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故马公墓志铭》的历史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故马公墓志铭》故公字哈只,姓马氏,世为云南昆阳州人。祖拜颜,祖妣马氏。父哈只,母温氏。公生而魁岸奇伟,风裁凛凛可畏,不肯枉己附人,人有过,辄面斥;言无隐。性尤好善,遇贫困及鳏寡无依者,惟保护给,未偿有倦。公已故,乡党靡不称公为长者。娶温氏,有妇德。生子二人,长文铭,次和;生女四人。和自幼有才志,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官监太监。赋性公勤明敏,谦恭谨密,不避劳,缙绅咸称誉焉。呜呼!观其子而公之积累于平日与义方之训可见矣。公生甲申年十二月初九日,卒于洪武壬戌年七月初三日,享年三十九岁。长子文铭奉柩安厝于宝山乡和代村之原。…  相似文献   

2.
女士们!先生们!我叫郑云良,是郑和十八世孙,在昆明钢铁总公司铁路运输处工作,曾任昆明市第七届、第八届政协委员。现年59岁,已退休,回玉溪北城东营村居住。我们家世居昆阳州,明末清初时,马、郑家族上百余户。咸丰六年,郑和后裔参加了反清起义,起义失败后,清廷对回民实行残酷的镇压,郑和后裔把“马哈只碑”掩埋起来,逃往玉溪的东营、西营、大营村。从此,就离开了祖籍昆阳,直到清末民国初,昆阳回民在月山上筑坟,挖到了马哈只碑,把碑立在原墓地。1913年,袁嘉谷先生发现马哈只碑,发表了《卧雪堂文集》,世人才知道郑和是昆阳回族马氏,“事今…  相似文献   

3.
郑和将军的伟大业绩只是中国历史之伟大的反映之一。其伟大之处不仅在于郑和为其祖国效力而肩负的艰巨任务,而且还在于他出色承担所负使命的能力。在为他的祖国效力或者是他自愿为人类做些事时,郑和将军是个具有多种品格和职责的人。其中,他最为人们熟知的是:他是一个伟大的航海家、勇士、外交家、国际贸易家和一个虔诚的穆斯林。然而,在印度尼西亚,人们更熟知的郑和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而不是历史人物。郑和研讨会自然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印度尼西亚人民及印度尼西亚与中国的友谊,特别是如果有新的史实能得以揭示的话。因此,应大会组织者…  相似文献   

4.
1999年,我为创作长篇历史小说《郑和》进行采访的时候,发现一个值得重视和关注的问题,那就是郑和下西洋这样一个在世界航海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在长达600年的时间内,竟然受到了历史尘封的遭遇。不要说在国际上郑和的知名度无法同西方世界对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的宣传相比,就是在中国真正知道郑和其人其事的也不多。不说别的,就说当前伴随旅游热而出现的挖掘历史名人资源的热潮中,对郑和及其七下西洋的关注,还不如考证杨贵妃在马嵬坡的遇难处和王宝钏的寒窑受人重视,郑和的纪念地根本还谈不上成为令人向往的旅游热点。这种现象,与郑和…  相似文献   

5.
<正> 湖南安乡县有罕见的“(比干)”姓,当地音贯,祠堂在黄山头南麓的安全乡槐树村(比干)家垱西,所有典籍无载,音义更无考。仅清代《安乡县志》略记,族源无考。(比干)姓居安乡约300多人,外地不到40人。其族中故老称:族人为殷比干的后代,姓以“比干”相切音“贯”。比干,商代贵族,纣王叔父,官少师,相传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安乡县志》载:“元二十七学士墓,东高村有碑,为元比干德成,字海涯之墓,二十七或其行也。明初合比  相似文献   

6.
唐宋时代,阿拉伯、波斯人掌握有先进的航海技术,拥有精确的海程记载。元代回回人继承了唐宋时代阿拉伯、波斯人的航海技术。明太祖、明成祖两代帝王了解唐宋元数百年间回回民族及其先民阿拉伯、波斯人在中国的海外贸易中的贡献及其所处的重要地位。所以当明成祖物色出使西洋的领导人员时,很可能把预选人员锁定在具有航海经验的回族官吏中,这样郑和才有了浮出的机会。郑和是伊斯兰教圣裔,他七次出使西洋所到国家,有伊斯兰国家,也有佛教国家。作为统帅的郑和要顺利地完成出使西洋的任务,必须充分尊重各国家、各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不同的风俗习惯。为此,郑和曾在航海过程中多次参加佛教、道教活动,此实为作为出使西洋的正使的政治家的政治行为,不是他个人宗教信仰的具体功修和实践的表现。郑和第七次出使西洋返航时亡于古里,此说言之有据。  相似文献   

