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荆楚国名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荆、楚两字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名号,在古代典籍和考古资料中,有时单称荆,有时单称楚,有时荆楚联用,有时荆、楚互用,不管怎样,两字有内在本质的一致性是可以肯定的。它们究竟是什么?古今学者曾作过不少探索。《吕氏春秋·有始览》说:“南方为荆州,楚也。”《诗·商颂·殷武》毛传:“荆楚,荆州之楚国也。”《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云:“荆者,楚也。其曰荆,州举之也。”《公羊传》和《礼记》郑玄笺都有类似的说法。这些似乎告诉我们,因为楚国位于荆州,故荆、楚同义。我们可以把这些记载归纳为“荆州楚国说”。杜预于《春秋·庄公十年》解曰:“荆,楚本号,后改为楚”,于僖公元年曰:“荆始改号曰楚”。此为  相似文献   

2.
元代,瑶族事迹已大量载于史籍中。其名除通作“瑶”外,尚有其它称谓: “莫瑶”。如《元史·余阙传》载:元统时,“会莫瑶蛮”反。按:莫瑶之名,由来最古,早在《梁书·张缵传》中已有文。 “山瑶”。如元人阳恪《平蛮记》载:黔中郡辰、澧二州蛮反,元当政者“起集山瑶、仡佬以为响导”(见《元文类》卷二七)。按:山瑶之名,宋已有之,如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即有此称。  相似文献   

3.
安达     
安达1.亦称“谙达”、“安答”。蒙古语音译,意为“朋友”、“义兄弟”。中国古代北方各少数民族中,二人因交换信物而结成朋友后的互称。为契丹旧俗,蒙古族沿之。《元朝秘史》释之为“契交”,《元史语解》释为“伙伴”,即“结义朋友”,结交时举行仪式,互赔礼物,...  相似文献   

4.
“巴”义新解——兼释“板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学术界对“巴”之涵义存有诸多歧解和误解,为了正本清源,本文不揣浅陋,对巴义诸说进行辨伪,并对与巴有密切关联的“板楯”进行考释,以求教于学者大家。 一、辨“诸说” 学术界对“巴”之本义的理解,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主要的观点有: 阆、白二水说。此说认为“巴”为阆、白二水曲折之状,巴居二水,故以之为族称。最初源出三国谯周《三巴记》:“(巴),《禹  相似文献   

5.
文都寺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都寺,清龚景瀚《循化志》、康敷镕《青海记》等均作“边都寺”。“边都”、“文都”,皆藏语Bis-mdo一词的不同汉语译音,今多写为“文都”。“文都”的本意,说法不一。《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概况》认为,文都是“牛犊山下部”之意,“县境南部的拿郎山侧有一山坡,藏语称‘维啦’,即牛犊山,文都在其下部,由此得名”。按“文都”的藏文字面意思,“文”是牛犊,“都”是三岔口,多指两川或二水汇合处。因此,“文都”似为“牛犊  相似文献   

6.
<正>开展“宜荆荆恩”(宜昌、荆州、荆门、恩施州)城市群区域协同立法工作,是湖北省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省委“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对“宜荆荆恩”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恩施州人大常委会跨省协同立法保护酉水河的实践,为探索“宜荆荆恩”区域协同立法工作,发挥了其在“宜荆荆恩”城市群高质量立法中的先行先试作用。  相似文献   

7.
《桃花源记》并非虚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桃花源记〉并非虚构》一文考订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并非作者杜撰的虚幻之境,亦非实指今桃源县的“桃花源”,而是取材于东晋时代武陵郡沅水上游酉水流域一带“武陵蛮”的生活现实。文中认为桃源县的“桃花源”虽有美好山水,但形似义不似,酉水“武陵蛮”聚居区则做到了形似义亦似,既有美好山水,又有真实的历史根据。真“桃花源”的发现,是对文学界、史学界、教育界长期认为《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寄托自己的理想而虚构“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这一论断的挑战。从古到今,对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所指何在一直争论不休,没有定论,本栏目欢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各表己见。  相似文献   

8.
鼻饮有当代民族学实证范宏贵关于百越人鼻饮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贾捐之传》。该传在谈到儋耳、珠崖(今海南省)时说:“骆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太平寰宇记》卷166引《异物志》:“乌浒,南蛮之别名,巢居鼻饮,射翠取毛,割蚌求珠为业.”北齐魏...  相似文献   

9.
安禄山祖籍为昭武九姓康国考文川学术界都知道安史之乱总头目安禄山是“杂种胡人”,但他的祖籍究竟在什么地方?《资治通鉴》卷214称其为“本营州杂胡”,《新唐书·安禄山传》称其为“营州柳城胡”,《旧唐书·安禄山传》称其为“营州柳城杂种胡人”。根据这些记载,...  相似文献   

10.
“五溪蛮”地的先秦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溪蛮”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的马援和南蛮诸传。至于其活动的范围,李贤在《后汉书·马援传》中注曰:“郦元注水经云: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溪、酉溪、(氵舞)溪、辰溪,悉是蛮夷所居,故谓五溪蛮,皆盘瓠之子孙也……在今辰州界”。据考,此五溪,“有出于酉阳石堤蛮界,流经辰州府城西为北江者,名酉溪;有出于铜仁蛮界,流经麻阳县城南为  相似文献   

11.
Ο.Φ.阿基穆什金在沙·马合木·楚刺思《编年史》的出版《前言》中指出:“《编年史》中的蒙古国历史资料,其实基本上也象整部著作一样,实际上至今还在研究东突厥斯坦的史学家的视野之外,同样也在研究与其相邻的中亚、吉尔吉斯和哈萨克斯坦各民族的史学家的视野之外。”①确实如此,因为这部《编年史》唯一传世的抄本②在1913年才发现于塔什干巴基-江-巴依的私人藏书中,1915年《考古爱好者突厥斯坦小组成员报道和会议记  相似文献   

