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拉伯世界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家众多,部落纷繁。7世纪初,阿拉伯部落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统一后,便展开了大规模的对外征服运动,不仅将伊斯兰教传至被征服地区,而且还促进了阿拉伯语的传播。但是,阿拉伯半岛自古部落林立,各部落在语言习惯上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以部落为基础的各远征军在被征服区域的长期驻扎,以及政治、经济、宗教等原因引起的阿拉伯部落迁徙活动,将这些部落的语言习惯带到了他们生活的新天地,并且影响了当地居民。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环境的变迁,逐渐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且渗透着某些阿拉伯部落语言习惯的各种方言,使今天的阿拉伯世界呈现出通用阿拉伯语与千姿百态的阿拉伯方言并存的局面。 不同地区的方言在语言习惯上固然有很多差别,但历史上一些联系比较密切的地区,其方言也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鉴于也门与海湾地区有陆路走廊相通,阿拉伯半岛与苏丹隔红海相望,也门人曾是伊斯兰征服运动的主力军,盖哈坦人及阿拉伯半岛中部的一些部落曾西渡红海迁居苏丹或东涉沙漠迁居阿拉伯湾沿岸等情况,这三个地区的主要方言,存在相似现象,现将词法方面的某些相似现象简述如下: 一、将一些词中的读成 苏丹方言将等读成也门人将读成阿联酋人将读成。 有些阿拉伯语言学者将这种现象归结于和  相似文献   

2.
阿拉伯国家地区,是世界主要宗教发源地之一,历史上,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先后在这里留下过许多宗教遗迹和神秘的传说.今天,伊斯兰教又成为各个阿拉伯国家的国教. 伊斯兰教产生的时代背景伊斯兰教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上的部落制度处于瓦解状态,社会动荡,阶级分化,贫富悬殊.由于世界两强——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争夺势力,战争不息,阿拉伯半岛上的古商道深受其害,相继转移,这给依赖商道过境贸易而生活的部落  相似文献   

3.
生平与著作铿迪全名为艾布·尤素福·雅各布·伊本·伊斯哈格·铿迪。铿迪一字是由他的部落名字铿德一词派生出来的,他的祖先是阿拉伯半岛南部部落的酋长,父亲伊斯哈格在阿拔斯朝的马赫迪、哈迪和拉希德三位哈里发执政时期,曾任库法省省长。  相似文献   

4.
在2014年底的也门政治危机中,胡塞武装与政府军发生激烈武装冲突,部落力量、"南方运动"分裂势力、"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等多股力量先后参与其中。当前,学界大多从教派冲突的视角分析此次危机的原因。本文认为,此次危机凸显出也门长期不稳定的周期性现象,部落政治力量的不平衡才是动荡的根源所在。在这场政治乱局中,无论是胡塞武装对部落利益的侵袭,还是哈希德部落联盟内部争端的出现,抑或是恐怖组织对部落力量的利用,部落因素均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处理好部落与国家政权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平衡和整合各种政治力量,对未来也门的政治稳定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生平伊本·赫勒敦的祖先是阿拉伯半岛上也门部落的酋长,公元八世纪随着伊斯兰的扩张,阿拉伯人占领了西班牙南部地区,即阿拉伯史书上称的安达卢西亚,他的祖先也来到了这里,成为当地统治阶级的贵族阶层。后随安达卢西亚地区  相似文献   

6.
贝贾部落的远祖来自阿拉伯半岛,他生有七个儿子和众多女儿,子孙繁衍,发展成为贝贾族,现居住在苏丹的红海省和卡萨拉省一带。贝贾人以放牧为主,饲养骆驼和羊,信奉伊斯兰教。他们很勇敢,善于舞剑,身上常佩戴匕首和短剑,用以自卫。  相似文献   

7.
有人认为,古时的阿拉伯国家根本没有戏剧这种形式。其实那时阿拉伯半岛各游牧部落都有自己的诗人。各部落每年都在塔伊夫附近的欧卡兹绿洲聚会,贝杜因诗人在这里进行诗歌比赛。这种表演是即兴的,不但要求才思敏捷,还要能歌善舞。表演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诗人的音乐天赋。  相似文献   

8.
5世纪中叶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为黑暗所笼罩,阿拉伯半岛上的所有部落以一种强烈的宗教热情迅速组合起来,从7世纪起不到百年的时间内,将他们的星月旗插遍了东起印度西至西班牙、北起小亚细亚南至非洲努比亚的广大区域。阿拉伯帝国稳固后,阿拉伯语逐渐成为全国的通用语,直到15世纪,阿拉伯帝  相似文献   

