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是<商周文学流程的文化观照>的续篇,文中将继续追问一些文学史问题,诸如为何文化专制时代的颂歌体文学特别发达,为何"秦世不文"而后世的<过秦论>、<桃花源记>、<阿房宫赋>、<孟姜女哭长城>等等"谴秦"作品却成了文学名篇,汉武帝的"罢黜百家"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有无本质区别,汉代巨史大赋的森林是在什么样的文化原野上生长繁茂的,表达了作家们怎样的文化追求和审美理想,"少而好赋"者为何又"壮夫不为",东汉张衡何以在登上了汉大赋的峰巅之后又转向了以山水田园和平凡人性为背景的抒情小赋等.作者认为,文学名篇的细读和内部研究非常必要,但滋养文学华林的文化的阳光雨露却只能作外部观察与考量,文学景观的兴衰存亡依赖于远比自身广阔得多的人间万象和天地风云.  相似文献   

2.
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文化视界的建立已非一日,其于学术发展、于民族精神文化传承的意义,亦已为学界所认同。尽管时下在“学术扩容”、“学科扩张”的旗号下,一些古典文学研究成果疏离了文学本体,文学文本、文学现象只是作为文化和历史阐释的材料和例证而存在,古典文学研究出现了令人焦虑的“文学迷失”现象。但一批固守文学本土,而又能在开阔的文化视野中缜密探寻文学本真的学术新著,还是让人们看到了文学领域中文化学研究的优势与前景。杨兴华先生的专著《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就是这类论著中比较突出的一部…  相似文献   

3.
两汉时期,随着礼教的确立和巩固,<诗经·国风>中民间青年男女之间自由而活泼的爱情之歌逐渐消歇,更多的出现了吟咏女性在婚姻生活中处境和感受的作品,其中徐淑的作品在汉代女性创作中成就较高.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答秦嘉诗>、<答夫秦嘉书>、<又报嘉书>等,在汉代女性文学中的贡献和地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从地域文化角度切入进行文学研究,日益成为学界的一个热点,而巴蜀文学研究,可谓是这一热点中的焦点.谭兴国主编的<蜀中文章冠天下巴蜀文学史稿>[1]和杨世明的<巴蜀文学史>[2]均是对古代巴蜀文学所做的通代性研究,但作为古代巴蜀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宋代巴蜀文学,虽才人辈出,成就卓然,对其所做的研究却十分薄弱.祝尚书先生撰写的<宋代巴蜀文学通论>[3](以下简称<通论>)系统地梳理了宋代巴蜀文学发生、发展、衰微的历史进程,为宋代巴蜀文学研究填补了空白,可称为巴蜀文学断代研究的拓荒之作.其拓荒之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古典文学研究者对魏晋南北朝的诗歌、骈文和赋的文学成就都作了新的探讨,有一定的进展;但却忽视了“杂传”的研究。杂传的性质介于历史和文学之间。史学界对它的史学价值,在近年发表的一些论著中已被提到。目前的一些中国文学史著作把那些具有文学价值的著名的古代历史著作称为史传文学,而对魏晋六朝的野史杂传则很少提及。杂传属人物传记。古代目录学分类中一般把杂传列入史部。当代有的历史专著则把魏晋六朝  相似文献   

6.
谌东飚教授的新著<颜延之研究>(以下简称<颜>书)将颜延之置于南朝文学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宏观的和微观的考察和审视,对南朝文学发展中的相关重要问题多有发现,可谓南朝文学研究的一大创获,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汉书>文学研究从古至今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历程,古代<汉书>研究历史,多为零星的评述与感悟,以简要概括与评点的方式为主,而缺乏系统研究,但总体评价较高.现代以来,特别在当代,较之<史记>文学研究的全面繁荣,<汉书>文学研究不但相对冷落得多,而且更缺乏一种整体性的宏观架构和综合研究,对<汉书>的文学评价至今仍基本在低调徘徊.扭转<汉书>文学研究状况的根本前提,是必须承认<汉书>在文学史上也应有其独立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以希腊神话为代表的古典文学是人类宝贵的文学财富,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对当代英美文学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分析以希腊神话为代表的古典文学对英美文学的影响,能够为英美文学的发展和传播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日本学者高津孝先生在<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对文化多样性的规制>一文中指出:"研究过往的社会和文化时,一旦失去面向现代的视野,研究本身就往往容易沦为研究者的自我陶醉."(<科举与诗艺--宋代文学与士人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页96)20世纪以来,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各种跨学科研究方兴未艾,文学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乃至心理学纵横交叉,恰是古代文学研究引入现代视野的最好说明.  相似文献   

10.
<女性主义文学与欧美文学研究>是2002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发式、由东方出版社出版的湘潭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之一,该丛书2004年获湖南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本书是继<劳伦斯研究>和<克里斯特瓦>之后,原湘潭大学教授、现湖南女子大学校长、研究生导师罗婷教授、博士的第三部学术著作.这是十多年来她在女性主义文学和欧美文学领域所取得的一些学术成果的一次总结,是在这两大领域取得的双重收获.  相似文献   