12.
保靖风光首推酉水。酉水源自四川,东入湘西,乃五溪之一的酉溪,也称“北江”或“白河”,含出山泉水之意。她有80多公里一段旖旎的倩影,依偎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崇山峻岭之间。时而岸山壁立,藤缠柯桂,斑斓如锦;时而峰回岸移,小寨梯田,宛若画卷。真乃古人所谓“游展者赏其幽遐,安土者乐其奥衍”之境。“一练绕山舞,白珠带上缀。”“秋夜水静息,明暗几盏灯。”……古往今来,不知有几多墨人骚客曾不惜笔墨,赞美过酉水。毛主席的语文老师袁吉六先生,早年羁旅保靖时,  相似文献   

13.
《嘹歌》的源头至少可以追溯到《麽经布洛陀》记载的“嘹三妹造友”(即造爱情)的歌以及汉代《说苑》记载的《越人歌》、晋代《交州记》记载壮族先民的“辽辽之歌”。这里的“嘹”、“辽”是壮语“玩乐”之意,是汉字记壮音。《嘹歌》传承与传播的媒介有家庭、歌圩、歌书以及现代的广播、电视、录音磁带、VCD光盘等。在现代传媒介入之前,是有文字传承传播与无文字传承传播相结合;之后则是无文字传承传播、有文字传承传播与现代大众传媒传承传播相结合。政府、社会团体在《嘹歌》传承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知识荟萃     
胡笳,最早流行于我国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中,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历史上,中原地区称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区为“胡”,称其人为“胡人”;而“笳”,是指一种吹奏乐器。胡笳,也就是胡人吹奏的乐器。元代成吉思汗率部征战疆场,战事纷繁,胡人常在马上“鸣笳思乡”。经查阅《元史·礼乐志》、《清会典》、《承德避暑山庄清代宫庭、寺庙音乐》、《赤峰雅乐》等历史资料,参考赤峰市元  相似文献   

15.
"尕司令"马仲英其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照片采自斯文·赫定《亚洲腹地旅行记》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甘肃省出现了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回族青年,他的名字叫马仲英。他于1928年春,以大无畏的精神,带头发动了影响西北、震惊全国的“河湟事变”。他自称“黑虎吸冯军”总司令,把矛头直接指向拥有30万大军、不可一世的冯玉祥武装集团,把冯系国民军在西北的军阀统治几乎推倒。此时,这位总司令年方17岁,而甘肃土话称“小”为“尕”,故时人便称马仲英为“尕司令”。马仲英,原名马步英,经名索非尤,出生在甘肃省导河县牟尼沟(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的一个穆斯林世家。祖父马海渊…  相似文献   

16.
藏语称西夏为mi-nyag,这一称呼既指西夏建国以前的党项人,也指西夏建国以后的西夏人。【1】《西夏纪事本末》卷首“西夏地形图”记西夏陵为“木纳西夏祖坟”,“木纳”即“木雅”minyag。【2】论及西夏与吐蕃的历史文化联系,从公元7世纪初党项羌与吐蕃王朝发生联系开始,到13世纪初西夏亡国时为止,长达600多年,其间你来我往,水乳交融,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少见的现  相似文献   

17.
元朝在西藏所封的白兰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元史》《诸王表》的前言说:“元兴,宗室驸马,通称诸王,岁赐之颁,分地之入,所以尽夫展亲之义者,亦优且渥。然初制简朴,位号无称,惟视印章,以为轻重。厥后遂有国邑之名,而赐印之等犹前日也。”表中所记有元一代藏族封王者仅有一人,“白兰王。琐南藏卜,至治元年封,后出家,泰定四年还俗,复封。”(卷108,表第3) 《释老》中又记载:“泰定间,以帝师弟公哥亦思监将至,诏中书持羊酒郊劳;而其兄琐南藏卜遂尚公主,封白兰  相似文献   

18.
你知道吗?     
“云南”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云南通志》载:“汉武元狩间,彩云见于南中,遣使迹之,云南之名始此。”《祥云县志》亦载;“汉元狩元年,彩云现于白崖,遂置云南县。”二是见《辞海》注:“旧以在云岭之南得名。”在历史上,《史记》和《汉书》称云南境域为“西南夷”。《三国志》和《华阳国志》称为“南中”。汉元狩元年(公元前一二二年),置云南县(今祥云县云  相似文献   

19.
凉山州境内的“西番”及渊源探讨(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蕃”字有众多词义,本文仅涉及民族族称的部分。“蕃”通“藩”,具有屏障之意。例如《诗·大雅·崧高》曰:“四国于蕃。”蕃字又是古代汉族对外族的称呼,例如:《周礼·秋官·大行人》曰:“九州之外,谓蕃国”。因此,“蕃”最早应是古代中原人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泛称,而不是仅指西部民旅。唐代,由于藏族先民在青藏高原建立以“吐蕃”为称号的地方奴隶制政权,人们用吐蕃来专称藏族。但唐宋以下,史籍  相似文献   

20.
<正> 明朝统治的二百七十余年间,苗族人民曾爆发过大小数十次起义和反抗斗争。从其发生的地区范围看,大多集中在当时湖广行省西部和贵州东北部,以腊尔山为中心的“苗疆”。《明史·张岳传》载:“湖贵间有山曰蜡尔(即腊尔),诸苗居之,东属镇溪千户所、筸子坪长官司,隶湖广,西属铜仁、平头二长官司,隶贵州,北接四川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