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释之”     
之,原是会意字,是“出”、“往”、“到”的意思,动词,文言中常见,如:“驱而之薛。”(《战国策、齐策》)“之”就是这个意思。代词、助词“之”是动词“之”的假借字。一、代词“之”最早作指示代词,后作人称代词,甲骨文中的代词“之”都是近指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如:“于之夕又(有)大雨”。(《十辞通纂》582),下面分述代  相似文献   

2.
朱军 《北方论丛》2006,(6):62-66
多项列举式后面的“等”字是代词,可以替代从词到句子各级语法单位。在语义上除了常说的表“列举未尽”(替代未列)和“列举已尽”(替代已列)外,还表示“列举未定”(替代未定),相应地在形式上它们自由隐现的能力不同。“替代未列”、“替代未定”和“替代已列”的“等”之间构成了逐步虚化的语义等级,同时它们也分别具有“求简”、“求全”、“求多”等认知特点。  相似文献   

3.
邹秋珍 《殷都学刊》2010,31(3):33-37
本文以战国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为语料①,来考察战国时期第二人称代词在称数和句法功能方面呈现的面貌。第二人称代词没有数的分别,不过有些代词"女(汝)、尔、若",以表单数为主,表复数也常见;而有些代词"乃、而"基本表示单数,表示复数的情况极少。它们在句法功能上也没有绝对的限制。不过,"女(汝)"主要作主语、宾语,较少作定语;而"尔""而"经常作定语。也就是说,这些代词在不同句法功能上只有数量分布的差异,没有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谭赤子 《学术研究》2005,(6):145-146
粤东客家话表示“思”、“想”义常用“缅”字。如口语中说:“亻厓(我)缅出一只好办法。”“难为你总系缅等(着)这件事。”实际上,就是普通话的“想”。平时问对方想不想念自己:“你缅晤缅亻厓呀?”客家山歌也常用“缅”字来表达相思之情:“郎就缅妹妹缅哥,两人交情受奔波。”除非是读书音,否则,离开了“缅”字,客家话很难自然表达“思”、“想”义。“缅”字不像汉语中有关思维意义的字普遍有“心”作偏旁,却是客家人表示“思”、“想”义的常用字。“缅”的“思”、“想”义从何而来呢?《说文》的解释是:“缅,微丝也。从糸,面声。”古书中…  相似文献   

5.
“其”的本义为簸箕。《说文》作■,云:“簸也”。盖“箕”为“其”的孳乳字。甲骨文作(铁218.2)■、(乙3400)、■(乙8685反),西周金文作■(盂鼎)、■(仲师父鼎),东周后有■(中山王壶)、■(石鼓)、■((艹皀)■鼎)等形。《说文》箕下所引之古文有■,■文有■,亦皆与上列形体大同小异。可见殷代的■、■是簸箕的象形,至西周始有加声符下,作■,成形声字,东周后始见从竹之箕,乃后起加义旁字。“其”字在殷甲骨文中均假借作语词■,未见用为本义。“其”的用法,早期比较单纯,在殷代,从卜辞看,大多置于动词前,以加强动词之语气,有表示祈使,表示疑惑不定,表示口气之委婉等作用。如:“丙戌卜,今■,方其大出?五月”(前卷一,46页4版)此辞盖卜问与商敌对之方国,是否会大加出扰。“其”字置于动词性词组“大出”之前。  相似文献   

6.
“新”字 ,常作“新鲜”解。但《说文·斤部》云 :“新 ,取木也。”段注 :“取木者 ,新之本义。”然则“新”之新鲜义从何而来 ?陆宗达、王宁《训诂与训诂学》页 6 6提及“新”的新鲜义来自“汛” ,然未考证。今试证之 :《说文假借义证》 :“新 ,取木也…借信。”“新”、“信”音同 ,“信”是“新”的假借字 ,“新”的新鲜义可从“信”中寻。《说文通训定声》 :“讯 ,又为之误字。泛滥之义或借为信亦通。”《汉语大词典》中“”有“洒”和“浸溢”等义。“”又作“汜” ,即泛滥的泛字。“汛”与“”形似 ,许多经籍传抄过程中常误为…  相似文献   

