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问: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 答:今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是建国以来数量最多的一年,有89.5万人,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有近4万人,超过往年,且普遍看好浦东,新区成为应聘热点。浦东新区劳动人事局和人才交流中心积极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牵线搭桥,新区各用人单位想方设法物色所(?)人才。 问:怎样办理95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手续? 答:在浦东新区行政区域的部属、市属单位录用应属高校毕业生,可按原管理范围由本单位主管部门办理;有用人自主权的单位也可直接报新区劳动人事局办理有关手续。 浦东新区各局(办)、开发公司及所属单位录用毕业生,由主管局、开发公司或委托管理的单位在用人协议书“用人单位”一栏上签署意见并盖章后报新区劳动人事局。  相似文献   

2.
请问:我处于试用期内,公司以我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单方调整我的工作岗位。这是否合法?解答:《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  相似文献   

3.
瞄准需求学技能大学生就业难,很大程度上是结构性矛盾造成的。只要大学毕业生主动适应市场及用人单位需求,多学习和掌握一门技能,就有可能变失业为就业。这是因为,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对坐办公室搞管理、搞研究设计的人才需求毕竟数量有限,而大量的是需要实际操作的一线生产技术人员,但高等院校注意培养的是管理型、研究设计型人才,扩招后培养与需求不匹配,有的地方已出现找一个技师比找9个研究生难,技校毕业生比大学毕业生就业容易的情况。对此,大学毕业生如能认清就业形势,分析市场就业现状,正视自己,调整自己,多学习和掌握一门技能,就能…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的情商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来,从人才交流市场获悉,现代社会和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应聘者的情商,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显现。我们曾对前来招聘的600余家用人单位进行过问卷调查.让这些单位对毕业生的在校成绩、思想品德修养、责任感和事业心、社会活动能力等13项指标的重视程度,按非常重视、比较重视、不太重视、不重视等四个层次进行选择。统计结果是:在”非常重视”的选项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责任感和事业心”,占78%;“道德人品”,占70.2%;“适应社会能力”,占68.6%;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界在选才上更多的强调人的综合素质、道德人品及创新能力。据介绍,广州宝洁公司每年招聘人才没有要求专业对口,只要测试合格哪个专业都录用。的确,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毕业生的控制情绪能力、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而这些要素都是情商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不少应届毕业生在应聘中表现紧张,应变能力及综合素质不够,因此,情商也成为毕业生找工作的门槛。因此,高等教育要全面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情商教育。  相似文献   

5.
《人才瞭望》2009,(10):39-39
一是积极为企业引进人才。通过举办人才招聘会、专场招聘会和大学生供需见面会.筹建网上人才市场等.多形式、多渠道为用人单位和求职个人提供全方位服务。今年来.共举办各类招聘会21场.达成就业意向18000余个.二是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畅通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渠道.简化高校毕业生报到程序.为高层次人才到企业工作开辟“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6.
泓泉 《人才开发》2006,(5):56-57
最近,笔者在一次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会上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成绩比男生好,但由于身体和生理原因,女生择业时却处于劣势。有的女生虽然在校是“三好”学生或优秀毕业生, 但由于是女性的原因却被招聘单位拒之门外。笔者觉得,如果用人单位在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女生就业更难的情况下, 光凭性别来录取人才,实属目光短浅,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杨浦区人事局积极支持区人才开发调节中心与区电视中专联手对全日制中专毕业生就业进入人才市场,探索中专毕业生就业迈出新路子。通过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毕业生找到了满意的单位,三年来,就业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 近几年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应届毕业生在人才市场择业竞争激烈,杨浦区人事局领导十分重视中专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开展了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的试点。杨浦区人才开发调节中心积极组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举办双向选择洽谈会。让毕业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自我推荐、张榜学习成绩,开展各种专业技术表演、比赛,让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以择优选才。用人单位向学生介绍单位情  相似文献   

8.
王洪涛 《人才瞭望》2011,(11):40-41
在就业过程中,试用期与实习期都是容易发生问题的领域,劳动者经常会弄不清楚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而有的用人单位则通过模糊使用来侵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现实中,有些用人单位一直在招聘试用工、实习生,而劳动者正常用工期间的合法权益在所谓"试用期"和  相似文献   

9.
日前,大学毕业生攥着大学文凭”回炉”技校的新闻屡见报端。大学生“回炉”上技校已由个体变为群体,成为一种现象、一股热潮。有了大学文凭,还”降格“到技校念书,这在过去是不可思议的事。它反映了大学生就业市场一个怎样的信号?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了,还是上大学学不到实用本领?大学生们放下架子,到技校“回炉”,又因何而起?这一切都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徐敏 《人才瞭望》2009,(5):83-83
最近一段时间,大学毕业生甚至硕士生争相应聘清扫工、搓澡工、交通协管员的消息。被当作“破除择业旧观念”的新闻屡见报章。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朱子彬说: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可以从事简单劳动。但用人单位不能因为金融危机,就把人才高消费视作理所当然。  相似文献   

11.
[编者按]又是大学毕业分配时,每年的这个季节,对于寒窗苦读了十几载的学子们来说,是最紧张忙碌的时候,因为他们就要走向社会了。在充满憧憬与惶恐的同时,他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如何能找到一个“我爱你,你也爱我”的单位了。当然,仅靠大学生自己是不够的,还要有社会各个相关方面的努力。国家人事部强调“要引导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择业”,一些企业争夺人才也直奔高校……高校人才资源是富矿,看来,建立高校人才市场,科学引导毕业生择业,已成为一种可能。大学生就业币场是大学生找工作、用人单位选人才的场所,是毕业生就业所涉及的各…  相似文献   

