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人“元曲”观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曲”之谓始出明人之口。如茅一相《题词评〈曲藻〉后》云:“夫一代之兴必生妙才,一代之才必有绝艺:春秋之辞命、战国之纵横,以至汉之文、晋之字、宋之词、元之曲”。明人的这一声口,也仿佛开了王国维“一代皆有一代之文学”的先声。今人视与唐诗、宋词并称之“元曲”,主要指元杂剧,兼也包括散曲,即以杂剧为主、散曲为宾;甚或径以“元曲”指元杂剧。无论如何,这更是后起的文学观念了。文学史事实和文学接受史的价值评判并非一回事,故而元人自己眼中的“元曲”究竟如何不能不加以辨析,谨从以下三个方面撮述之: (一)元人从…  相似文献   

2.
元曲乃中国古代文园艺苑中的一株奇葩,至今魅力犹存,以致被公认为“一代之文学”。然亦有未识见者,今试择其一二略作阐述,庶几愚者一得也。 一治元曲者极少不注意王国维的一段名言。这位誉满中外的本世纪初学坛巨率,在其所著《宋元戏曲史》序言中如此写道: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骄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氏这里将元曲与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并列,称之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之代表文学,可见推崇之高。然而,就立论时代而言,王国维并非最早将元曲与唐诗…  相似文献   

3.
金代遗民词人面对金元易代的现实,心怀家国倾覆之痛,在创作中吟唱着黍离之悲与沧桑之感。而另一方面,遗民词还具亲近山水自然、追求隐逸自适的情感特质。在艺术风格上,遗民词则具有豪迈悲怆与疏逸高旷的风格,这既是对金词审美风格的总结,也体现了金词风格的多样化和丰富性。论其缘由,实是金代120年民族文化大融合的结果。正是此种语境下,遗民词在书写故国之感的同时,又包含了描山摹水之理性达观的情感倾向。而词家不凡的汉文化修养,又使得遗民词兼具豪健与疏逸风格。同时,遗民词的俚俗风格与隐逸内容,也是民族文化融汇的结晶,而这正是元曲的主要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人的意识中,元曲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它之所以能够与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骄语、唐之诗、宋之词并列在一起,除了元曲本身所具有的扭力外,本世纪初王国维对元曲的深入挖掘和大力宏扬其功甚伟;当然,也与后继者们不断地开拓进取、孜孜以求密切相关。自王国维之后,元曲研究逐渐引起了国人的重视,吴梅、卢前、郑振择、王季烈、赵景深、贺昌群山等率先涉足于这一领域。接着,在元曲研究的大前提下,形成了元曲研究的分支学科。如元杂剧的成因、内容研究,元杂剧作家、作品的考订,元杂剧艺术风格的探讨,元杂剧语言、音律…  相似文献   

5.
《元曲选》点校之误举隅邓兴锋《元曲选》又名《元人百种曲》,明臧晋叔编纂。现通行的中华书局1989年重排本,应是迄今为止最好的版本,但在点校方面仍有些失误。笔者就平日所留意该书中的断句及文字之误,择其要者述之。-、断句之误关于曲文的断句之误,鲁国尧《从...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历史上,元朝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时代,同时,元代文学也有迥然不同于其它时代文学的独特风貌。本文试对元代文学的独特风貌作一粗线条的描述。文体变革与俗文学的兴盛一代有一代之所胜,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元曲”,元曲自有其历史地位。然而从文学体裁演变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元曲的地位似乎较之唐诗宋词更为重要。元以前的  相似文献   

7.
元代罗宗信说:“世人共称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①这“大元乐府”就是人们常说的“元曲”。罗烈在《元曲、散曲的本义》中说:“大元乐府(元曲),以小令为主,不是套数,更非杂剧。”②羊春秋说:“要正名,要为散曲争得其固有的地位,使之无可争议的与唐诗...  相似文献   

8.
总集之存于今者,以昭明文选为最古.至唐已有千卷之《文馆词林》编成,惜此书早佚.《文馆词林》幸存于今者,皆见于东瀛,尚有二十馀卷.清嘉庆九年至二十三年(公元  相似文献   

