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照芹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85,(4)
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在1956年创作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虽然篇幅不大,但却是他后期创作中的最重要的作品。小说在1957年发表之后,在苏联引起不小的轰动,当年即被改编成电影。影片在1959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得“金质大奖”。这篇作品对当代苏联战争题材小说的发展,也产生了相当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范会芝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0(3):92-94
小说《一个人的遭遇》中主人公身世平凡,战前的生活和工作经历真切自然,整个战争经历真实而感人,人物的情感世界描绘自然而生动、人物性格和形象的刻画典型而富有时代特征,充分体现了作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3.
《老人与海》和《一个人的遭遇》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一民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4)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同是20世纪世界文学中的珍品。这两部作品都是从哲学的高度,直接对人的命运,人类的生存意义进行独特的表现。它们包含着作者饱经沧桑的人生体验和生存意识,融汇了作者对生活的审美观照和审美情趣,给人一种哲学诗化的美感。 相似文献
4.
李嘉宝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6)
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致力于在普遍劳动者身上开掘人性美, 在苦难的命运中升华人性美。这方面的成功突破, 不仅使之享誉世界, 而且对当代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5.
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问世于1956年和1957年之交。二十多年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的和政治的原因,对这篇小说的评价,在我国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再肯定”的变迁。单纯地为《一个人的遭遇》辩白申冤,进行“批判的批判”,虽说不无意义,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应该正视当时的社会思潮、政治变动,文艺论争对它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把它摆在苏联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发展过程中进行考察,深入研究它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败得失,探索它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的奥秘,从而重新给它以切合实际的公正评价,这对于如何借鉴外国文学,以发展我国的文学事业,显然是大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6.
7.
薛武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在文学达尔文主义理论的观照和假面舞会启示下,我们可以看出《慢人》形式上的花哨服务于内容的推销,作家创作目的与参加假面舞会的所有人一样,增添自己的魅力,从而延续创作的生命乃至作家库切自身的更好生存。 相似文献
8.
马梅萍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7,(4):104-106
陈继明的长篇小说《一人一个天堂》,通过主人公杜仲在文革中的一段离奇经历和所见所闻,深刻揭示了生命个体遭受社会、他人以及文化挤压的生存状况和没有归宿的悲哀困境,借以观照个体、思索生存,并审视、反思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徐家荣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3)
米·亚·肖洛霍夫(1905—1984)是继高尔基之后苏联最有声望的艺术大师,在世界文坛上是一位非同凡响的当代苏联文学巨匠。一提到肖洛霍夫,人们就会联想到他的宏篇巨著《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和短篇名作《一个人的遭遇》等,而他早期的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却鲜为人知。虽说《顿河故事》(1923—1926)是作家创作初期的试笔之作,然而,这些短篇小说使作家在文学生涯的起步中初露才华,并成为他一生创作的重要成果之一。 1965年,肖洛霍夫荣获诺贝尔奖金的证书上写着:“借以赞赏他在描写俄国人民各 相似文献
10.
张葹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4,14(6):69-73
《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遭遇》是凡尔纳创作的一部完全以中国为背景的小说,2010年才在中国有了首译本。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方法,从形象学的角度分析在18世纪欧洲掀起的"中国热"风潮余温的影响下,凡尔纳笔下的中国人集体形象。 相似文献
11.
12.
杨传鑫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
1986年4月,法国著名的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西蒙娜·德·波伏瓦永远告别了她为之奋斗的人类世界,但她的思想与创作并未消失。长篇小说《人都是要死的》(1946)就是她的文学创作的一部很有意义的作品《人都是要死的》如同萨特的《恶心》一样,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它融汇了作家的哲学思想结晶与艺术创造的才华。波伏瓦正是用这部作品参加了战后对存在主义的大辩论,同萨特、加谬一起把存在主义文学发展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文学浪潮,波及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13.
