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果刘半农先生(1891—1934)活到今天,已是百岁老人了。但是,刘半农先生只享年43岁。在刘半农先生逝世后,当时的某些倒退了的资产阶级文人把他视为“复古的先贤”;“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成了“半截子革命”的代表人物。八十年代初,仍有同志说刘半农后期“思想日趋反动,奔走于权贵之门,热衷于当学者名流”。因此,如何正确评价刘半农,恢复刘半农先生本来的历史面目,已成了现代文学研究工作者的一项迫切任务。我认为,要对刘半农作出恰如其份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必须解决刘半农评价中的三个问题。一、刘半农为历史提供了哪些新东西? 马克思主义认为,对于一个历史人物,不是苛求他没有做过哪些事情,而是主要看他  相似文献   

2.
周作人、刘半农等人提倡收集整理歌谣的最初目的,主要是民俗学意义上的。而当新诗被普遍认为缺乏必要的美学质素,写作者们四处寻求解困策略之际,歌谣也就顺理成章地被当作新诗的可能性资源之一。除在理论上把新诗与歌谣的关系作为一个话题加以探讨外,一些写作者也在创作实践中大胆地借鉴歌谣,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此同时,也有人对新诗借鉴歌谣的做法持怀疑态度。  相似文献   

3.
刘半农是五四时期新文学的倡导者。他翻译了许多外国的诗歌,也创作过许多优美的新诗。在创作新诗的过程中,他借鉴外国诗歌中的积极因素建构自己的新诗。可以说他的新诗在一定程度上都与他的译诗有一定的联系。借鉴译诗的主题就是这种联系的一个方面。然而翻译界对刘半农的诗歌翻译至今仍鲜有论及。本文探讨刘半年如何利用他译诗的主题建构自己的诗歌主题,以期唤起译界对刘半农诗歌翻译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刘半农是国内最早翻译泰戈尔和屠格涅夫散文诗的译者之一。在翻译两位外国诗人诗作的过程中,刘半农接受了他们的影响,吸取他们的创作技法,在自己的散文诗创作中做了成功的借鉴。对比分析刘半农的散文诗翻译和创作,印证了刘半农在两个方面借鉴外国散文诗的创作技法:一是对屠格涅夫散文诗对话体的借鉴,二是对泰戈尔散文诗独白体的借鉴。刘半农的诗歌翻译、译诗借鉴与诗歌创作紧密结合在一起,互相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歌谣作为创作资源,曾在现代诗歌诞生期产生重要影响,并贯穿现代诗歌的历史。当然,对歌谣的倚重同样还与诗人的性格、偏好有关。这里,主要通过分析新诗诞生期重要诗人刘半农的诗人心态和创作路向进入这一命题。在涉及生平的基础、写实的追求、形式的实践和语言的权利共4方面内容之后,歌谣与新诗之间的种种关系、价值得失,正以纵向历史和横向个案的言说方式,得以丰富而具体的言说。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中国文学转型的大背景下,刘半农早期的翻译诗歌存在着许多误读,他将抽象的意象具体化、本土化,转换思想内涵,体现出异中求同,在传统诗学与外国诗歌的对观中寻找新的诗歌范式和资源的倾向。早期的译诗经验也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和文学理论,让他走过了一条从创新白话韵文到发掘本土化民歌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形式、理论、语言、艺术等几方面论述了刘半农对新诗艺术的历史性贡献,充分肯定了刘半农新诗创作的艺术成就,并联系当前的新诗创作实际,探讨了刘半农的诗对新诗艺术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刘半农开拓了启蒙视域外的民间视角,真实再现了原生态的乡土社会,他积极汲取民间资源的活力,为白话诗歌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以《扬鞭集》部分诗歌和《瓦釜集》为例来分析其笔下呈现的多元民间世界,并发现其诗歌中本土文化经验对现代文学的想象空间和审美形态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9.
谈论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问题,"五四"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时间分期,它以人的个体存在为目标,将文学从"载道"桎梏中解放出来,还文学以"人学"本来面目,并且涌现了鲁迅的<狂人日记><我之节烈观>、周作人的<小河>、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等富有"人学"内涵的作品.鉴于此,王铁仙先生认为,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依据文本实践应是1918年.这种观点是切合现代文学发端的事实经验的.展开来说,五四文学革命不再把文学看做社会变革的工具,而是深入到文学本身的语体层面,要求文学存在形式的变革.胡适的"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主张,直接把变革对象指向文学的审美本身--语言形式,继之,刘半农、钱玄同、吴虞、鲁迅等人或以争辩方式为之助阵,或以创作实绩为之呐喊.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语体变换,看起来虽是一个文学工具问题,但实际意义远远超出当时人们的理解视阈.它在解除文化输入带来的语言危机,适应社会需要的同时,也加速了文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0.
顾颉刚是中国最早收集和研究歌谣最有成就的人,《吴歌甲集》的出版是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史上一件特大的大事,北京大学胡适、沈兼士、刘半农、钱玄同、俞平伯等五个著名教授为他写序,给予特别高的评价。顾颉刚对民间文艺学的民俗学的贡献和五四时期北大学者教授们坚持科学民主的学术风度让后人景仰。而当下在一些文化团体、学术部门泛滥成灾的封建帮派作风、宗派主义思想,以及打击压制理论创新的学术腐败行为,只能对学术研究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相似文献   