9.
自从焦循提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说法,并对元曲作出了较高评价之后,到了近代,王国维再次强调了这种观点,而且写出了《朱元戏曲史》。这部书虽然篇幅不大,却是奠定包括剧曲与散曲在内的元曲之学术地位的力作。曲的地位是否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呢?理论上解决了的问题,在实践上的解决往往还有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地域历史人群研究:台湾进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毅夫 《东南学术》2003,(3):120-127
本文就台湾进士这一地域历史人群之成员总数、名录、佳话、义举、轶事等钩沉索隐、取证考据 ,并就清代科举制度和科举文化有所介绍和评估。认为 ,台湾进士是一个于今不在、于今不再的人群 ,宜以“地域历史人群”视之 ;台湾幕友、台湾班兵、台湾塾师、台湾教谕等亦各是一“地域历史人群”、各是一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试论元曲语汇的口语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冬梅 《理论界》2006,(6):254-255
要继承元曲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必须对它有一个全面准确的理解。理解元曲的关键,还在于把握其语词的准确含义。而掌握元曲语汇的主要特色——口语性,将对理解元曲语词的意义,辨识元曲语词的读音很有帮助,并可为汉语词汇史、语法史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1877—1927)在1912年写的《宋元戏曲考》序文中,首先提出了“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观点,他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氏提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意在推崇元曲。在《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中,王氏称“元杂剧为一代之绝作”,王氏正是有感于元曲“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  相似文献   

13.
元曲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没有演员的演出,剧本也就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本文从元曲与其他艺术的融合交流、杂剧的分类以及元曲的流传三个方面,分析了歌妓在元曲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钟涛 《中州学刊》2001,23(6):65-69
探讨元曲的形成,首先要注意元曲曲体的形成。在促成元曲形成的诸因素中,不仅应当重视传统诗词和音乐的影响,更应注意时调新声的作用。文人的参与和艺术消费者的需求,是元曲形成的催化剂,艺人歌妓是元曲艺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15.
元代并无"元曲四大家"之说。此词看似寻常,实则含混不清,指代对象及排序历来纷争不已,致使许多论者对此简称采取回避的策略。现代论者多视此词为一普通的文学史简称,用以指代元曲的整体成就,这是不够妥当的。梳理此含混之词的历史处境,有利于理解元代戏曲史的一些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杨维桢戏剧序跋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末杨维桢的戏剧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元曲源流论、戏剧本体论和元剧时代特征论.其中,以<诗经>、<离骚>为元曲之源,认为戏剧便是借助"声文"表现"典故"以"警人视听",否认元剧是"治世之音"等观点,皆有其现实针对性或理论深刻性.然因其是以"复古"为理论号召、以古乐府为创作专攻的文学家,故而使之戏剧研究时常处于一种低调论说、保守评价的状态中,这似乎可成为评价杨氏戏剧思想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17.
明代文人通过明初对元代曲家的身份认同和粗略的元曲文学成就认同,初步奠定了对元曲范式性地位的认知基础;尔后经过明代中后期对元曲文学成就、艺术特征的规律性探讨和归纳,明人以元曲风范为参照,形成了稳定的戏曲评价体系,并在实际上树立了元曲作为文学范式的标杆地位.而在文学理论续接方面,元人的戏曲教化论自明初至晚明,一直为明人所蹈袭,“文以载道”的内核一直为元、明两朝文人曲家所共同奉为圭臬.正是通过文学推重与理论承袭,在明代文人的标举之下,元曲最终获得了戏曲史上公认的元典地位.  相似文献   

18.
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田中谦二是国际知名的汉学家,他于1987年曾来中国参加戏曲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所提交的论文名为《日本近二十年元曲研究的情况》,是一份关于元曲的专著及重要论文的目录,而不是文章。目录分成译本、注释、作品之溯源与演变、艺术特征与人物形象、语言、版本、书评等七类。他发言的时候,对某些专著和论文的内容又作了补充和说明。  相似文献   

19.
张衬 《殷都学刊》2005,2(3):55-57
元曲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其繁荣离不开作家的创作。文学史上的元曲作家队伍几乎是须眉世界,然而我们翻阅一下资料,却发现有十几位元曲女作家,她们大多是歌妓,因而没有被记载元曲作家的《录鬼簿》、《太和正音谱》所收录,这是很不公平的。本文简述了18位女作家和其中一部分人的作品,她们对元曲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薄克礼 《广西社会科学》2005,(5):115-117,144
对宫调及所属的均、旦、宫、调和移宫换调等问题进行了考证和诠释,得出宫调是唐宋以来对乐曲调名、音阶和调式的通称之结论,澄清学界对宋词和元曲宫调问题的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