李嘉宝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
现代人类命运的哲理叩问──《一个人的遭遇》艺术三论李嘉宝在军事文学领域中,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是一篇独步古今的短篇杰作。小说以其深沉的感情力量和对现代人类命运的哲理叩问,激起了东西方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小说也以其对传统军事文学的大胆、... 相似文献
14.
薛琳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8,(4)
《一个人的遭遇》(又译《人的命运》)是消洛霍夫在其创作晚期,于1956年写作发表的优秀短篇小说。“解冻”时期是苏联文学自1954年以来10多年间文学创作思想发生深刻变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型时期。由于《一个人的遭遇》通过对主人公命运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安德烈·索科洛夫这一艺术形象,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文学创作思想和观念的变化,因此在“解冻”时期的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很自然地,我们谈及“解冻”时期,必会念及《一个人的遭遇》,而要理解安德烈·索科洛夫形象的意义和价值,也势必会和“解冻”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学… 相似文献
15.
奚佩秋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
刘真的短篇小说《英雄的乐章》(以下简称“乐章”),在六十年代初那次全国规模的反对“修正主义”浪潮中,被当作修正主义文艺思潮的标本大加挞伐。粉碎“四人帮”后对这次批判做了否定性结论,“乐章”也得到公允的评价。今天我们无需夸大这篇作品在当时的实际社会作用,也无需不适当地抬高其思想和艺术价值。然而,我们切不可忽略“乐章”在我国当代军事文学发展中的价值和地位,否则会影响对我国当代军事文学发展历史的准确评价。 相似文献
16.
对人的问题的兴趣的不断提高,是现代科学知识发展的最重要趋势之一。这个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既产生在基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进程中,也产生在应用科学(教育学、医学、法学和技术科学)的综合发展进程中。每门专门的科学学科对人的研究,自然都从各自特殊的立场出发,都运用在本学科范围内形成的一整套方法、理论公式和概念资料。它们中 相似文献
17.
吴中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Z1)
戴厚英的长篇小说《人啊,人!》在一九八○年十一月出版以来,评论文章接连不断,至今已有六、七十篇之多,有些报纸还专门组织讨论,甚为热闹。总的看来,是肯定性的评论少,否定性的评论多,有的文章,还写得相当尖刻,说得非常严重,把它作为一种错误思潮的代表来批判。但读者却有自己的看法,他们争相传阅,颇为赞赏,并为作者鸣不平。这本书一再重印,发行量已近四十万册之多,香港还有翻版书,外国已有几种语种的译本。这种情况,恐怕不是以“哗众取宠”一语所能抹煞的。当然,“暂时能取悦观众,赢得一片掌声的表演,未必就是成功的艺术”,但五年多来,《人啊,人!》在国内外影响愈来愈大,喜爱它的 相似文献
18.
肖洛霍夫与大冈升平两个作家对战争题材进行了开拓创新,分别经历着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洗礼、磨难的两个主人公在战争进程中具有不同的自我抉择和历史作用,不同性质的战争对于主人公的行为方式、精神性格有不同影响和制约作用。两个作家以各自内涵不同的人道主义思想观照了人在战争中的悲剧性命运及其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9.
夏益群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3):44-47
每一部作品里都有一个由艺术家创造的“独特的世界”——艺术时空。《静静的顿河》的艺术时空有着独特的处理方法,表现在时间的主观游戏和意象空间的建构上。作品真实、客观地突出了“人性”最纯朴、最美好的一面: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美好家园的憧憬。 相似文献
20.
汪杨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2):109-110
郭明辉小说是对城市的叙述.他笔下的城市与人物是和谐的.他不写变形的人物,不刻意加入自己的思考,甚至不显露自己的情绪,似乎只是忠实地表现城市生活,做一个旁观的记录者.郭明辉小说的叙述具有平民化倾向,但作品内容的平民化并不等于作者立场的平民化,他看似以大众立场(民间立场)介入文本,但从小说中主人公的身份、作者处理题材的态度等方面,能够看出作品的精英立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