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古蜀文化与羌族文化皆分布于四川盆地西部岷山山区,二者之间存在一些相同或相近的文化现象。本文结合文献记载、考古发现、羌族文化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今日羌族是在岷山地区以古蜀人支系冉駹人为基础,融合历史上先后迁入岷山山区的外来羌人和汉人形成的本土古老民族,与黄帝、大禹、古蜀人支系冉駹人具有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同时,提出了西羌源自黄帝、羌族为黄帝后世古蜀人在本土的直系后裔的创新观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我省实际出发 ,提出了培育具有四川历史文化特色旅游品牌、进一步提升四川旅游经济的思路 :(1)挖掘和包装名家古诗文中具有四川特色的旅游景点品牌 ;(2 )发掘蜀文化中具有特色的旅游娱乐品牌 ;(3)挖掘和包装蜀文化中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品牌 ;(4 )打造富有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3.
作为诗文复古运动的一部分,明代古乐府创作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色,其中以李东阳、李梦阳和李攀龙三人的创作最具代表力.李东阳古乐府句律以"三三七"为主,与后来李梦阳等大倡"真诗乃在民间"稍有不同,其创作使咏史乐府一体在古代乐府创作史中占据一重要地位.李梦阳古乐府高度关注社会现实,其"尺寸古法",继专注于咏史的西涯拟古乐府之后,在古题新创、自创新题、综合古乐府之题义、继承古乐府之句法等多个层面丰富了古乐府创作."临摹帖"、"影响剽贼"、"止规字句"等,实则是李攀龙主观设定的古乐府创作追求,其主要方法是摹仿古辞之程式和运用程式拟写.与宋元古乐府创作同当时礼乐文化建设存在或隐或显的内在关联不同,明代古乐府主要是在文人案头诗歌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层面展开的,更多地体现了明代文人在文本和诗学层面复兴古乐府的努力.这可能也正是明代文学复古运动最为重要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关于"成都"的得名有许多见解,体现得更多的是浓厚的古蜀文化人文情愫而不是严谨的学术研究。"成都"得名是在秦灭蜀之后,这个名称是由征服者所取,它的意义更主要是体现在军事上。作为征服者的秦国在统一文字的过程中灭亡了蜀文字,他们为新设立的"县"和新建立的"城"取名"成都",这个名称就一定没有古蜀文化的因素而只有中原文化的因素。秦国占领蜀和巴的主要目的是从军事战略考虑的,由"丁"和"戈"组成的"成"字体现的是军事意义,这是秦文化也是中原文化,是征服者的心理满足。  相似文献   

5.
文献记载的古蜀地的夜郎竹崇拜,与彝族先民有密切关系。夜郎是濮人,彝族是以西南当地濮人为主体融合其他先民而形成,这在史界已是定论。所谓夜郎王即竹王,是崇拜竹并视竹为图腾的反映。彝族不仅在其古彝文文献中有竹崇拜的记载,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竹崇拜的传承,比如四川彝族的祖灵“玛堵”即是。古蜀地部分区域曾被称为夜郎国,存在过崇拜竹的文化现象,并有过“竹王庙”之类的祭祀场所。古蜀地竹崇拜文化与彝族先民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关于古小说起源的诸多学术观念存在起源绝对化的问题,原因是忽略了对小说发生过程的研究."采"对于"诗"具有发生的意义,古小说早期之"缀"、"采"与"采诗"之"求诸野"其发生相通,故"采"对于古小说也具有发生的意义.考察古小说发生过程,从其产生就与"采"相始终,"采"成为古小说的一个"观念",采录也成为古小说最主要的写作姿态,这决定了古小说的民族特征及文化成因:内容上"博"、"杂";在结构上崇尚"小";创作时持非正统心态.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词典》具有收词精当、释义准确、举例典型等优点。经过不断修订,第五版在释义方面更趋完善,但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在古词语释义方面。从辞书学的角度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1)漏立义项;(2)漏释或误释古义;(3)漏释语词来源。要提高《现代汉语词典》古词语释义的质量,一方面,必须不断加强训诂学修养;另一方面,必须充分吸收历代训诂学的研究成果。辞书的科学性主要是通过准确的释义来体现的,而要保证古词语释义的准确性,训诂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辞书编纂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现汉》应该随时吸收新的材料和成果,不断修订,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8.
释比经典<泽基格布>中,羌族如波泽基王到达古蜀,<必格溜>中,羌人首领王到蜀都吆神猪,<苦巴米亚>中,羌人到蜀都运铁,<色阿日耶>中,羌族的山神谱系中有古蜀山神,<祖师请>中,羌族大释比祖师在古蜀的巴斯涅朵之地参加祭祀,这些表明释比经典中包含着羌蜀间的战争与和平,商贸与开发,睦邻与共处的多重史影与信息,隐含着远古羌蜀间历史中的重大疑案,这对于我们研究羌族文化与古蜀文化的原貌与文化变异,继承羌蜀间和谐美好的精神文脉,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9.
随着近年来宝墩文化和营盘山文化的相继发现,学者们加大了对三星堆文化的来源与古蜀文明起源的关注,在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的相互印证中,加快了古蜀文化"寻根"的步伐。本文的"古蜀国起源"是特指三星堆文化(除三星堆遗址一期文化)产生以前、关于蜀地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重点在于"来源"或者是"继承关系"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清华简《耆夜》既不是所谓西周史官严肃的"记言记事",也不是战国儒士对于古文献的"编纂整理",而是一篇具备古小说文体特征及其要素的战国时期古小说。在清华简《耆夜》文体属性得到确定的前提下,从文学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就可以解决史学界、古典文献学界对其产生的诸如真伪、写作年代等一些争议。同时,清华简《耆夜》中古小说家"拟古诗"的发现也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与意义,既揭示了古小说家在小说创作过程中"用诗"辅助叙事的文学现象,也填补了战国散文时代诸子在"诗"创作方面存在的空白,还表明了在官学时代"诗"的生产方式结束之后私学时代"诗"的个人自由创作方式的开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