11.
从刘半农搜集整理民谣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阐释刘半农诗歌的民间意识,认为刘半农在继承我国民歌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坚持民间立场和民间思维,身体力行,进行民间诗歌写作,为现代白话诗向大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开辟了一条富有生命力的新路.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的刘半农研究,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刘半农的生平、思想发展以及在文学革命、新文学创作、语言音律、文化教育、美术摄影、文物考古等多方面的业绩,已经得到系统的研究,并取得全方位的突破。但是,对这样一位在中国新文化史上有着多方面突出建树的文化入一生功过是非的总体评价,至今仍是一个没有得到完满解决的课题,人们仍然习惯予从中国社会革命的视角分析其人,鲁迅在《忆刘半农君》一文中对刘半农所走过道路的简要勾勒,似乎已经成了概括刘半农一生的盖棺论定。建国以后的一些文学史和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散文诗这朵绚丽多彩、浓郁芬芳的奇葩,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这块沃土上成长并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小花。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刘半农首先介绍和倡导散文诗这种新的文学样式,并率先对散文诗进行了成功的创作尝试和辛勤的耕耘。  相似文献   

14.
刘半农是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考查他后期的思想轨迹和生活道路 ,发现与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忆刘半农君》中所批评的情形不符合。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予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歌谣》周刊在观念意识和文学实践方面对"五四"时期的方言文学具有重要意义。从国语建设方面来看,方言文学可以为其提供重要的语言资源;从文学本身来看,方言文学对新文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对新诗影响更大。以刘半农为代表的"五四"方言诗歌创作从诗体、内容方面为新诗建设提供了有益的范本,同时也面临简单浅陋的问题。总体而言,在当时宏大的文化构建历史语境面前,更多强调了国语、文化、民俗多重文化因子的参与和合力,从"国语"建设、思想内容角度强调方言文学,而较少为"文学"怎样利用"方言"这一文学命题提供更多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6.
60年的五四文学革命研究,存在"彻底反传统文学"的认识误区.文章通过重新解读文学革命先驱胡适、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的原创文论,回到特定的历史范畴,发现他们对古代或近世文学的弊端作了批判,而对传统文学合乎新价值标准的方面则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肯定,并没有"彻底反传统文学".现下已为恢复文学革命的真实面目提供了良好的时代条件.  相似文献   

17.
谈天说地置难题北京大学的白话文运动中,有一位教授,名刘复,字半农,他发出一种论调说:"文言文是死的文字,什么人再写文言文,就是死人;白话文是活的文字,凡是写白话文的,就是活人。"这几句话,简单明了,流传全国。隔不多时,刘半农来到上海,报纸上说他要访问专写文言文的名人章太炎。  相似文献   

18.
黄团元 《社区》2009,(20):22-23
七十多年来,虽然有过多位中国籍作家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然而揭晓时总是花落别家。鲁迅:“谁也不配拿赏金”1927年.瑞典科学探险家斯文·赫定在中国考察期间。曾经对刘半农说.他想提名鲁迅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知道鲁迅的脾气.便托与鲁迅关系更好的台静农告诉鲁迅。1927年9月25日.鲁迅给台静农回信说: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  相似文献   

19.
新文化运动提倡者对于中学国文教学有着独特的见解.刘半农认为,国文应以白话应用文为教材,旨在培养学生写书信、签合同等能力,中华书局的《国语文类选》在此影响下出版.但由于当时书信等大部分白话应用文还没发展起来,人们也没找到教学白话文的适当方法,《国语文类选》大量选择传播新思潮,讨论妇女、伦理、法政、科学等各种问题的长篇论文,将国文教学变成讨论问题与主义的场合.与刘半农的观点不同,胡适希望中学国文能够承担“白话文学史”的教学任务,受此影响,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白话文范》.但由于编者的文学水平和兴趣爱好等主观因素影响,《白话文范》没有落实胡适对分析文学技巧的强调,而侧重于思想内容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论刘半农诗艺现实主义的丰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期白话诗作者群是以现实主义为特征,并以自己幼稚而丰富的实绩构成新诗现实主义主潮最早的源头.被周作人称为这一群体中最"具有诗人的天分"的新诗拓荒者刘半农,同时也是中国新诗现实主义潮流的奠基人. 刘半农的诗观与诗作不但具有传统经典现实主义特征,而且由于他的"勇敢试验"与探索,扩大和丰富了现实主义表现的范围和方法,使他的现实主义在诞生初期就具备了一种开放式丰富性的特征,我们可以把它称为"丰富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