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5,(6):61-65
企业经营过程中会涉及产权和控制权的配置问题,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企业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等,在企业产权和控制权配置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根据企业资本结构,企业产权配置体现在所有者跟债权人之间的配置。企业控制权是指脱离于股东所有权而形成的经济性权利,各个利益相关者利用自己投入的专用性资产而获得了企业的控制权,通过控制权参与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分配来实现自己的产权收益。企业资本结构揭示了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所反映的企业各种资源供给者,在同一利益共同体下的控制权配置结果,其信息含义在于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如何分配。  相似文献   

2.
《大庆社会科学》2014,(5):159-159
张嘉昕撰文认为,既然剩余索取权和最终控制权是有机统一的关系,直接控制权对应一部分剩余索取权和最终控制权。而生产资料和财产的所有权是获得对应比例企业所有权的前提。那么,资本和劳动力的所有者理应获得相应部分的企业所有权,即部分剩余索取权和最终控制权。  相似文献   

3.
“两权分离”理论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流行的“两权分离”理论,割裂了所有权内涵的统一性,将经营权实际上等同于控制权,从而使“两权分离”实质上变为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这不利于国有企业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权利结构应由四要素即所有权、控制权、治理权和经营权所组成。其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而所有权与控制权相统一。国有企业应按这一原则实施改革,既有利于经营者自主、灵活地开展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活动,又能保证所有者对企业运营过程和绩效进行控制和监督。  相似文献   

4.
企业所有权的理论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鑫 《理论界》2002,(6):44-45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公司制度及其理论的完善,尤其是股份公司的出现,使得对企业所有权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公司治理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各国的理论工作者都意识到,对企业所有权的界定是研究公司治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因此,对企业所有权范畴的研究具有及其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传统微观经济学及新古典经济理论在所有权方面的遗憾 科斯以前的传统经济学认为,企业由企业家来管理,企业家本身同时拥有两种权力,即生产计划选择权和利润索取权。当时的研究默认的是企业家本身既是企业的所有者也是经营者,既拥有财产所有权也拥有企业所有权。即在古典企业或者说所有者经营企业,拥有剩余控制权的所有者同时拥有特定经营控制权。  相似文献   

5.
公司控制权的演进及其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控制权是公司内部相关利益主体享有的对公司运营的决策权和支配权,这种决策权与支配权的安排既可以由公司法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也可以由公司章程和投资者之间契约这种自治性合约来约定。企业的控制权随着企业形态演变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模式,对公司经营与决策等有主导之权力是公司控制权的本质。公司控制权是通过一系列的公司控制行为来体现的。公司控制权来源于所有权,所有权是公司控制权的基础,公司控制权既不能脱离资本所有权,也不能脱离由以资本所有权为根基而生成的公司所有权独立存在。  相似文献   

6.
刘大可 《东岳论丛》2005,26(3):192-194
在股份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天然分离的企业特征下,股份公司所有权如何安排才能保证企业具有理想的绩效表现,一直是现代企业理论争论的焦点。本文以国内外已有文献为基础,对“股东控制权淡出”理论、“股东占有绝对支配权”理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以及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四种主要理论观点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和评析。  相似文献   

7.
企业所有权和要素所有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企业所有者必须是要素所有者,非要素所有者不能成为企业所有者。二者的区别在于,不是所有的要素所有者都是企业所有者,只有承担企业"后分配风险"、亏损风险和破产风险的要素所有者才是企业所有者。企业最终所有权与法人所有权是不同层次上的概念,承认法人所有权并不存在"一物二主"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企业所有权包括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是指对企业总收入扣除合约支付后的剩余额的要求权 ;剩余控制权是指合约中未明确规定的状态出现时的相机处理权 (决策权 )。现代企业所有权配置的基本原则是让企业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分享对应 ,即企业剩余控制权配置给经营者享有 ,企业剩余索取权配置给企业的股东与经营者享有。改革开放以前 ,国有企业的所有权 ,即企业的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均配置给国有企业股东———国家(政府 )独享。因此 ,那时的国有企业由于外部缺乏竞争机制所产生的压力 ,内部缺乏激励机制产生的动力 …  相似文献   

9.
林军 《学术研究》2002,(6):25-27
企业合约的不完全性是现代企业合约理论的一个特征。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是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的不可分割性。人力资本的绝对私有权,决定了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一样,都具有平等的产权主体,都有权分享企业所有权的安排。企业所有权安排是剩余索取权安排和剩余控制权安排。  相似文献   

10.
企业控制权本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是在特定约束下实现个人或组织意志的能力,权力的基础是对资源的控制,资源控制权是权力的核心。企业控制权本质上是企业参与主体为实现利益最大化而投入企业合作资源的控制权集合,是所有权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  相似文献   

