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学习迁移理论在《经济法》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是迁移。学习迁移对《经济法》的教学会产生一定负面的影响,在《经济法》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加强案例教学、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加强学习指导、避免心理定势的影响迁移等方法,克服学习负迁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才能较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并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  相似文献   

2.
浅谈数学学习的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学习迁移现象早在古代已为人们所熟知。所谓“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要求学生能由此以知彼,从已知引申到未知,其实质就是学习迁移现象。“为迁移而教”口号的提出是教学工作者希望借助于迁移使“教师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如果作为一个数学教师能够了解学习迁移的实质,掌握学习迁移的基本规律,就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效。  相似文献   

3.
“迁移”是教育心理学的一术语.通俗地说,它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有两种情况:凡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积极的影响或促进作用的叫正迁移;凡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叫负迁移.一般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产生正迁移的可能性就大.但是,如果学生所学知识掌握得不牢或不准确,教师教学不当,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负迁移的可能性就较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很重要一点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正迁移,抑止负迁移的出现.这一点在概念的教学中尤显得重要,因为作为构成知识体系细胞的概念在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张弢 《宿州学院学报》2006,21(5):125-127
迁移是学习中最重要的现象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与学的效果。在新闻学专业的《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迁移观,有意识地利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迁移,促进学生找到专业学习中学习与学习之间的联系。笔者从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出发,通过试验调查,论证了利用学习迁移的可能性,提示学习迁移可能发生的情境,倡导教师多维度地引导学习迁移的发生,以期提升学生专业学习的整体水平与层次。  相似文献   

5.
学习迁移广泛存在于知识、技能等的学习之中。学习迁移有正迁移与负迁移之分。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学习对象的共同要素、学习者对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等。在《政治经济学》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所讲授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等途径,可以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迁移。提高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6.
采用DCT数据收集法,对比了两组英语水平参差的中国学生在英语问候语里的语用迁移情况,旨在发现: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里是否存在语用迁移;语用迁移和英语水平间的关系;针对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7.
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即学生和“准教师”;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对于高师学生来说,由于学习者的训练任务和迁移任务的相似、学习者对训练任务与迁移任务的意识的相似,由于学习者在智力、思维和个性的发展都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这些都是高师儿童文学课程的合作学习的有利因素。只要慎重考虑教学评价,精心挑选教学内容,有效设计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可使高师学生产生稳定的、大量的正迁移。  相似文献   

8.
提出在药理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将已有知识科学地向新知识迁移。领会基本概念及原理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 ,可促进学习迁移 ,提高学生对学习药理的兴趣、信心和能力。特别强调学习的最终目的不只是记住所学知识 ,而是要用于实践 ,这是药理教学的根本目的。衡量从学到用的效果准则是检测学生在新的情境中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也就是检测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9.
模式教学是属于接受学习方式的。它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接受学习中通过有意义的语言学习理论的指导,把教材的内在联系以定论的模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将教材系统内容加以内化。学生自学是属于发现学习方式的。它的目的主要是不把学习的主要内容提供给学生,而必须由学生独立发现,然后内化。内化是模式教学与学生自学的共同点,不同之处是学生在自学的内化过程中就有学习迁移的作用,往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发展。学习的正迁移就是检验智力发展的最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观念的改变、学生能力的培养均是当今高教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就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学习迁移现象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作一粗浅探讨,促进正迁移,克服负迁移,达到切实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