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你好: 上个月,我接到某公司的通知,说我已被录用,要求我按时参加岗前培训.为期6天的岗前培训结束后,公司跟我签了劳动合同.随后,公司又利用周末休息日组织了3天的培训.我以为培训所占用的工作时间以及休息时间是有工资和加班费的,但公司却认为,岗前培训期间并未从事具体工作,岗前培训也不等于生产经营,是没有工资和加班费的...  相似文献   

2.
陈爽 《人才瞭望》2007,(9):72-72
每个周末,小卢都会牺牲休息时间去上商务英语课——这是他的福利。“中级以上员工可以自由选择各种社会培训,甚至健身也算,公司都给补助。我选择的两项培训.公司都能报销,不需要自己出一分钱。”小卢说,他现在觉得很充实,更自信,也选择了留在这家企业。[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申江 《人才开发》2006,(9):39-39
没有架子就有人气南京某电气有限公司市场营销主任林先生,他在公司原本也只算个“菜鸟”,但最终,老板把突然空出来的主任位置给了他。他业务知识精通,同时,作为员工能密切关注企业的发展,在工作上站在公司或老总的立场上,多为此考虑,这其实体现出一个人的细心,细微之处有时很关键。但作为主管,最为重要的是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公司是一个整体,要有团结协作的意识。因此人气是不能忽视的砝码,他其实是个蛮搞笑的人,平常跟同事喝喝酒,私下里大家都是很好的朋友。对待员工向来持一条准则——对事不对人。  相似文献   

4.
现在企业对培训界的态度恰好走了两个极端,要么极端崇拜,要么不以为然。企业主们很难辨别培训的效用,所以企业出现的现状就是没有培训总觉得缺少什么:可进行了培训,又好像没有得到什么。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相似文献   

5.
苏华 《人才瞭望》2005,(12):74-74
“人力资源”这个词进入我们的意识也就几年的时间。在我们还没有弄懂这个词的意思的时候,似乎所有企业的人事部都已经改名了,叫做“人力资源部”。无论是“人事部”还是“人力资源部”,企业培训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因为培训是企业生存与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营销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现在大多数企业都很重视营销培训,但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企业领导们总是把对培训的重视与投入只停留在口头上,而营销决策者也不知道怎样去定位自己的企业培训。  相似文献   

6.
黄泰 《人才瞭望》2007,(1):72-73
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多注重企业文化和职业技能的培训,缺少重视对员工进行道德培训。虽然优秀的企业文化本身亦蕴涵着道德价值,但很不系统,而且往往强调狭隘的职业道德,并没有将道德作为门独立的培训课程对员工进行培训。这是现代员工培训的一大缺憾,这个空白应该得到填补,  相似文献   

7.
王菲 《人才瞭望》2006,(6):67-67
你在工作中参加过多少培训?三次?五次?无论你曾参加过多少次,我敢和你打赌,在培训结束一个月后,关于培训的具体内容,你已经记不住多少了!无论当时你是多么热血沸腾,无论当时你有多少感想。作为培训部的工作人员,我也昕过很多次培训,关于这一点,我们的感受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8.
案例切入上课的时候觉得学生们的听课状态不错,大部分同学都认真听讲,并能积极参与和思考,能看到他们求知的眼神,一节课上的很愉快。课后我找了几名同学做了一下反馈,让他说说这节课我们都复习了哪些重要内容?你学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9.
感谢对手     
笔者有一位业务上的合作伙伴刘先生,最近遇到了烦恼事,他的死对头,大学时代的室友近日空降到公司担任总经理,成为他的上司。刘先生在大学期间,一直和这位室友较劲, 小到一场演讲比赛,大到竞选学生会主席,都要争个高下,由于实力相当, 棋逢对手,两人一直争到大学毕业,几乎成为仇人。毕业后,小刘找到比室友更好的工作,自感出了一口恶气,也就渐渐地将室友淡忘。在没有竞争对手  相似文献   

10.
在一次介绍新式苏格拉底研讨法时,老师在介绍如何对学生做出最后的评价时说:“有两种人是不及格的,一种是没有发言的同学,另一种是不听别人的发言自己却一言堂的同学。”他们至今都觉得,第二种不及格的情况令人深思,在如何崇尚个性的美国,其实也是非常强调合作与认同的。  相似文献   

11.
…… ……总之,不再觉得到处都不顺眼。 从前是绞尽脑汁想学会超脱,如今是没有刻意便真的感到很超脱。于是想人这东西真的很有意思。有许多事你极力去求却求不到,等你不求的反而来到身边,比如爱情。 其实人活得好不好全在你自己。生活就是生活,把它理解成歌也好,理解成酒也好,你淡然些也许就能过得有点滋有点味;如果你轻信了某位哲学家的开导觉得生活就是受罪,那么你就只好整天唉声叹气。 其实你说人何苦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近来特别爱到校园四处走走。看看天,看看地,看看覆雪的树木,看看熟识的楼群……有时也想一想将来什么的,但更多的还是怀旧。那份小心翼翼那份特别容易的感动仿佛游子重返阔别已久的故园。 还记得20岁生日时那跳动的烛光吗?  相似文献   

