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情消费作为农村社会的一种传统人际交往方式,一直是农村社会稳定的粘稠剂。随着时代变迁,在传统性因素和现代性因素的双重冲击下,农村人情消费的"情感性"动机逐渐弱化而"功利性"动机日趋上升,农村人情消费开始呈现出一种"关系化"的倾向,主要表现为:一是村民根据关系的亲疏远近决定是否随礼及随礼的数额;二是为了"拉关系"、"攀关系"而进行人情消费。通过分析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关系化"的现状及原因,以期对引导农村居民形成合理健康的人情消费观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从传统文化的全新视角,剖析了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特征表现为:在农村居民中存在人情消费、隔代之间的不均衡消费、炫耀性消费与节假日的突击性消费等。由于农村中的攀比心理的存在,导致人情消费风愈演愈烈,家庭中利他主义倾向导致代之间的不均衡消费现象突出,居民间的收入水平不均衡炫耀性消费与钦羡性消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结积淀导致词农村突击性消费增加。基于此,现阶段政府调节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应从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规范家庭成员的消费行为,倡导节约性消费行为,制定合理的消费策略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人情消费正从原来的"礼尚往来"向一种畸形化的方向发展。这一变化的发生,使人情消费在农村社会关系生产、村落成员情感维系中的作用不断丧失,农村中的个人和社会均陷入难以自拔的怪圈。农村中人情消费的异化既与我国农村社会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以及"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分不开,同时,也与我国农村社会"差序格局"的特点和人情消费的面子观继续发挥作用密切相联。这种消费方式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否则它将极大地腐蚀农村的社会风气,影响农村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农村人情消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农村人情消费日益变味走调,给农民带来极大的负担。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多方面原因。改变农村人情消费不文明的现象有外生性变迁和内生性变迁两种途径,外生性变迁需要政府加强管理和引导,内生性变迁需要充分发挥农耕文化的积极作用,努力促成农村人情消费文明。  相似文献   

5.
文章着重从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表现及其原因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为力求有效遏制不良风气,使农村人情消费回归于理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从人际传播视角考察农村居民的人情消费,以江苏省农村地区居民为研究对象,从角色关系以及请客目的的角度,考察农村居民消费的行动理性。研究发现:农村居民人情消费的行动理性主要体现在基于维持和发展社会关系的目的理性及基于平衡性维持的形式理性,其乡土人情消费的目的是达到良好的人际传播效果,即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山东省农村消费现状作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山东农村消费现状主要表现在 ,农民日常消费节俭克制 ,重点节日消费过度 ,消费求同攀比 ,人情、愚昧消费开支大等几个方面。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 ,作者认为 ,目前山东省农民消费结构不尽合理 ,应进一步引导农民认清消费与发展经济的关系 ,清除文化垃圾 ,引导文明消费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基于情感维系、道德支配、理性权衡三个理论纬度,对现代农村人情的存在形式及原因分析发现,转型期农村人情的类型和特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情交往中理性权衡因素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现代价值,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选择理论的农民人情消费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人情消费是农民理性选择的结果,但是一些理性选择行为正在为一些非理性选择行为所代替。农民人情消费对农民社会发展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对此,应加强思想道德的宣传和教育,使农民对人情消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发挥乡村政府机构的引导作用,树立良好的人情风尚;引导和帮助农民学会理财,形成理性的人情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关系型社会的背景下,人情支出可能对家庭的正常消费具有正负两方面的作用。本文使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考察了中国家庭的人情支出对正常消费的影响。我们使用工具变量方法解决了人情支出的内生性问题,发现对于绝大多数家庭,人情支出增加会提高正常消费倾向。只有当人情支出占收入比重达到非常高的时候,才开始对正常消费产生净挤出作用。我们还验证了,人情支出对消费的促进作用主要来源于社会网络所具有的降低收入不确定性和促进民间借贷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人情是中国社会普遍的民俗现象。近年来,中国农村人情出现了一种变异现象,但这种人情变异并不是全国农村的普遍现象,它在以人情作为社会最主要连接纽带的原子化农村地区最容易发生,而在以血缘作为社会基本结合方式的宗族型农村地区较少发生。原子化农村地区的人情变异主要表现为人情的周期、规模、金额、对象、名目、仪式等方面的总体性变化,其实质是规范人情现象的法则由村落公共规则蜕变为个体偏好,个体偏好大行其道从而直接导致人情的变异。而规则之所以蜕变,根源在于原子化农村地区缺乏超出个体家庭之上的结构性力量,公共规则因而缺少生存和支撑的土壤。  相似文献   

