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我的父亲可称为一位健康老人。他年逾八旬,须发皆白,但精神矍铄,气色很好,真可谓鹤发童颜。他走起路来从不用拐杖,也不用人搀扶,而且走得很快。有时外出参观访问,日程安排很紧,警卫秘书都觉得累,稍不留神,就赶不上他了。他脑子清晰,许多事情都能过目不忘。读书看报看电视也从不戴花镜。和别人谈话时,他总是能抓住事物本质,一语中的。虽不善妙语连珠,却也不乏幽默和风趣。  相似文献   

2.
顾盛杉  丁玲玲 《老友》2011,(12):65-65
83岁的汪君杰退休前在江苏姜堰市人大从事秘书工作。他与老伴李永珍生了两儿一女.一家人和美地过着幸福生活。去年.汪老从电视上得知今年是建党90周年.于是就开始寻思怎样来表达自己对党的感恩之情。他说:“党对我们恩重如山,我该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我的感谢呢?于是我在家里左思右想,后来灵机一动,想到写点东西歌颂党、歌颂祖国。”  相似文献   

3.
魏了翁的理学思想呈现出对朱子学、心学、事功学等各家学说的综合与兼容,他的文学思想深受其理学思想的影响。他继承理学前辈的传统,重道轻文,强调主体的道德涵养;主张才学合一,重视后天的学习和修养;提倡"自得"的读经方法,反对舍原典而重传注;承续传统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理论,肯定平淡中和的文学风格;他在用世思想作用下,格外强调文学的政教功用。魏了翁的文学思想不仅自成体系,并且充分地践履于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4.
王璐 《可乐》2010,(2):21-21
卖油翁用他的“酌油”之道告诉陈尧咨,擅长射箭只不过“手熟尔”,陈尧咨也认可这一说法。 消息不胫而走,一时间,卖油翁家门庭若市,“熟能生巧”的道理传遍千家万户。卖油翁把这一道理写入家训,要求子孙勤学苦练,反复实践。他的子孙也很争气,个个都练就了“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的本领。虽然这浪费了不少时日,但“酌油”术一直被他们家族世代传承。  相似文献   

5.
东芳 《百姓生活》2011,(4):15-15
32岁的张德红(右一)侧弯着身,艰难地挪着步子,旁边93岁的老人侯裘伯(左一)一直扶着他慢慢移动。f州门两人是春节前的一次萍水相逢结下了缘。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析刘辰翁词作的情感特征及其成因,特从词人的个性特质、思想渊源、词作内容,以及其词作与同时代具有代表性的词家词风的异同等多方面加以考察,认为:刘辰翁词的情感特征为悲苦凄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词人常选用程度极深、境界极阔大的语汇来表情达意;词人反复运用的事典,给人以长歌当哭之感;刘辰翁词的语言运用,也体现了这一感情特色。刘辰翁的刚直品性、儒士身份,他崇尚气节、道义的思想观念,他所处的特殊的时代氛围,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他对故国的忠贞之情与渴望恢复之念是形成其词这一情感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绍圣初年(1094)宋哲宗亲政,新法派掌权,旧派人物遭到打击,黄庭坚受排斥外调到鄂州(武汉)当小官。由于章惇、蔡卞对他进行陷害,控告他在《神宗实录》里有诋毁新法的话,因此将他贬为涪州(涪陵)别驾,黔州(彭水)安置。他就是这样被迫入川的,并别号涪翁。绍圣二年(1095)正月,黄庭坚忍屈遭冤,离乡背井,在亲兄黄大临护送下,从河南陈留出发,经尉氏、许昌、渡汉沔、过沙市,三月到宜昌。溯江上夔峡,游白帝城。  相似文献   

8.
近期在香港、东南亚悄悄走红的油画家翁安宁,生于上海,定居于香港。现为香港油画家协会副会长,香港美术评论会会长。 青年时期翁先生在上海度过。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使他读了很多文学名著,尝试写小说、散文、书信与日记。他毕业于一所摄影专科学校。毕业后进上海一流的万象照像馆工作,“万象橱窗”中出色的上色照片,很多是他的杰作,他从师摄影大师陈廉明和徐锦明学上色,拍摄冲印放大上色整套的专业技能他都过硬地掌握,成为上海摄影家协会会员,特级摄影技师。 然而他心目中最爱的还是油画,在少年宫青年会学画。受到油  相似文献   

9.
梁实秋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专业批评家.他的文学主张最明显的特点是建立在新人文主义基础上的二元人性论,而艺术至上主义却时隐时现地贯穿于他批评活动的始终.他独特的批评理论不失为新文学的一种有益互补.然而,由于他的文学理论脱离了现实社会政治环境而为社会所不容,使他成为一名久享骂名、不合时宜的批评家.  相似文献   

