熟一国或数种语言文字。前提是必要的,但构成...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包括中国比较文学在内的国际比较文学界掀起了一股文化热潮,给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带来了挑战与机遇。不少学者倡导比较文学向比较文化转向,也有一些学者予以抵制。笔者在分析比较文学“文化热”的现状和产生背景的基础上,认为比较文学学者应以全球化的视野,积极吸收文化研究中的有益成份,同时坚持比较文学自身的文学性,注重个案研究,努力具备跨语言研究的能力,以促进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 在西方,对比较文学的研究,开始很早,但近年来已逐渐陷入了“比较文学的危机”。众所周知,以究渊源、查媒介与重考证等“经过路线”为其主要特点的法国影响研究学派,曾对比较文学这门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它的理论基础与指导原则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丹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论和孔德的实证主义论,因此,使他们“压上十九世纪事实主义、唯科学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重荷”,背上了“陈旧过时的方法论包袱”;而一味拘泥于狭隘的有直接亲缘关系的两国文学间的比较,又使之变成对两国文学间“外贸关系”的研究,而陷入了“比较文学的危机”。  相似文献   

17.
一 在1958年9月召开的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次大会上,美国著名比较文学家雷纳·韦勒克作了关于《比较文学的危机》的报告,被公认为是美国比较文学学派的宣言。报告指出了法国比较文学学派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存在的缺陷,认为比较文学研究,如果按照法国学派的研究路子走下去,那么这门边缘学科的处境“岌岌可危”,“其严重标志是未能确定明确的研究内容和专门的方法论”,而且韦勒克进一步指出:法国的比较文学家们“把陈旧过时的方法论包袱强加于  相似文献   

18.
歌德历来是各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和典型“范例”,对于比较文学研究可谓无所不在,他率先提出的“世界文学”构想更受到广泛重视。歌德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用比较的方法探讨文学问题的大文豪之一,可算比较文学这门学科的一位远祖,为后世树立了榜样。歌德的“世界文学”构想,其意义在于阐明了比较文学学科的人文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比较文学(littera ture comparee)这个名称最先使用并被作为许多讲座的讲题是在法国.据法国提格亨(Pwan Tieghen)所著的《比较文学论》和日本野上丰一郎所著的《论比较文学》记载:一八二七年维勒曼(Villemain)在“巴黎大学”讲学时就用的是这个名称.一八四○年人们用这个名称著了好几部书,并逐渐被普及.《比较文学史》的作者法国的洛里哀(Loliere)认为:一八八六年英国的波斯奈特教授(Prof H.M.Posnett)就用这个名称作为自己著作的书名.稍后,加里福尼亚大学教授盖雷(C.M Gayley)发起《比较文学研究会》,开始了文学类型式文学运动的专门研究.苏联萨马林认为,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与世界比较文学的理论体系一样面临重新建构的问题。针对近年来关于比较文学规范与理论体系的主要争论,探讨了西方学者所提出的比较文学“失范”问题与二次危机论。认为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应当超越20世纪中期的“菲勒斯—西方中心”的理论模式,在全球化语境下,建立代表新学术思想的理论体系是比较文学发展新阶段的主要标志,也将是中国学者对于世界比较文学理论的最大贡献。新理论由学科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与实践论4个部分构成,重点讨论了各部分的主要内涵,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提出了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