7.
很荣幸来到郑和故里、美丽的云南,参加第二届昆明郑和研究国际会议。我深感这次会议的主题———“世界的郑和”,十分鲜明。郑和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郑和首次航海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早92年。郑和是16世纪世界大航海运动的先行者。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列千禧世界航海家名人,郑和是东方惟一的一位。该刊简介郑和的事迹为:郑和率领中国强大的舰队,满载27000人,进行海洋开发及对外贸易,于1418年最远到达非洲东岸。1998年国际海洋年里斯本世界海洋博览会上郑和被誉为世界级伟大航海家之…  相似文献   

8.
世界航海先驱郑和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历史伟人,但他的出生地、家世却鲜为人知。因史书记载仅有《明史·郑和传》“郑和,云南人”5字,其余官书、地方志书都未载,因而郑和的身世一直是个谜。直到1911年,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发现昆阳马哈只碑;1936年辛亥革命元老李鸿祥、云南通志馆李  相似文献   

9.
在马六甲城有一座著名的“三宝庙”,此庙是马六甲人为纪念郑和而建的,整个建筑飞檐翘角,红柱粉墙黛瓦,具有中国民族建筑风格。据说,这里所有建筑物的材料,哪怕是一砖一瓦,都是从中国运来的。在印尼爪哇岛三宝庙庭院中有一个古色古香的配亭,亭内放置一个高约2米的铁铸巨锚。据称此锚为中国明代郑和下西洋船队的遗物,当地华侨把它供在庙里,尤其是华商把它视为圣物,争相朝拜进香。在巴厘岛民族村的家具作坊,木匠们打造的家具很多都是明式的,据介绍主要出口日本和台湾。记者在云南采访时,云南少数民族人士称,郑和作为一名回族,为了中华的辉煌,最…  相似文献   

10.
马经 《回族研究》2003,(1):63-64
50 0年前 ,当西欧国家为找到通往美洲、通往印度、通往世界各地大片大片肥沃的土地、丰富的宝藏、无数的奴隶的新航路而欣喜若狂之时 ,郑和的航海事业已终止了半个多世纪。而终止的主要原因竟然是因为坚持“怀柔”、“赏赐”和“厚往薄来”等甘愿贴本的贸易而“库藏为虚”、“入不敷出”。这在以当时的西班牙、葡萄牙为代表的欧洲人看来显然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以当时郑和船队的巨大规模、高超技术和强大后盾而言 ,郑和不但能够发现通往亚非更多国家和地区的新航线 ,而且完全有可能“发现”美洲、澳洲和太平洋上那些大大小小的岛屿 ;不但可…  相似文献   

11.
郑和下西洋引领一个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航海时代的开始,更是一段带领人类文明向上提升的历史。郑和能够全盘而成功地完成七下西洋壮举,是在前此中国的科学、技术与航海能力,经过成熟发展的协助之下才能成就。这一切,又都可以从《郑和航海图》中展现。《郑和航海图》的高明与先进,是长久以来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经验累积的成果,并有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具体交流的意义。这些传承与交流,造就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并在《郑和航海图》上具体而完整的呈现。所以如果用《郑和航海图》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代表,在目前中国提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政策,为自古以来的丝绸之路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将别具意义。  相似文献   

12.
郑和故里考     
明朝初年,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带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然而,历史编纂学家也有疏漏,对郑和的家世语焉不详。《明史·郑和传》仅云“郑和,云南人”,竟未写明郑和生在云南何处。由于封建史家的偏见,有关郑和事迹亦不见于云南各地方志。这一历史悬案延续了500年而未获解,并曾造成历史的误会。在云南南华县西门外有一块碑,文曰:“大中华国四千六百九年十月,前明开拓南洋各岛之大冒险家三保太监郑和公故里,陆军第二师长节制迤西各属文武官吏西防国民军总统官李根源立石。”在南华县城西北约2公里、龙川江北岸的…  相似文献   