12.
部门领导、专业的骨干员工在平时工作中对下属和同事的指导、培养、技能的传授,这就是“无形培训”。无形培训可以深入到平时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从某种意义上讲,不但可以直接影响组织的人才培养,而且也有利于优化梯队建设,涉及到我们中间的每个人。  相似文献   

13.
虽然很多企业都会制定正式的员工培训l计划,但却往往执行不力,令计划成为“废纸”一张:虽然有86.4%的被调查者在过去一年里参加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但仍有70%的人认为企业培训“太少”:虽然有94.3%的人认为培训对其有“很大”或“一定”的帮助,但六成以上的被调查者对培训内容不满。  相似文献   

14.
对一个学者而言,最合理的学术评价一定是综合性的、理性的和个性化的。 最近芝加哥大学有个华人教授跟我在电话里说了件事,他去国内交流期间,有个同仁对他说,你们美国教授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咱现在也可以发10个点左右的文章了。这位曾在美国做出过一个新药并成功上市的大教授一时语塞,他觉得这样的理解比较小儿科,发文章仅是做教授的一部分,而这么基本的概念不知该如何去跟对方讲。  相似文献   

15.
今年“五一”期间,李小姐哪儿也没去,就窝在家中参加网上培训,而原本这个时候她应该在一家培训机构的教室里学习。对此,她谈道:“现在是非常时期,培训方式自然也是非常规的。不过,尝试后发觉,在线学习方式挺好的,网站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找到历年的考题,在线提问的方式也很新鲜,只是刚开始时有一些不习惯。”据“互联网实验室”的最新调查,3月份以来,国内培训网站人气急升,每周浏览量增长率平均超过30%;其中最受欢迎的培训网站有新浪教育频道、搜狐教育频道、新东方网校、空中美语教室和101网校;在网上培训项目中,英语培训和IT培训最受青睐。…  相似文献   

16.
冯宇 《人才瞭望》2014,(8):89-90
时值七月,又到一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入职时间,各家企业开始忙于大学毕业生岗前培训工作。入职培训既是大学生熟悉公司整体情况,树立职业意识以及培养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第一阶段,也是企业发现和开发新员工职业发展潜力的过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大学生入职培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入职培训不够重视,培训体系忽视了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培训内容单调乏味,培训方法一味"填鸭式",没有专门的培训师资队伍,缺乏职业生涯引导,缺乏培训的跟踪反馈等等,培训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7.
宗翔 《人才瞭望》2008,(8):73-74
“培训”这两个字可以说是现代社会上出现最为频繁的词汇了,大家再熟悉不过。但是要想从培训中体味培训的真正意义需要培训者与被培训者好好反思和认识。过去,我也被别人培训过,现在也在培训别人,几乎每周两次以上,因为我现在正在给两家企业做管理和营销咨询。在培训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收获颇多。但是我想从企业的培训着手,  相似文献   

18.
和中国人打交道做生意,雷纳(Lennart Rudstrom)已经是如鱼得水.这个年过五旬的瑞典人住在苏州老城区,喜欢在当地餐厅吃中餐,也已经习惯和周围的朋友、同事用中文交流. "在欧洲,人们对于中国的认知是很少的,几乎为零.他们觉得中国就是一个遥远而古老的亚洲国家而已,丝毫不感兴趣."雷纳说,"他们不知道中国正在发生什么."  相似文献   

19.
嘀嘀、…嘀嘀……每早六点半钟,闹钟像往常一样准时把我从睡梦中叫醒。于是,新的一天的生活开始了。我来中国两年多了。花开花谢了前次。这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中国对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国度。可是两年的北京生活,让我习惯了这里的一切、我不仅感觉北京不再陌生,而且觉得非常亲切。我跟一个中国家庭在一起生活。这将是我终生不会忘记的一段生活。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跟中国人一起生活会很不适应的,但长时间的相处,如今感觉已经像一家人了。我们经常~边吃派一边聊天)LO房东叔叔做菜的手艺很好,我们每天都吃得很开心。早晨…  相似文献   

20.
邓辉 《人才瞭望》2005,(1):70-71
Intel的新员工培训基本上不涉及技术方面的内容,在开始的课程中可能会告诉员工薪金的情况和Intel公司的基本情况,这个过程有一个星期,是封闭式培训,也叫新员工整体培训。培训的课程包括Intel的成立过程、整个公司的架构以及亚太区、中国大陆的架构,很大部分是讲Intel的文化,详细介绍Intel的方向是什么,战略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