7.
在古汉语中,“为”字既可以作名词、动词,又可作介词。《马氏文通》主要从语法学的高度,根据“为”字所司对象的性质,系统论述了其作为介词的搭配功能。马氏认为,“为”后一般跟名词或代词作宾语,这是“为”作介词的一个重要语法特点。此外,《文通》还对“为”字宾语的省略问题进行了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8.
关于通假字     
关于“假借”,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下的定义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这说的只是一种情况,即本来没有正字,一开始就借用某一个字。如本义为燃烧的“然”,假借为代词。《论语·宪问》:“古之人皆然。”本义是竹器的“匪”,假借为否定词。《诗经·卫风·木瓜》:“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关于这类“本无其字”的假借,我不打算多谈。这里所要讨论的是本有其字的假借。这种假借的特点是:本来就有一个正字(或叫本字),书写时却借用另一个与之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下面提到的通假字,指的只是这一种。  相似文献   

9.
黎千驹 《殷都学刊》2007,(2):128-133
宋元明时期,关于假借的研究主要有一字数用说、有义之假借和无义之假借说、本无其字说。清代学者对假借的认识主要有以下观点:引申与通假说,假借之原、例、用说,造字之借说,假借与通假有别说等。现代学者关于假借的界说主要有引申说、狭义假借说(本无其字的假借)、广义假借说(包括本无其字和本有其字的假借)等。  相似文献   

10.
张惟捷 《殷都学刊》2013,34(3):1-12
关于甲骨文“(Π)”字的考释甚多,学者多认为是某种疾病,可能与骨骼或疽疮有关,然囿于卜辞记录上的先天限制,目前所见诸说待商榷处仍多,未有定论.根据甲骨文“(Ω)、(Ω)”即“肩”字初文的可信观点进一步申论,指出“(Π)”字从“肩”应即假借其声,并附加区别之点划,属于附划因声指事字,即文献中的”胃脘”字,与“腹”有区隔.在肯定杨安释”助”的前提下,进一步对甲骨“(φ)”字相关辞例作全面分析,并探讨卜辞中从“(Θ)”的“(店)”字.  相似文献   

11.
《公羊传》中“周狗”一语,何休《公羊解诂》释作“可以比周之狗”,通过研究发现所谓“周狗”其实为“害狗”,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何休古隶“害”字误作“周”字,害狗之“害”又是“”的假借字,“”为齐地方言,有“大”义。所谓“害狗”其实就是体型较大之狗即《传》文中所说的獒。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中“是”的词性及用法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是”,是比较特殊且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它一般是被看作表示判断的动词,所以,过去有不少语法论著认为“是”字句就是典型的判断句,它的宾语或补语一定是个名词性的成分。但是,实际运用中的语言是复杂的,实际语言的复杂性带来了词的复杂性。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是”除了作动词外,还可以作副词、形容词、连词或代词等;“是”的后边既可以是名词性成分,也可以是动词、形容词性成分。本文拟从几个方面谈谈现代汉语中“是”的词性及其具体的用法。 需要说明的是:“是”在现代汉语中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语素,如“于是”、“但是”、“可是”、  相似文献   

