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俊恒 《江淮论坛》2012,(6):144-14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进城务工现象越来越普遍,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多种力量的共同介入。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的价值表现为: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增强农民工对城市的适应性,开发农民工的潜能。同时,从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社会工作方法和社会工作教育等方面探讨介入农民工城市适应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直接影响着城镇化进程与和谐社会建设,已经成为社会转型变革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员工帮助计划通过提升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心理与文化融入,能有效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软实力",能成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缩小城市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社会距离,增强农民工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实现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根据湖南省农民工"三融入"调查所得的数据,采用路径分析的方法,可以发现,以社会距离为中介变量的社会资本、同群效应等因素对农民工的身份认同起着不同的强化作用。在社会距离这一中介因素的影响下,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对其身份认同呈现显著的正向强化作用,而同群效应对其身份认同呈现显著的负向强化作用。因此,应从缩小农民工的社会距离入手,增强其在城市中的社会资本,避免同群效应在其城市融入过程中的负向作用,从而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4.
由于农民工自身的生计资本缺乏,在可持续生计方面表现出明显的脆弱性,因此,在其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农民工生计资本是决定农民工生计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研究农民工的生计资本与社会融合的关系,不仅顺应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潮流,而且对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实现农民工与城市社会的融合,需要农民工群体自身的相互协作,也需要农民工与城市居民、非政府组织和政府组织等多方行动者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阶层的社会排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农民工阶层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阶层主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关系、社会保障五个方面受到城市方面的排斥.因此,消除社会排斥,保障农民工的社会权利,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社区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结构,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社会化组织载体,更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困难的重要突破口。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尽早尽快融入城市生活,既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化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全面分析、评估新生代农民工社区融入优势及困境,从情感融入和行为融入两个方面,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理念、方法提出自觉融入和组织融入的建议,以期有效推动新生代农民工顺利融入城市社区,共享城市文明。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城市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建设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成为令人担忧的问题。要确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完善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妥善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因为这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农民工权益,巩固执政基础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任务。  相似文献   

8.
城市农民工的公民权利边缘化及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晓霞 《兰州学刊》2006,(3):185-187
农民工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法律赋予他们的公民权利也面临边缘化的境地。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民工的社会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教育权利方面的现状,并提出从体制着手建立全面、有效地平等保护农民工公民权利的制度体系,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工的政治意识逐渐萌发并日益分化,从而对传统的社会治理机制提出了质疑。基于意识的能动性,农民工不同向度的政治意识既有可能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进步力量,也可能成为影响城市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关键在于能否将这一群体引入国家政治。体制变革与主体建设相辅相成,如何在深化农民工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中,通过培育农民工积极的政治意识引导其参与行为,化解消极意识带来的负面影响,塑造合格的社会参与主体,构成现代管理体制成功转型的基本文化要素,对于推动农民工城市融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中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大幅增加。近年来,农民工随迁子女在社会融入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这一群体的教育问题、生存状况、心理健康日益引起公众和媒体的关注。媒体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与报道,对于维持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重庆媒体中对农民工子女的新闻报道进行定量和内容分析,概括了当前报纸对农民工子女生存现状报道的不足,并对农民工子女报道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反精神贫困探析——以社会工作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科学战线》2007,149(5):192-197
农民工向城市流动,生活空间实现了转移,但思想观念、角色意识、社会权利、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却无实质性的改变。精神贫困是农民工的另一类生存状态,反精神贫困是农民工走出困境,成为新社会阶层不可或缺的行动。社会工作必须积极介入,服务于农民工与城市间的互动,建设一个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精神文化的缺失与补偿——以G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和谐社会,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良好的精神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然而,教以亿计的农民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先天性的精神文化的缺失,严重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持久发展.为此,进行农民工文化补偿教育,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倡导农民工融入城市理念,是创建中国城乡文化软实力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后,农民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犯罪状况却不容乐观.这与城乡体制性因素和社会的客观原因密切相关.个别农民工进城后其经济上和精神上利益被"剥夺",从而产生巨大的"角色落差"心理,最后导致其犯罪增多.深入分析农民工的犯罪原因,树立社会公正理念,倾注人文关怀,推进体制改革,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介于城市市民与乡村农民之间的社会特殊群体"农民工"能否与城市居民进行良好的互动,融入到其所服务的城市中去,逐渐成为社会各界的研究热点.而青年农民工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必须对现阶段青年农民工城市适应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准确地把握和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女性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事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以及和谐城市、和谐社会的建设.当前青岛市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影响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为此,应坚持以人为本,全方位、多角度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对策,努力改善女性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6.
2007年7月1日起施行的《山西省农民工权益保护条例》是我国首部通过省级人大常委会立法保护农民工权益的地方性法规。《条例》唤醒了农民工的权利意识,确立了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催生了政府与社会对农民工的关爱,体现了和谐社会法的精神,为在山西就业的农民工提供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7.
李铁 《兰州学刊》2012,(9):219-221
农民工是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和发展,农民工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尽快改善农民工的生存现状,使农民工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可以从完善当今户籍制度、住房制度、社会保障等方面着手,使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农民工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新出现的一个特殊而又极为重要的庞大群体,他们的文化程度有了显著的提高——近50%的人接受过中高等教育,渴求彻底地融入城市生活,然而城市还没有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在这一矛盾的前提下,社会的稳定受到了挑战。新生代农民工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在面对外在客观环境、自身价值定位及切身利益实现的诸多现实问题时,他们对社会稳定具有双重影响的作用。因此,探索新生代农民工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有益于我们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19.
朱进芳 《南方论刊》2011,(9):22-23,41
新生代农民工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对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回应,也是他们融入城市的必经之路。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的程度还比较低,因此,应合理引导,积极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社区管理,公平普惠,切实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服务,鼓励支持,广泛动员新生代农民工参与社区事业。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家庭生态问题调查与研究--以福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福建省福州、厦门、泉州等城市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着重对影响他们家庭生态系统的物质环境、文化教育环境、社会环境三个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用系统的办法综合治理和改善农民工的家庭生态环境,促进其家庭生态系统平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