11.
在资本的逐利本性推动下,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得到了迅猛发展,进一步破坏了前资本主义那种在狭小的范围和孤立的地点进行的生产方式,以人的依赖关系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形式被打破了。资本主义产权制度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产权制度把生产和收益结合起来,它是保护私人的、排他性的财产权,资本主义产权制度的确立使得大规模的雇佣劳动成为现实。雇佣劳动使得资产阶级能够持续不断地从无产阶级身上获取剩余价值,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形式得以确立。资本逻辑会把资本主义推向不可避免的深渊,由于私有财产在对自身的肯定同时,使得否定自身的致命因素--无产阶级得以产生,重建个人所有制能够化解私有财产和无产阶级之间不可化解的矛盾,从而确立基于社会财富基础之上的自由个性的社会形式。  相似文献   

12.
陈丹  王冰清 《兰州学刊》2005,(5):142-145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我国实行了内外有别的两种企业所得税制,这对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吸引外资等均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实行内外有别的企业所得税制已构成了对内资企业的歧视,拉大了内外资企业之间的税负差距,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建立内外统一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企业所得税制势在必行.本文在分析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存在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了合并"两法"的若干建议,以期加快我国企业所得税制的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章戎  刘文丽 《学术探索》2004,3(1):48-50
一个社会的财产制度主要是指其在法律上所有权的演变和发展,这早已被马克思描述得淋漓尽致,这个问题对于我国目前的企业改制有着十分具体的启迪。作者通过对此研究,阐述了各种不同的财产权在法律制度变化发展中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4.
宫玉宽 《河北学刊》2002,22(3):6-10
青年马克思所面对的理论和现实的矛盾使他开始了生产关系概念的创立过程。这个过程有两个起点——历史观和经济学。由此出发,形成了两条思想线索,并经过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生产关系概念的含义体现在相应的术语中。第一阶段,体现在“市民社会”和“私有财产”等术语中;第二阶段,体现在“市民社会”和“私有财产”、“私有制”等术语中;第三阶段,体现在“交往形式”和“所有制形式”等术语中;第四阶段,生产关系概念形成,并第一次使用了“生产关系”这一术语。  相似文献   

15.
王化争 《文史哲》2005,53(5):163-168
因为股权结构和外部环境差异而产生的公司治理模式问题,是目前公司治理理论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治理模式划分与相互比较、治理模式形成原因分析以及治理模式是否趋同的理论观点构成了其中的主要内容。对公司治理模式不同观点的考察不仅能把握主流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全貌,更重要的是为我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的完善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6.
袁东安 《学术探索》2003,(12):27-30
国有企业集团在我国现有的企业集团,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中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国有企业集团仍然带有较为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使得它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在培育市场导向型企业集团的同时让国有企业集团平稳地从竞争性领域逐步退出是本文试图探讨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孙长坪 《社会科学》2008,(1):93-103
国有企业概念未能表述企业法律形态,不能作为企业法主体概念.我国国有企业可表述为六类企业主体概念.即公共企业、公有公司、相对公有公司、公产合作社企业、公产参股公司、公产合作企业.这六种企业又统称公产企业,即由公有资产投资者全部或部分投资形成的、含有公有产权的、具有经营性特征的各种形式的法人或非法人经济组织.公产企业概念比国有企业概念能更准确地表达这类企业的经济性质,更好地反映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更好地体现现代企业的内在规律,比国有企业概念更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法主体概念的要求.我国应整合现行国有企业法律法规,完善以公产企业为企业法主体概念的企业立法.  相似文献   

18.
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最终形成法律意义上的产权制度。国有企业产权所有关系的确定性、产权结构的有效性和产权保护的强制性是产权制度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国有企业的产权属于公共产权 ,公共产权的代理采取国有制的方式。完备的产权制度可以解决国有企业委托 -代理关系失效、财产组织形式效率不高、外部效应和法人治理结构难以建立等问题。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宜采取分类施治的途径。国有企业只有明晰界定产权的所有关系 ,才能保障产权功能的发挥。产权所有关系确定之后 ,国有企业即成为法律上的民事行为主体和市场主体 ,其法人资产制度即具备了与企业产权相关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集体所有制企业是我国公有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集体所有制企业情况复杂 ,企业改制中有许多法律问题 ,需要认真研究。本文探讨的问题 ,在产权界定方面 ,主要是集体企业中国有资产产权界定问题、“假集体”的产权界定问题、集体企业公共积累的产权界定问题 ;在集体企业改制方案设计方面 ,主要是集体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的法律地位问题、资产量化问题和改制企业的组织形式问题。此外 ,还探讨了集体企业改制中的债务继承问题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提出“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重要论断,恩格斯也在相关论著中也提出了这一重要思想,但是后人在马恩的基础上去理解和阐述这一重要思想时,却争论不断,因而在笔者看来,要想正确把握马恩的“重建个人所有制”这一论断,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必须回到马恩的语境中理解它的内涵;其次,需要把握这一论断的目标;最后,需高瞻远瞩,理清这一论断实现所须具备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