13.
刘丽艳 《北方论丛》2003,(4):114-117
一般认为“们”作为表示多数的后缀可以附着在所有指人名词或代词的后面,但事实并非如此。通过对“们”使用范围的考察来对“们”的使用条件加以描述,可以解释和解决外国留学生对“们”的误用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东岳论丛》2021,(1):89-97
关于《礼记·大学》篇引用的《尚书·康诰》中的“作新民”训诫历来存在不同的诠解,汉、宋学者对“作新民”的诠释视角是不同的,其强调的重点也有所差异。汉唐学者认为“作新民”是用来解释“明明德”的,注重从为政之君子的视角进行阐释,认为“作新民”是指君子念前王之明德而自新;而宋代学者认为“作新民”是用来说明“新民”的,着眼于从有道德的学者视角进行诠释,认为“作新民”是指有道德的学者自新其德而后新民之德。详考《礼记·大学》篇所引《康诰》中的“作新民”观念,其中的“新”字本义当理解为“新的”,“民”字之本义当训解为“卫地殷商之余民”,“作新民”本义应解释为(康叔)帮助周王兴起或培养新的殷商余民。围绕“作新民”的诠解,从《康诰》“(康叔)助王作新民”到汉唐郑孔“君子念德自新”再到宋代朱子“学者自新新民”所发生的三次意义转变与延伸,实际上体现了《大学》学史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汉唐时期着重突出了君子作为治国的行为主体,强调良好的政教之于民众的重要性,而民众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宋代则着重突出了自新其德的学者作为唤醒民众明德的行为主体,强调良好的道德修养之于民众的重要性,并以此凸显了民众自主而新、自愿而新所具有的积极主动性。  相似文献   

15.
甲骨文九字似虺蜥而与虫(虺)同音,其形义即为虺蜥。龙字轮廓走势与九字相同,而《易》之阳爻称“九”,亦称“龙”,说明作为伏羲图腾的“龙”的原型为九,为虺蜥。从宀、从九、从殳的宄字示意在庙寝殴击虺蜥,对遂人、伏羲行厌胜。辛字本义为曲刀,作为刑具,殷商人用此刀作用于龙、凤以造字,示意对“风”(凤)姓而以“龙”为图腾的遂人、伏羲的厌胜;作为契刻工具,殷商人用此刀以造商字,则是表示其先祖契对文字契刻的发明权。祟字与遂人古同音,而三体祟字皆象遂人,表示遂人骚扰殷商先公,所谓“宗庙之祟”也。  相似文献   

16.
】《说文通训定声》是第一部对词义做全面探究的专著,朱骏声在书中明确提出“别义”概念,将“别义”和“引申义”“假借义”并列起来作为独立的义类进行说解并且使之系统化。朱骏声所界定的“别义:’义项的性质非常复杂,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词义系统内部的混乱。朱书“别义”有的属于连绵词的意义,有的与本义实为同一义项,有的实为同形字的意义,有的实为本义、引申义或假借义等等。  相似文献   

17.
从文字、语音、语义、语法、语用五个平面考察上古文献中第一人称代词,可以发现:第一人称代词字源有假借字、形声字、会意字、象形字;从声母上,可以把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系统分为两套:第一人称代词语义方面稍有区别;句法功能和称数不同;语用方面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18.
简牍出现时代的确定,学界尚有争论:或认为与殷商甲骨文同时代;或认为更早;或认为晚于殷商甲骨文时代。依据对董作宾“册六”之辞的商榷释读,对甲骨文、金文“册”字造形依据的再探讨,以及甲骨文的功用等来综合判断,可以进一步推定,甲金文中“册”字的造形依据不是甲骨而是简牍,“册”字的本义是指简牍文册而非甲骨文册,简牍在殷商甲骨文时代即已出现。  相似文献   

19.
卜辞中的“听”与“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建华 《东岳论丛》2005,26(3):7-10
据卜辞,殷商时代能听候风八音的乐师被称之为“圣”者。“圣”、“声”假借,“听”、“圣”字形义相近同源,故卜辞假借。“听”指乐师,为商王室职官,称为“王听”。商代乐师“听”是一种神职,是能分辨四方风向、协调音律、制定律法的超自然的聪明圣人。“王听”占卜凶吉,对商王的政治决策有很大影响。商代对乐律知识的掌握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所以,卜辞中的“律”有些并非“律令”之“律”,而是“音律”之“律”,如卜辞“师惟律用”之“律”即为“音律”之律。君王通过六律听音,规范行为道德,又被视作制定历律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英语中名词词组(以名词为中心词的词组,也可以是一个名词或代词)的修饰语既可以前置,也可以后置。本文只对名词词组的后置修饰语略加归纳。 一、形容词作后置修饰语。 1、当名词词组的中心词是以—thing,—body,—one结尾的不定代词,用作修饰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