12.
"人情"是中国民间的一种普遍习俗,有着经济互助和社会整合功能。当前宁波农村的仪式性人情正日益丧失这些功能。由于仪式性人情场合的送礼数额非常高,招待客人的酒席标准也很高,处于村庄底层的村民根本操办不起,也无法广泛参与。因此,仪式性人情越来越成为村庄富裕阶层和小康阶层的"表演",中间阶层可以勉力参与,贫弱阶层只能退出。人情越来越成为村庄经济分层的社会确认方式,并异化为阶层排斥的一种手段。这固然因为宁波村庄内部出现了经济分层,也因为村庄内部不存在强大的内生结构性力量。  相似文献   

13.
王悦 《社会科学论坛》2012,(12):195-202
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具有"邻居效应"的典型特点,主要表现为生活性消费的"跟风"、生产性消费的"趋同"、特殊性消费的"从众"。农民消费观念的保守性、农民消费心理的独特性、农民"感性消费"的倾向性、农村消费市场的局限性、农村消费环境的落后性是形成农村消费"邻居效应"的主要原因。政府部门应该从"邻居效应"的角度出发,健全农村销售体系,科学引领农民的消费理念;企业应增加对农村市场的关注,运用"关系营销学"理念营销;农民要转变消费观念,改善消费结构,提高消费的档次和水平。  相似文献   

14.
梁琦 《天府新论》2023,(4):118-131
研究当下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意义重大。近年来,观看短视频逐渐成为农村留守儿童的主流文化消费形式,而短视频成瘾现象不容忽视。基于赣北Q村的农村留守儿童与短视频互动的案例,尝试从结构性视角及“偏导-倒置”的研究路径出发,探究农村留守儿童短视频成瘾的深层缘由及影响。研究发现,短视频以生活视域进入农村留守儿童内心世界的下沉路径,并与农村留守儿童的猎奇心理、沉浸心理、孤独心理与消费心理耦合,构成沉迷短视频的具体表现。在社会、家庭、传播技术等结构性因素的引导偏差下,农村留守儿童形成“双向倒置”的行为机制,最终产生动态成瘾的后果,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在现实生活与教育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从社会、家庭、企业责任等层面努力,培育出农村留守儿童回归社会与教育的主体性自觉。  相似文献   

15.
基于消费主义背景下,从文化条件、物质条件、制度条件三个视角,阐述了形成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基本因素。分析了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扭曲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对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农民心理的影响,认为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主要是加强思想引导、构建健康的消费心理,改变消费陋习、提倡文明消费行为,合理安排支出、构建健康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16.
分析中国古籍中涉及政治心理的重要术语及其相互关系,具有拓展研究思路,发掘相关材料,提供当代借鉴的作用。西汉晁错、北宋胡瑗等人所说的"人情",南宋真德秀、明湛若水的"人情""民情""民心"等术语,南宋淮夫的"民心"与"人心"概念,都明显属于或是涉及政治心理术语。部分古籍中"人情"与"民心"相替换,"人心"与"民心""民情"互用;"人情""群情""人心""民心"与"众志""群心"的含义相通。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城市消费升级尚未形成,消费增长趋缓的情况下,更多地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上,是扩大国内需求的最现实、最有效的选择。本文依据大量翔实的数据资料,结合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全面客观地分析了影响农民消费的几种心理,揭示出了农村消费市场拓而不开的原因所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杨啸 《南方论刊》2011,(10):44-45,102
随着当前我国奢侈品消费人数的不断攀升及奢侈品消费金额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奢侈品消费未富先奢的局面已经出现。我国奢侈品消费的群体性特征决定了我国奢侈品消费具有分层性,在此基础上提出现阶段推动我国整体奢侈品消费的动力原因,并从符号性消费、从众性消费与人情消费角度对我国奢侈品消费快速增长做出探析,从而提出完善中国奢侈品消费之路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9.
消费情感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欧美学术界越来越重视研究顾客消费情感对顾客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影响。本文概述了营销学中消费情感研究的现状,并在大量服务营销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顾客消费情感的内涵、计量方法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述评,最后对我国顾客消费情感研究的未来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略论中国人的经济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的经济心理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主要的如农业经济、差序格局、人口过剩以及富贵结果的直接追求。在此基础上便有对未来不确定性采取一种实用理性的态度,没有韦伯所说的姑且采取一种非理性的假定,结果就是预期时限相对短暂、对利益也采取极其直接的使用态度;进而派生出一些具有中国特点的经济心理现象,如消费上的量入为出、投资上的保守与激进并存、有限的信任、面子经济与人情经济、敬业精神的缺乏以及其他一些经济心理的病理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