9.
公元5世纪末~7世纪初,标准阿拉伯语(简称阿拉伯语)原是阿拉伯半岛上阿拉伯人的“通语”.伊斯兰教产生后,半岛各部落统一成一个民族,阿拉伯通语通过《古兰经》的成书及书面加工,成为阿拉伯民族语.此后,阿拉伯语随着阿拉伯民族疆域的扩大,逐渐成为区域性的民族语和世界性的伊斯兰教中介语.本文主要探讨中世纪阿拉伯语在西亚、北非的  相似文献   

10.
伊斯兰初期 公元628年,先知穆罕默德向阿拉伯半岛上的国家和部落发出皈依伊斯兰教的号召,但各方反应不一。也门作为波斯帝国的行省是否皈依伊斯兰教,要看波斯王的态度而定。而波斯王不但反对也门皈依,而且命令他在也门的代理人巴扎尼逮捕先知。逮捕失败不久,波斯王被他儿子希拉维所杀。希拉维上台后遂命令巴扎尼皈依伊斯兰教。也门皈依伊斯兰教后,于632年派出庞大代表团到麦地那,宣布也门并入阿拉伯帝国。先知热情地接见了代表,对他们顺从真主之举给予了高度赞扬,宣布也门为阿拉伯帝国行省,任命巴扎尼为省长,派出传教师到也门传教,协调各部落之间的关系,协助巴扎尼管理政教事务。 伊斯兰教的传播是以武装讨伐为后盾的,许多部落在武力讨伐下只得皈依伊斯兰教,但这种缺乏思想和社会基础的皈依隐藏着严重的危机。在皈依出现高潮时,半岛上出现了一些反对先知穆罕默德的伪先知。他们号召穆斯林不交纳天课,不承认穆罕默德为真主使者,不承认正统哈里发。也门的艾斯沃德·温萨是最早出现的伪先知,632年初,他从帖哈麦起事,攻占了纳季兰,侵入萨那,杀死萨那市长巴扎尼,强占其妻,征服了迈兹海杰部落,自称也门省长。艾斯沃德的叛乱震动了整个阿拉伯半岛,许多对新生的伊斯兰教及其政权持怀疑态度的人相继叛乱,使  相似文献   

11.
在中东局势发展中,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如何,是个重大问题。有时,阿拉伯国家关系协调和团结比较显著;有时,阿拉伯国家之间出现矛盾以至分裂又突出起来。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经历起伏曲折的发展过程,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中东局势的发展。 阿拉伯国家关系所以会有分分合合的矛盾现象和发展过程,是因为阿拉伯民族既有凝聚的因素,又有分离的因素。本文就这两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阿拉伯民族的分离因素 (一)从最初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发展到遍及西亚和北非的阿拉伯民族的历史渊源来看,公元六七世纪半岛上的阿拉伯人大多数是以民族部落为基本单位的游牧民。由血缘关系家庭结成的氏族和部落之间的斗  相似文献   

12.
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历史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考查阿拉伯人意识的起源,我们发现它最初的朦胧活动早在伊斯兰教兴起以前就已经出现了。那时候,阿拉伯半岛受到两大强国的威胁:东面的波斯萨珊王朝和西面的拜占庭帝国都欲统治半岛的边境地区。一些独立的小王国相继衰落,不是被外国直接控制(如伊拉克地区的希赖王国、叙利亚地区的加萨尼王国和也门地区的希木叶尔王国),就是重新陷入混乱的部落状态。这股部落制浪潮遍及半岛各地,半岛地区饱尝内战和分裂之苦,经历了宗教上的混乱时期。在这种混乱状态中,阿拉伯人意识开始出现。人们在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感到它的存在,并为全面复兴开辟道路。阿拉伯人意识首先是在以一种统一的书面语言替代多种方言的过程中产生的。这种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伊斯兰精神凝聚在阿拉伯社会,并构成其独特的人文风格,伊斯兰教通过约1400年的传播与发展,已拥有10亿信徒。本文就阿拉伯社会基质——伊斯兰精神试作论析。 一、历史的选择和积淀 伊斯兰教首先在阿拉伯半岛深入人心,这不是纯精神运动的结果,而是其鲜明的入世性使它找到了与现世的契合点,因而在社会发展中被历史所选择。 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上的小规模原始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造就了阿拉伯人豪侠、尚武,喜爱自由的个性,其传统文化因而带有这些色彩。在此之前,战争屡屡发生,毁坏了商道,加剧了社会危机,人们渴求把争权夺利、四分五裂、各自为政的部落群体统一成强大的民族国家,在这一历史条件下,伊斯兰教应运而生。这种新的宗教满足了人们精神及物质上的适度需求,它的力量基础来源于对安拉忠贞不二的信仰。伊斯兰教给散沙似的阿拉伯民族带来希望与民族自尊,给了阿拉伯人一个精神支柱,由此建立了政教合一伊斯兰公社,并完成了经济模式的初步改革。  相似文献   