11.
商代出现过高度成熟的文学作品吗?今存<商颂>、<商书>是否商代诗文?为什么<诗经·大雅·文王>会要商族遗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强迫他们放弃的仅仅是对祖先的怀念吗?是否还必须放弃一大批与自己的家族文化传统和民族文化传统相关联的文献、礼仪和传承文学呢?延续了五六个世纪之久的西周诗统何以会被战国散文所取代?庄文屈赋檀美当时并辉耀千古的特殊原因还有哪些未曾发现?假设文化是文学的母体,我们能从文化母体中窥见文学之子的某些体貌与性格吗?此法固非处处适用,但也并非处处相反,好处在于当我们看厌了文学的孤峰独树之时,偶尔放眼展望文化的群山林莽,或许会有另外一种心情和收获.  相似文献   

12.
<文学>月刊是继<小说月报>之后影响较大的文学刊物,是集创作本体、学术本体、批评本体为一身的优秀文学期刊.经典性的文学篇章、有影响力的文学观念、多视角的文学批评,使<文学>月刊享誉20世纪30年代文坛,在现代文学史上写下了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3.
文学编年史是文学史的一种形态.在七十余年的文学编年之路上,宋元文学编年史取得了一定成果,出现了<元代文学编年史>和十八卷本的<中国文学编年史>(宋辽金卷、元代卷).回顾文学编年史的写作之路,必将对今后的文学史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从早期人文计算的单纯量化研究,到数字人文背景下跨学科的研究视野,文学研究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不断呈现出新的态势。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数字人文在英语古典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倾向。在英语古典文学研究中,文学数据库的庞大与检索技术的成熟,使其研究方法突破传统的风格辨析与著作权判断,呈现出多样化与大跨度的特性,并能与读者接受结合,发展出互联网时代特色。中国古典文学也显现出跨学科(如GIS等)特性,但受制于语言契合度与技术发展,在研究方法上仍有待开拓。  相似文献   

15.
上古卜书<周易>的文学价值是自在的,最早对这一点予以关注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但是,此前人们对<文心雕龙>与<周易>的关系多有曲解,比如认为<文心雕龙>在结构上与<周易>同构、在语言使用上对<周易>多有称引、附会等等,这些并未构成<文心雕龙>对<周易>的文学观照.<文心雕龙>对<周易>的文学观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修辞原则与修辞技巧的观照;文本建构与谋篇布局的观照;情感内蕴及情感表述方式的观照;形象思维与形象表述方式的观照.  相似文献   

16.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尚永亮先生就倾心于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的研究,发表了关于中国第一位贬谪诗人屈原的多篇论文;此后,又相继发表一系列关于唐代贬谪文学的文章,出版了<元和五大诗人与贬谪文学考论>、<唐代文人的仕宦生涯>、<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唐代诗歌的多元观照>等专著.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7.
编者按:百年来的中国文学思想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也留下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其中,如何构建现代中国自己的文学思想体系,如何形成我们自己的文学理论思维已经成了近年来人们热烈讨论的课题.在这其中,"文学感悟"、"文学体验"又显然具有某种核心的意义,如何在发掘现代文学实际感受的基础上形成我们自己的思想与概念,这是一个需要从多方面加以认真讨论的重大课题.为此,本刊特地与国内其他学术刊物一起,分专题发表国内学人的系列新见."文学感受与现代中国文学思想建设"议题由李怡教授与解正德先生共同策划,李怡教授主持.目前,参与讨论的其他刊物有<西南师范大学学报>、<首都师范大学学报>、<中国文学研究>、<名作欣赏>和<天津社会科学>等.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竹枝词作为一种较少雕饰,体现朴素风格的文学形式,蕴藏着丰富的社会史料和文化史料,多有真切反映历史文化真实和民间智慧精华的清新乐章.王慎之、王子今二位先生的<竹枝词研究>付梓出版(泰山出版社2009年6月),为关心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社会史、文化史研究的读者带来了新的欣喜与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由青心才人编次的中国小说<金云翘传>在国内外曾广为流传,之后一度沉寂,20世纪80年代之后受越南同名作品的回返影响而重新受到关注,从而引发了国内学界对中越两部<金云翘传>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研究,体现了中越文学文化的双向交流与互动.这种互动所带来的新认识和新发现,促进了当前两国文学文化关系的相互体认,这正是当今中越文学文化关系研究,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文学文化关系研究让人不断期待和不断深入的动因所在.  相似文献   

20.
民族苦难与文学的空白——在剑桥大学东方系的讲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是一部苦难的史诗.关于苦难的文学书写.也因而所在多有.在俄罗斯,有<战争与和平>、<古拉格群岛>;在拉美有<百年孤独>;在美国有<根>;在欧洲有<悲惨世界>和<变形记>.可是,在中国,面对民族的苦难,我们却没有充满作家个人伤痛的深刻思考和更为疼痛的个人化写作,没有写出与这些苦难相匹配的作品来.这是我们中国作家的局限,也是中国作家和当代中国文学面对民族苦难历史的伤痛和内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