10.
陆游词往往被人们以一句话加以概括,曰:内容是爱国的,风格是豪放的。这种概括若从陆游词的本质精神及对后人的主要影响看,似也无可非议,但从陆游词的整体风貌看,却又显得片面与草率。陆游《放翁词》现存两卷约一百四十余首,以内容分,大致可分三类:爱国词,恋情词,隐逸词。其中爱国词最少,不到二十首;恋情词较多,约五十余首;隐逸词最多,近七十首,约占总数一半。这就是说,陆游词中比重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是他的隐逸词。而偏偏是这部分隐逸词,历来为论者“视而不见”,或偶尔论及,也大都是片言只语,不得要领。 陆游隐逸词从总体上看,大都产生于罢官闲居,情绪低落之时,是“隐”的产物,因此具有总体倾向的一致性。但如果深入一层,细细区分,则又可分成四类:写归隐生活中闲情逸致的“闲适词”;写山水渔隐生活的“渔隐词”;写修道炼丹的“游仙词”;写疏旷颓唐的“放达词”。兹分述如下: 闲适词 这类词大都是词人赋闲乡居时所作,描写其平和的心境和冲淡的襟怀,表现词人热爱自然,厌恶官场的人生态度,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乌夜啼》五首是这类词  相似文献   

11.
黄庭坚喜禅,使其人格品行平添保障,居官书<戒石铭>誉满天下,有"吏不悦,而民安之"的惠政,居世持学者式的公平公允而超然于党争之外;其诗之禅悦衷慕荆公又施敬东坡,禅行禅悦的"茶客"形象,吸引同辈人后来者氤氲成一种"诗社"氛围,恰便是诗发生的优渥前提;其诗学诗主张明晰而肯定,"夺胎换骨",谋篇得法,"点铁成金",锻炼有术,令初学新人可得门径,循法入室,诗学史上影响深远;立足于发展史审视,生机盎然的诗一经成"法",则必为"法"所囿,形成新的束缚局限,江西诗派所呈示的教益、教训正在这里.  相似文献   

12.
论孟子的社会和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主张“天下平”的和谐社会,是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观念;以“仁义”处理人际关系,要求人人积极善行;国家实行“仁政”顺应民心;通过发展经济安民富民,加强全民道德教育,实现“平天下”的和谐社会。虽然在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存在的社会里,这些主张难以实行,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这些主张对我们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语》其实是一部治国纲要。孔子及其弟子们竭尽全力提倡并身体力行追求一种理想人格,以实现其政治理想:社会秩序井然,人民安居乐业。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使孔子成为了万世敬仰的圣贤。然而,这个理想国却是一个没有人格平等和尊严,没有思想自由和创造快乐的思想牢狱。从《论语》中反复强调的"学"、"孝"、"礼"可以看出这一点。  相似文献   

14.
张治中屡次参与国共和谈,在国共和谈中张治中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对蒋介石国民党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对中共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对国民党背离三民主义表示愤慨。促使张治中立场最后转变的原因是中共长期实行统一战线政策的结果,是张治中对中共了解和认识进一步加深的结果,是因为他对蒋介石国民党失望,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所致。张治中为国内的和平停战做出了贡献,重庆谈判期间他为协议达成和毛泽东的安全防卫尽心尽力,解放战争期间他为新疆的和平解放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王安石早年的政治理想中,他选择继承韩孟遗志,体现在他诗文中所阐发的“兴遗教,振儒道”的儒士情怀。在登第入仕后,他孜孜以进不断地迈向儒家“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在向宋朝最高统治者的建言中,不断申述“二帝三王之用心”,以求“国家太平”之治,这正是他早年欲为稷契的儒家担当情怀的自然逻辑。  相似文献   

16.
阿拉法特在青年时代就立志为巴勒斯坦民族求解放,并在争取民族解放的战斗中不断成长,其斗争方式由武装斗争逐渐转变为武装斗争与政治外交并举,最终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而走上和平建国的道路,为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相似文献   

17.
抗战胜利后通过分析国内、国际局势,顺应广大人民呼声,中国共产党进了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虽然这一努力没能阻止内战爆发,但其过程不仅使全国人民看清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反动面目,极大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为全国人民指明了革命的方向。而且整个和平民主斗争努力的实践,也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继续秉承和平、民主、协商的精神,领导各党派与全国人民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积累了宝贵经验,并在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叙述了瑞士中立外交政策产生和发展的原因,认为瑞士永久中立除了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重要的地理因素之外,还有同它的人民长期以来为捍卫和平中立的努力和奋斗是分不开的;瑞士的中立外交政策不仅给瑞士人民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其他各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使之成为世界几百年来从未发生过战争的惟一国度,同时也为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永久中立政策使蕞尔之国瑞士变成了举世瞩目的"大国",成为世界各国心目中的"伊甸园"和学习的楷模.  相似文献   

19.
为王伦辩诬     
王伦是两宋之交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对金主张议和 ,故受秦桧信任 ,这一点最遭同时代人的攻击和后世的非议。他又坚贞不屈为国捐躯 ,显示了不屈的民族气节。对王伦应做出客观、历史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老子三题     
老子认为,道是构成万事万物的基础,它的实质是取法自然。国君治国,应当顺应天道(自然),“以百姓心为心”,人民就会管好自己,天下自然太平。同样的道理,修身者若能以“道”为本,就会达到致虚守静、淡泊素朴、涵容宽厚、见微远祸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