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反思建国初期我国科技发展中政府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建国初期实行的科技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国家意志的产物,高度集中的科技管理体系致使科学家独立地位在一定程度消失。从某种角度讲,我国解放后对科技的引进仍旧遵循本质上的“中体西用”。  相似文献   

2.
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 ,以王新命为代表的中国本位文化派 ,以贺麟为代表的抗战时期的新儒家以及 50年代以后的港台新儒家 ,他们的文化主张 ,虽然都没有明确提出“中体西用”论 ,甚至反对“中体西用”论。但本文认为 ,这些文化主张无论在方法论上 ,还是在具体的内容上都没有从根本上脱离“中体西用”的模式 ,相反却是“中体西用”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变种  相似文献   

3.
梁峰 《成才与就业》2012,(19):36-37
“学分银行”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目前文化休闲教育类课程的评审有一套严格的标准,这套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化休闲类课程与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的学分相互转换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但是,目前文化休闲教育类课程要进入“学分银行”在课程认证标准上还有待探索,其认证过程在操作中也存在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4.
张之洞是晚清儒家道统复兴阶段代表人物之一.他以仁礼兼重的道观、“中体西用”的功用观构成其道统思想.其“中体西用”功用观秉承龚、魏、曾诸公“经世致用”的精髓,以其首创的现代意义而居现代儒家道统论开基立业之功,并以此成为“返本开新”说之滥觞.张之洞“中体西用”功用观的形成经历了从传统儒家的修齐治平、“经世致用”到现代儒家“中体西用”的转变,而推动此进程的决定性物质力量是洋务事功.督晋期间与李提摩太的交往,启动了张之洞对“洋务”的接触、认识,而后在广东、湖北的成功洋务实践,更直接促成了其功用观的转变,并进而实现了其儒家道统思想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张之洞“中体西用”功用观定立了儒家道统论现代功用观即新外王说的基调,从而使其道统思想在晚清道统复兴阶段起到了理论枢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针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国职业教育应用中存在与职业教育理念矛盾冲突的问题,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剖析“订单式”人才培养实施的前提条件,指出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在实践中的问题,提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国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中体西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以洋务派、维新派为代表的一部分封建官僚和知识分子思想意识的反映,历史现实规定性和思想文化制约性确定了他们的思维结构。一百年前的“中体西用”虽已飘逝,但它在历史幽深处的回音仍值得我们聆听。  相似文献   

7.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中高职衔接是关键.“三二连读”办学是中高职衔接的办学方式之一,在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同时存在一些问题,如何破题,是当务之急,本文就此进行了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8.
中体西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以洋务派、维新派为代表的一部分封建官僚和知识分子思想意识的反映,历史现实规定性和思想文化制约性确定了他们的思维结构。一百年前的“中体西用”虽已飘逝,但它在历史幽深处的回音仍值得我们聆听。  相似文献   

9.
德、美、澳三国的职业教育各具特色:德国以“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著称,美国以“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闻名,澳大利亚以“技术与继续教育模式”遐迩.三国职业教育共同的成功经验主要在于完善的法律保障,建立统一的资格认证体系,建立统一的资格认证体系,职业教育资金充裕.通过探索、总结和借鉴三国职业教育的先进教育模式,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实际情况,提出了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四项措施,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更快、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指导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是中国和日本两国近代化的起点.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是“和魂洋才”.这两者颇多相似之处,但产生的实际效果却大不一样.明治维新使日本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洋务运动后中国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越陷越深。这不能不令人潜心思考. (一) 鸦片战争失败后,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率先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不过这一思想当时并未发生实际的效用.时过二十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是“中体西用”思想的最初表述。此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推动洋务运动,基本上也是循着这一思路.于是,“中体西用”便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1.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14.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5.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8.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9.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