14.
谈到吉达,一定要从历史的黎明期谈起。据说这座美丽的城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她的名字取自人类之祖母夏娃,阿语中祖母一词的音译便是“吉达”。至今吉达城仍有一座陵墓,墓碑上刻着“我们的母亲——夏娃”,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吉达城名来源的有力证明。吉达是阿拉伯半岛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自先知穆罕默德受命传播伊斯兰教时起,吉达成了圣城麦加的门户和港口,世界的朝觐者大都从这里前往麦加。伊斯兰教前,朝觐活动仅限于阿拉伯半岛上的居民,吉达的重要性尚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生活的发展及商业活动的活跃,吉达作为港口的重要地位已大大提高。 公元前10世纪初叶,渔民在吉达海滩由东向西流的小河旁搭起临时住房,作为捕鱼回来后的栖身之所。以后,临时住房渐渐增多,发展成了小渔村。史学家们说,约2300年前一个名叫盖达阿的部落来到吉达海滩,在小渔村住了下来。该部落将渔村扩展,成了重要商站。部分史学家还认为吉达一词取自该部落一人名,此人就是吉达·本·吉尔穆·本·鲁巴尼·本·哈勒旺·本·阿姆兰·本·伊斯哈格·本·盖达阿,这是吉达城名来历的另一说法。吉达曾受到波斯文明的影响,也受到赛勒吉亚文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夜幕降临。明月下的沙迦显得非常美丽迷人。我知道,生活在阿拉伯半岛上的人特别喜欢月色溶溶的夜晚。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诗人赋诗赞美过月神和月夜。这是因为阿拉伯半岛上沙漠广阔,终年少雨,气候炎热而干  相似文献   

16.
阿拉伯半岛是阿拉伯人的摇篮。远古时代的阿拉伯半岛并不象现在这样土地贫瘠,沙漠无垠,而是雨量充足,沃野千里,草木青葱。因此,历史学家把远古时代的阿拉伯半岛誉为“人间乐园”。今天的巴林岛,在古代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的神话里被称作“神道乐土”。  相似文献   

17.
福利制度在阿拉伯半岛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半岛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族和部落负责老幼孤寡及伤残人的生活供养,穷人则可以从传统的施舍和好客风尚中受益.伊斯兰教创立后,福利制度的基础从血缘逐步向地缘转化,成为地方性、社会性的公益事业.交纳天课是穆斯林的宗教义务,清真寺起着慈善组织者的作用,甚至早期伊斯兰教有关男子可以娶四妻的规定的初衷之一,也是为了解决当时频繁的战争造成的大批寡妇生活无着的问题.行善因此被列为穆斯林的重要美德,正如《古兰经》中所说:“凡作恶而为其罪孽所包罗者,都是火狱的  相似文献   

18.
约在中世纪阿拔斯朝的全盛时期,阿拉伯文坛上出现了一种以说唱表演艺术为特征文学形式——麦卡姆。它集小说故事、骈文、诗歌于一体,搭配和谐,水乳交融,长期以来,一直是小说家、诗人及散文作家学习的仿效典范。麦卡姆(或麦卡迈)原意为立脚之处,如麦加天房东侧的伊卜拉欣站立处,后引伸为说故事的场所或会堂。麦卡姆这种文学形式,正是在说故事的会堂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麦卡姆产生的时代背景麦卡姆是由民间口头文学,经过数百年的加工提炼,发展成的一种成熟的纯文学形式,其历史可追溯到阿拉伯蒙昧时期。那时,阿拉伯半岛上的一些著名部落,都有自己的  相似文献   

19.
沙米拉全名沙米拉·卡里玛·苏阿黛,1943年出生于沙特阿拉伯圣城麦加的名门.从小就读于埃及亚历山大英国女子学校,后来进亚历山大大学学习,获经济学士学位.她酷爱文学,1958年她15岁时,就以“阿拉伯半岛的女儿——沙米拉”的笔名,发表了她的问世之作《别了,我的希望》.从此,她名声大振,成了阿拉伯半岛  相似文献   

20.
在典籍浩瀚的世界文学宝库中,阿拉伯文学占有显著的地位.这支别具一格、绚丽多彩的奇葩,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过极大影响.何谓阿拉伯文学?历史上,古代是指阿拉伯半岛人民的文学,中古时期是指阿拉伯帝国的文学,后来一提到阿拉伯近代和现代文学,则是指阿拉伯各国的文学.古代阿拉伯文学是以散文和诗歌为主的民间口头文学.阿拉伯半岛上过游牧生活的阿拉伯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