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青年报刊事业的发展,为帮助我国青年一代了解社会进程,形成时代观念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整个传播媒介带来了虎虎生气。但是,由于大多数青年报刊历史较短,队伍较年轻,加上对这一面向特定读者群的大众媒介,新闻界关注和理论研究不够,确实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认识青年报刊的传播功能与教育功能的关系就是一例,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的想法。一、传播与教育:青年报刊的两个基本功能青年报刊作为大众媒介的一部分,它的传播功能作为第一职能是不言而喻的,其基本要点就是要让它的受众获得超越自己活动范围的诸多信息。而这些信息又与教科书、文艺作品  相似文献   

2.
镐汶兄: 读《上海青少年研究》1986年第一期上你写的《时空局势、社会座标和人生轨迹的微调》一文,觉得你对青年报刊读者的层次性,历史上数种著名青年报刊的介绍和剖析、对“引进思潮”的评述等等,都有某些独到的见解。但是,你对办青年报刊的目  相似文献   

3.
"迎合读者",已经成为青年报刊值得注意的一种倾向.强调发行量的至上性而忽视其非至上性,是造成"迎合"倾向的思想原因;把报刊视作商品,是造成"迎合"倾向的理论原因;青年报刊的宣传重点应该放在哪儿?发行量:一种社会指示器至上性和非至上性发行量,牵魂动魂,为青年报刊编者所思所虑,与报刊的荣辱盛衰相关联.编报出刊,是给读者看的.发行量,是读者对该报刊的态度的反馈,与读者的欢迎程度  相似文献   

4.
五月二十五日,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和《青年报》、《青年一代》编辑部联合召开青年改革者座谈会。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市经委综合规划室黄奇帆、上海手表厂党委书记曹泉生、普陀旅游用品厂厂长蔡爱仁、中南建筑材料厂厂长王醒庵等十位同志。上海京剧院青年演员孙爱珍因在外地演出,专门寄来了书面发言稿。会上,就目前改革的意义、存在的阻力、改革者应具备的素质等问题,展开了讨论,提出了  相似文献   

5.
1980年《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了潘晓来信,12年之后上海《青年报》又发表了梅玲来信,先后引发了两场人生观的大讨论,在其背后清楚地显示了——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加强青年的思想教育工作,科学地开展青年的业余生活,更好地寓教育于青年的业余生活之中,有的放矢地关心青年业余生活,引导青年健康成长,我们在针织站、商业储运公司、妇女用品商店所属11个团支部的535名28岁以下的团员、青年中(其中团员291名),就青年的业余生活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7.
岳莹 《现代交际》2013,(9):13-13,12
青年是人类社会最活跃、最敏锐的群体。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青年向人们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而又复杂多变的内涵,人们越来越关注这个群体。因此,研究青年价值观对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年价值观教育,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青年作为国家发展的骨干力量和中流砥柱,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团员青年的组织,团结、教育和引导团员青年推进企业发展和实现个人价值,共青团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在当今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推动共青团和青年社会的创新发展,是摆在我们各级共青团组织面前一个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中央领导同志最近指出:我们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一定要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进一步加强对青年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是当前改革和开放全局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说,大改革、大发展的时代,需要一代有理想有追求的热血青年;而大改革、大发展的时代,也客观上触发了人们新的追求。因此,为了推进改革事业的蓬勃发  相似文献   

10.
青年作为独立的社会变革力量,参与社会改革和发展,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和方向。改革开放使当代青年的思想更加活跃,他们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把握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文化的发展脉络和规律,有助于准确判断当代青年的状况,预测青年群体行为发生的轨迹和趋向,是新时期做好青年工作的前提条件:分析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对其发展进行积极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青年自身发展和社会文化进步的方向发展,是新时期做好青年工作、解决青年问题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引言青年组织是政府所属的一辆大型机车,把青年一代培养成经济发展的参与者。通过参加青年组织的活动,把青年很好地组织起来取得某种成果作为他们的一项外部计划,随之,通过青年组织青年有机会在制定目标和目的中学习,再将这些转化成纲领和行动。再则,青年在团体竞赛中工作中取得经验,以至涉及世界人际关系和职责,成为世界性协会的成员。有了上面的认识,政府作出了很多努力,鼓励青年成立青年组织和俱乐部。与此同时,引导他们跟上国家快速发展的步伐。换言之,青年组织的改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多数青年会员的参与和对发展趋势相适应…  相似文献   

