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市人居环境研究是城市地理学与区域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国内外研究着眼,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人居环境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成果,结合茂名城市发展总体目标,提出在进行茂名城市人居环境指标体系构建时,主要把握研究目的,研究核心,研究原则,研究特色等四个要点,以期为加快茂名人居环境发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环境污染问题是伴随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过去人们大多关注的是大中城市的工业污染问题,对农村环境污染特别是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的关注度较低。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重,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过去山清水秀的农村自然环境,进而严重影响到农村人居环境状况,笔者利用假期进行了一些调查,并就如何改进农村环境提出了一些粗浅的想法。  相似文献   

3.
乌鲁木齐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有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性和层次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稳定性和动态性原则、区域性原则、生态优先原则。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4,(11):61-65
城市人居环境系统是一个动态不断变化的复合系统,"压力、状态、响应"框架下的人居环境系统揭示了城市中人与环境之间通过"原因、效应、响应"的不断循环而达到改善人居环境的目的。通过阐释人居环境PSR概念系统,构建PSR框架下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江西11个地市为例,对其2009—2013年的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总体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偏低是影响江西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的最大障碍因子,其次是工业"三废"的排放;改善江西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主要路径是以政府为主导,增加投入,改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5.
本文借鉴有关满意度理论研究的成果和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对新疆6个村整体规划满意度的调研和分析,得出农民对农村人居环境总体满意度均值为3.07,满意度指数为51.7,处于一般水平。农民对人居环境满意度低的核心问题出在“农民话语权缺失”和“政府的盲目作为”。最后,建议政府在多元化需求体现、杜绝形式主义、成果惠及农户及合理规划等方面与农户实现有效沟通。  相似文献   

6.
区域科技创新环境是影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本文结合西藏实际,构建了西藏的区域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对西藏区域创新环境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影响西藏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指标因素,提出优化我区科技创新环境的对策,为我区科技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被提升为一项国家行动并开始取得阶段性成效.然而,自发治理与协作治理在治理实践中已经呈现出治理效果不佳的状况,预示着传统治理样态的转型已然来临.基于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解析了中国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实践样态及其衍化机理,进一步阐释了农村人居环境合作治理的制度优势,即有利于推动...  相似文献   

8.
人居环境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在人居环境研究中的最新观点 ,同时还对研究中涉及的有关城市发展战略与城市规划、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城市经营与制度安排、房地产开发与建设、城市社会文化与人文素质等问题进行了分类述要  相似文献   

9.
常德市人居环境评价与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  常德市属中等城市,其最大特点是强极化性。近15年来,产业和人口向中心城市不断聚集,城市规模急剧膨胀。1988年,常德市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2 2 5 0km2 ,非农人口2 3 37万人。到2 0 0 2年,建成区面积达6 1 34km2 ,非农人口达4 3 70万人,分别增长了2 73倍和1 87倍。从人居环境的角度看,作为中等城市的常德市尚未出现大都市所特有的“大城市病”,也不存在小城镇所独有的城乡过渡性。根据中等城市的特点,并参考国内相关的研究成果[1] [2 ] [3 ] [4] [5] ,我们选取了居住条件、城市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可…  相似文献   

10.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绩效审计最核心的内容是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瓶颈”问题是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本文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特点,结合建设项目绩效审计实务,构建实用且可操作的绩效审计评价模型,设计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的相关性、效率性、效果性、可持续性、合规性、安全性等六大类项目三级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以图有效解决绩效审计评价存在的现实问题,为一线绩效审计人员提供实务操作参考.  相似文献   

11.
民国前期律师制度建构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尤其民国前期,传统法制开始近代转型。在司法领域,参酌欧日审判体系,设置律师制度,并逐步加以完善。律师制度的确立,为共和民国新式司法制度及其运行,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现代法制意识的觉醒,推动了社会进步。但该制度在民初的实施,多局限于大理院、各高等审判厅,以及为数甚少的地方审判厅。在省城商埠之外的城乡地区,律师制度仅具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中心点和落脚点,从实践上高度关注民生问题,从解决民生问题破题,从倾听民生心声着眼,从破解民生难题推进,对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培华 《晋阳学刊》2001,(2):104-105
金朝末年 ,山西尤遭战争之苦 ,土地荒芜不治 ,人民贫困 ,无力恢复农业生产。但是 ,经过朝廷的种种重农措施和农民的辛勤劳动 ,农业生产得到恢复 ,人民生活也渐趋富裕。元廷下诏给农民提供一定的生产条件 ,窝阔台汗二年 ( 12 30 )七月自将南伐时 ,“道平阳 ,见田野不治 ,以问守贤 ,对曰 :‘民贫窘 ,乏耕具致然’ ,诏给牛万头 ,仍徒关中生口垦地河东”。由于提供了大量的耕牛和劳动力 ,农业生产得到恢复 ,并且自给有余 ,结果“平阳当移粟万石输云中”(《元史·李守贤传》)。有些地方官员在宽徭薄赋、劝课农桑、招徕流民方面卓有成绩。如 ,自窝…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整个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一方面,广大城乡居民已普遍摆脱了贫穷,经济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另一方面,城乡差别、劳资矛盾、地区差别加大,制约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作为最有效的“减震器”和“安全网”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对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保护和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不足。在此,对西部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行讨论,以期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政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保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融入到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是新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城乡发展战略转型和新农村建设时期,客观上需要重点解决现行城乡二元公共服务供给体制中的突出矛盾,推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制逐渐由工农分治、城乡二元逐步向工农业和谐、城乡一元转变。遵循统筹兼顾、明确方向、分清主次、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现阶段应主要围绕农村公共服务职能转型、农村公共服务责任分担和财政保障体制转型,制定适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转型措施。  相似文献   

17.
胡沫  东建广 《河北学刊》2007,27(1):78-81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的生命线是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人在个体精神和思想政治素质领域所表现出来的人性,就是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人性在经济学意义上的跃迁,成为人全面发展的欲求,最终成为主体的自我生成能力,达到自我教育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持系统是保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必不可少的一个体系,本文在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系统内涵构想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建立和完善的主要思路,以及应处理好的五个关系。  相似文献   

19.
论傣族文化生态与生态文化的区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世林  田蕾 《学术探索》2007,38(5):117-122
文化特征是通过民族性、区域性特点表现出来的,是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有机统一。在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态即文化的生成环境中,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都具有地域性特质,使得民族的社会群体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有因源流和文化特点不同形成的支系差别,也有因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形成的社会形态发展差异,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别。傣族文化是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中产生的,其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区域性差别,促生了傣族文化的地区差异,同时这种区域性也促生了傣族文化的多样性,在其生态文化中尤其如此。研究傣族生态文化的区域性不仅有助于这个学术命题的探讨,对于我们今天关注的生态文化建设也有现实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20.
对当前海南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变化形势进行分析,并就当前海南新农村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