13.
郑和是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几百年来人们研究郑和伟大的航海事迹,歌颂郑和遍访亚非三十余国所结下的友好关系和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当前,学习郑和开拓进取、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对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关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历来有种种说法,都属于学术观点之争,见仁见智。然而,把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诬蔑为主要在于“侵略扩张,开疆扩土”,却纯属别有用心的捏造历史,欺骗世人。本文拟从以不容篡改的,让历史作证,让事实来说明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和丰功伟绩吧!…  相似文献   

14.
2005年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大规模远航——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内外都将参与这个纪念活动。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我国有关部门成立了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组。今年将有几项大型纪念活动分别在北京、江苏、福建和广州举行。一、今年7月份由中宣部和交通部在京联合主办“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大会”,纪念会徽由乘风破浪西行的帆船、浅蓝色弧形水纹海浪与“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字样组成。二、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专题纪念展览。三、在上海举办大型郑和航海暨国际海洋博览会,博览会将由郑和七下西洋史及中国航海史展览会航海展览会、海…  相似文献   

15.
郑和墓     
郑和是我国明代回族大航海家,曾七下西洋,航程十余万里,前后出使过三十多国,比哥伦布出海早八十多年,创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业绩。郑和墓位于南京牛首山南麓面西的山坡上,宽敞的墓塘内,长方形封土依稀可辨,朝向及封土都是回族墓葬的特  相似文献   

16.
明朝,我国称雄亚洲。三保太监郑和七下南洋,永乐年间就有六次。郑和是回族,信奉伊斯兰教,他的南洋之行对增进明朝与伊斯兰国家友好关系起了更积极的作用。他在出使南洋途中,曾几次派人到菲律宾的仁牙因、马尼  相似文献   

17.
陈凯希 《回族研究》2003,(1):107-109
阅读了1997年高发元教授于吉隆坡主讲的《伟大的航海家、和平使者———郑和》一文,我深受启发,也获得不少灵感。当时,高教授提及“郑和不愧是世界洲际航海家之首”。事隔五年,孟席斯先生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议发表了14年的研究成果,断定郑和为环球第一人。孟席斯先生的论证震撼世界,郑和的声名推向高峰。国际社会对这新的历史进程十分重视,世界航海事业的历史记载恐怕要改写了。对郑和的船队是否是环绕地球的第一支船队,且让专家学者最后确定。根据高发元教授的演讲,可以绝对肯定的是,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次下西洋,前后30多年中所到之…  相似文献   

18.
在1984年南京召开的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李士厚先生宣读了《〈郑氏家谱·首序〉及〈赛典赤家谱〉新证》论文,其根据南京《郑氏家谱》、巍山《赛典赤家谱》和玉溪《郑和家谱》及其他相关资料,认定“郑和为咸阳王六世孙无疑。”[1]使人们对长期扑朔迷离的郑和家世有了比较明晰的认识,引起了轰动。但到1992年,在昆明召开的纪念郑和下西洋587周年学术讨论会上,马继祖先生对此发表了不同的意见,他在《关于郑和家世》一文中说“郑和是咸阳王六世孙的问题,还需要仔细研究,似不可轻易肯定。”[2]马先生还对李士厚先生的论点一一…  相似文献   

19.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专家:今天,来自世界各国及祖国各地的专家和朋友们云集昆明,隆重纪念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共同研讨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历史功勋。作为郑和的故乡人,我感到非常激动与高兴,并向参加会议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在远洋这一神秘而冒险的领域尚无人问津的15世纪上半叶,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率领着庞大的船队,在28年的时间里,七下西洋,到达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掀开了世界远洋历史的序幕,在人类文明史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一页,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举办此次郑和…  相似文献   

20.
“墓”和“坟”是死者的埋葬之所,也是古人意识中死者在“另一世界”的生活起居之处。葬后以土填平谓之“墓”,墓上垒筑封土谓之“坟”;它们是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同一种事物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由墓演变为坟是埋葬制度上的一个重大发展。墓和坟不是从来就有的,它同一切宗教性习俗一样是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的初期尚无埋葬之俗,人死后随意弃置了事。《孟子·藤文公上》谓:“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大概即是反映了这样的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智力的增长,血族感情的观念、原始宗教观念和原始道德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