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清末新疆新政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论述了清本新政在新疆的实施情况。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新疆慈善事业由宗教慈善、官办慈善与民间慈善构成。慈善事业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经费来源多元化、管理制度化、水平初级化等特点,出现了慈善资源配置不均衡、监管机制缺失、对慈善的依赖等问题,降低了救助的实际效果。以宗教慈善为主、官办慈善与民间慈善为辅的新疆慈善事业格局折射出宗教、国家与民间力量对新疆基层社会的不同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研究交通现代化及推进交通现代化进程 ,不能也无法越过交通近代化问题。我国已有的交通近代化研究多属于宏观研究 ,微观研究略显不足。本文从清末民初常州交通的特点和影响等方面探讨了常州交通的近代化问题 ,意在弥补过去研究之缺憾 ,为常州交通现代化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国时期的新疆货币、金融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民国时期 ,新疆货币、金融呈现出明显的地方割据性与半殖民地性。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中期中俄签订的关于新疆的通商条约,一方面是迎合资本主义全球配置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带有极强的侵略性质。这种双重性一方面增加了新疆的进出口贸易额,带动了新疆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造成了新疆贸易结构低端锁定困境,限制了当地手工业和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参与全球贸易的大潮中沦为原料供应地、廉价劳动力输出地和工业品倾销地。本文通过追溯清末新疆中俄通商类条约产生背景的双重性及其造成的贸易双重性影响,认为在对外贸易中,中国一方面要加快科技研发,避免沦为全球价值分工的低端环节,另一方面要致力于推动全球贸易的公平交易,促进世界各国经济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清乾隆年间在新疆局部设乡约以协助官方治理基层社会,清末新疆设省后建制划一,将伯克裁改为乡约以期沟通官民。吐鲁番厅汉回乡约以多重身份参与司法活动,查验案情、调纷止争、出保具结以促进社会安定,但乡约因权责利不相符而使其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缺乏稳定性及可靠性。清末吐鲁番厅乡约在司法活动中的多重角色及其参与词讼之裁断方式表明,新疆建省后努力在制度文教方面与中央王朝趋同,但限于自身社会文化环境与中原的差异性及清廷衰微之势,新疆制度革新之路实属艰难。实践表明新疆基层社会治理不能倚赖乡约而需大力推行文教以改善软环境,且边疆稳定仰赖中央的强盛。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沙俄无视中国主权在新疆地区非法发展中民为俄侨,侵犯了中国政府对其国民享有的国籍管辖 权,是公然违反国际法和无视中国法律的侵略行为。由此引起的新疆居民国籍的混乱以及社会的动荡,严重影响了 新疆政局的稳定与中国国家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教在新疆哈萨克族发展演变的历史是一部“本土化”的历史.经过兴建清真寺、开展经文教育、设立宗教管理组织、确立宗教教规等历史过程,阐释伊斯兰文化的共性与哈萨克族文化个性之间张力的消解,形成了带有草原游牧特色的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新疆东部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西域之门户。在汉代前后经由哈密、吐鲁番盆地,穿越天山以至中亚的通道比汉代的南北两道大约早半个世纪。隋唐之际,西域中道新疆东段分别为伊吾路和大碛路。  相似文献   

10.
左宗棠收复新疆是中国近代史上少有的几次反对外国侵略并获得彻底胜利的战役之一,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的翻译活动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翻译的内容和形式上看,体现了中西文化平等且平和的交流,其原因有很多,归根到底应归结为经济原因。这种翻译活动对于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是双向的。  相似文献   

12.
晚清时期,大量西方书籍被翻译介绍到中国,由此产生一批西学书目。这些书目著录大量近代自然科学书籍,并进行科学的学科分类,对于传播近代科技知识、促使近代中国人树立科学观念、促进近代中国科技教育与近代科学学科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目录学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3.
张謇和袁昶是晚清史上的两位名臣。自1880年两人初识到1900年袁昶被杀的20年间,他们合作共事,对晚清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的言论和主张既影响了东南督抚,又影响了朝廷中枢,在变数不定的晚清政局中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们相知相交、合作共事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4.
晚清时期外国资本主义借助国家强力进入中国。在与列强的不断冲突中,清政府越来越感觉到新式人才的缺乏,发展新式教育逐步成为社会精英和国家的共识。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时期,国家的教育政策发生重要转变,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国民教育。教育政策的转变客观上使国家成为国民教育的积极推动者和办学主体。国家采取抽收捐税等多种手段以筹措大量教育经费,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清末审定教科书的标准有二:其一为是否合乎当时的教育宗旨,即对教科书进行意识形态色彩的思想性审查;其二为是否合乎现代教育的基本规范,即对教科书进行教育的学术性和技术性审查。从审定的实际情况看,教育的学术性和技术审查对于保证清末教科书的质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不能估计过高;思想性审查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排满"革命等社会新思想的传播,保护了旧有的思想意识形态。就此而言,清末的教科书审定为我们理解当时的新式教育乃至整个社会思想的变迁都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子学是我国传统学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末子学复兴应有自身的规律。子学起源于西周,繁荣于战国,中断于汉,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各代,时隐时现,而大盛于清中叶。清末子学复兴的思想背景是与近代以来特定的救亡图存的民族精神紧密联系的。在民族精神的感召下,一些进步的学者为寻求经略国家的路径,试图从传统诸子学说中探索利弊得失,为治国方略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也得出子学不足以救亡图存,必须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的先进技术,对传统的子学重新认识,提出新的政治主张与学术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7.
姚锡光是清末民初一位有着多重身份的历史人物,从外交随员、督抚幕僚、地方官员,到考察教育、传播西学的教育家,以及锐意革新、兴办海军的军事家,关心边疆民族问题的中央政府官员,其一生经历丰富,著述颇丰。他的代表作有《东方兵事纪略》、《东瀛学校举概》、《吏皖存牍》、《筹藏刍议》、《筹蒙刍议》、《筹海军别录》、《姚锡光日记》、《姚锡光文稿》等,这些著作对军事、地方事务、民族问题都有不俗的见解,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的鸦片战争开始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被迫打开国门但仍处于传统社会的中国从蒙昧中醒来,开始了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的艰难历程。中国的早期近代化,首先开始于国防近代化。军事近代化走在了中国现代化的最前列,新式军队在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作为民族国家的主要象征,军队的强弱关系着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命运,而军队的强大与觉醒程度也直接影响到中国革命的发展。因此,研究晚清的军事近代化进程及影响,能使我们了解军队在近代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从而加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更有效地发挥军队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补习教育作为正式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在当今时代十分盛行,而该类教育形式在晚清时期就已经出现,且颇受欢迎。晚清的补习教育种类多样,包括学校补习教育、实业补习教育以及其他补习教育等。该教育形式对推动当时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教育近代化的重要表现,对当下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经历了近两千年的沉寂之后 ,中国的法律教育在清末民初迎来了它的新生。在这个阵痛、裂变的过程中 ,中国法律教育被时代和社会赋予了独特的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