12.
日本于1946年10月颁布了《国家公务员法》、1949年12月颁布了《地方公务员法》,经过对公务员法的数十次修订补充,日本现已形成了比较科学完善的公务员制度。 一、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 日本公务员的录用对象是高中和高中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录用原则是成绩主义。录用办法是竞争考试。特殊官职,如外交官、税务官、刑务官、压生、护士等,采用特别考试或选考办法加以录用。 根据日本人事厅的规定,国家公务员的录用考试分为三种:(1)具有大学毕业程度的高级考试,主要是选择国家机关的高级科员,试验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从事事务和科学研究工作,年龄一般在21—33岁之间。(2)具有短期大学、高等专  相似文献   

13.
一、《劳动合同法》对大学生就业的消极影响分析 (一)促使劳动需求层次下移,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从《劳动合同法》针对劳动关系建立的干预上来看,该法促使用人单位更为慎重地录用劳动者。因为一旦确定选择录用劳动者,那么该法就要以法律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内确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和签订劳动合同的法律强制。这就意味着用人单位在对员工进行辞退的时候.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相似文献   

14.
赵琛 《人才瞭望》2013,(9):44-45
一方面是用人单位看重工作经验,不实习难找工作;另一方面是实习生正成为一些用人单位的廉价"试用品".这是当下许多在校大学生及应届毕业生面临的两难处境.专家提醒,实习时应与用人单位签订实习协议,维护自身权益. 刚签订劳动合同的应届毕业生乔然冉即将成为一名网站编辑,"企业都看重实际工作经验,现在能获得这份工作也得益于我去年在门户网站的实习经历,没有工作经验的话简历都难通过".实习让他顺利实现了从学校到职场的过渡.  相似文献   

15.
时下又是大中专毕业生分配的时候,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一律进入人才市场,可毕业生都知道,等到人才交流会上再去找单位就为时已晚了。一些效益好的单位人员早已饱和,除非你是紧缺人才,否则没有一定的关系是进不了的,而一些效益差的单位谁都不想进。因而大多数学生早在毕业前的几个月里就忙开了,四处奔波,选择单位,毛遂自荐;家长则是绞尽脑汁,多方托人。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一些效益好的企事业单位整天门槛踏破,老总和人事部门更是叫苦不迭,抱怨电话太多,登门说情的太多,整天应接不暇,同意进人吧,可单位早已超编,不同意进人吧,则关系难处,单位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方方面面的关系太多,登门说情的人大多有些来头,说不定什么时候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而一些效益差的单位,即使想选择一些用得上的人才,也难以如愿。 诚然,双向选择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了一个择优录用和可供选择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人才的竞争意识和自主意识,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对过去毕业生一揽子统配的用人机制的一次改革,对于用活人才,用好人才不失为一个好的举措,但随着人才市场供求关系的失调,也给人们带来新的忧思,特别是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矛盾尤为突出,尽管各级组织人事部门作出一定的努力,但在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需求差异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13万.约有100万毕业生找不到工作:2007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约495万人.社会新增岗位900万个。而需就业人数达2400万。这意味着知识青年的就业压力剧增,一部分有专业知识的青年将处于失业状态,即“知识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就业率低是当前重大社会问题,关键原因是大学生专业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差异.即一方面许多企业花费高额成本却很难找到真正胜任工作的人才:  相似文献   

17.
实习基地:大学生就业的“缓冲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刚 《人才开发》2005,(10):40-40
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越来越多,由此引发的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每年社会关注的热点。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呈现“两旺两缺”:就业人数“旺”,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旺”;岗位“缺”,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人才“缺”,企业招不到自己需要的人才。造成供需矛盾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现在很多企业招聘时强调求职者要有工作经验,甚至在招聘条件中标明应届生免谈,这无形中将大学毕业生拒之门外,导致“用人单位不知何处觅人才”;另一方面,高校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不相符,而且重专业知识传授,轻学生就业所需…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等教育近些年得到了迅速发展,已经由过去的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招收的就业门槛越来越高,毕业生软实力培养也日益迫切。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大学生软实力的较量。研究探讨大学生软实力,找到提升大学生软实力的主要对策,对于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零工”大学生可以同时与多方签约 [案例]应届大学毕业生沈露萍与一家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中约定:沈露萍根据公司要求,不定期给公司进行样品检测,每次时间不超过两小时,每小时收费60元.一个月后,沈露萍与另一家同公司有着竞争关系的用人单位签订了同样的劳动合同.公司遂以沈露萍违反竞业限制条款为由,要么赔偿其损失并立马走人:要么解除与另一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  相似文献   

20.
李元卿 《人才开发》2001,(11):43-43
据报纸报道,不久前山东青岛的一所大学率先在全国推出“人才招回”措施。他们向用人单位郑重承诺,如果认为该校毕业生不称职或不满意的,可以实行“人才招回”,退回学校经“回炉”后,再返回单位工作。实行“人才招回”制度无疑是一项创举,令国人耳目一新,受到许多用人单位的欢迎和高度评价。据了解,在西方发达国家大都实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