12.
3月26日至28日,国内首次召开的亚洲青年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科院召开,上海市政府教委办、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青联的领导王荣华、严谨、夏禹龙、王仲伟,中国青年犯罪学会会长张黎群等来自国内外的60余名学者就“现代化与青年”课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这是国际社会学协会青年社会学委员会(ISA—RC34),也是上海社科院青少所、上海市青联、上海青年报在亚洲地区召开的一次成功的会议。  相似文献   

13.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带来了农村各业的活跃和兴旺发达,时至今日,发展了的农村现状究竟如何?特别是,整个农村以青年为代表的劳动力结构,在新的时期,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值此城乡同步改革之际,它的发展趋势又在哪里?带着这个问题,最近,我们对滁县地区的六县一市进行了重点考察。一、结论调查的结果向我们揭示了三个似乎始料未及的答案:一是全区十八万九千多专业户正引导农村经历着一个劳力投向非常鲜明的“种植业——养殖业——工商业”的循序发展;二是在专业户家庭、有占75%以上的“儿子”已经代替“老子”行使“三权”(主权、财权、产权);三是越来越多的青年农民开始脱离土地转就他业。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是以“灌输理论,实施教育,转变思想,引导行动”作为四个基本环节的。按照这样的顺序对青年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把青年单纯地看作接受教育,改造思想的对象,我们称它为“管理型”的思想政治工作。这种“管理型”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着如下几个特征:第一,它把青年单纯地看作一种“客体”,否认了他们主体性的一面;第二,它使青年处在一种被动的接受管理和教育的位置,否认和埋没了他们思想上的主动性;第三,它只强调和注意了“别人”对青年的教育,忽视了青年思想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否认了青年思想中存在的内  相似文献   

15.
从劳动力转移看农村青年价值观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农村逐步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 ,农村劳动力出现大量转移。这一现象反映了农民的自由择业已得到相应的制度化保障 ,同时也对我国农村乃至整个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尤其是使农民 ,特别是青年农民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变 ,呈现出多元化倾向。仔细分析和研究这些变化 ,有利于准确地把握21世纪我国农村青年价值观的取向 ,有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 ,也有利于引导、发掘和激发农村青年的潜能和劳动热情。同时 ,对于农村青年价值观的趋向与特征的把握 ,对保持整个社会持续和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  相似文献   

16.
六月十八日,上海团市委研究室,社科院情报所联合组织的第十八届“社会科学情报信息交流会(青年问题专场)”在上海社科院小礼堂举行。交流会上,团上海市委研究室、青农部、社科院青少所、青年报的七位同志以最近大量调研成果为基础,向与会者报告了来自本  相似文献   

17.
青年网络流行语解读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年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被拥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网民广泛使用、流传、熟知的词、词组和超出短语层面的言语表达单位。青年网民利用网络流行语来展现自我、参与社会、关注现实。青年网络流行语是草根文化在网络时代的复苏和发展.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面对青年网络流行语,我们应通过利用青年网络流行语,以观青年心态;通过运用青年网络流行语,提高教育实效;通过建设网络文化,引导青年网络流行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自从我刊"网瘾门诊部"开办以来,接待了不少患网瘾的青少年,也治愈了几十个有网瘾的青少年。从我们治疗的过程看,一般讲,有以下几种孩子、青年易染"网瘾"。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语境下当代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缺失日渐凸显,在部分青年群体中存在潜在的网络极端化爱国主义舆论倾向。分析发现:从问题的出现或偶然性事件的刺激到多数个体发表的评价性意见,再到"群体极化"现象的出现,最终极端化爱国主义舆论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是网络极端化爱国主义舆论的基本形成机制。如此网络极端化爱国主义舆论不可避免地对国家、社会、制度和青年自身产生一系列的危害。网络语境下当代青年的爱国主义引导是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题:应该正视青年的爱国情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立足祖国长远利益,培养青年的理性爱国情感;增强舆论引导,减少青年非理性情绪的蔓延,对青年的网络极端化爱国主义舆论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  相似文献   

20.
青年研究是一个富有挑战和魅力的领域,它在国际上是一门“显学”。因为青年的天性、特质是与时代发展的主题相通的。从近代革命、文化变迁与世代进步的角度看,青年总是走在时代最前列的。你要研究中国社会,首先需从研究青年入手。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青年代群与社会运动的联系是比较紧密的。即在某一特定时期,青年问题往往同样可能转显为带有普遍意义的一种社会问题。譬如像五四青年运动与全民运动的结合;譬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青年中所出现的“高考热”、“读书热”、“科技热”…….从中,你可以发现,青年总是改革最大的承受者,也是最大的得益者。与此同时,许多社会热点也总是首先在青年代群身上敏感地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