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良好的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心理和谐的重要保证.本研究以自我和谐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为工具,采用心理测验的方法,探讨大学生自我和谐与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总体自我和谐属于良好水平;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自我和谐程度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能有效预测个体自我和谐的状况;大学生社会支持在自我效能感与自我和谐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特质性感恩量表、自尊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通过对5 103名大学生的调查,得出大学生特质性感恩的总体现状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大学生特质性感恩总体较好;大学生特质性感恩在性别、年级和家庭经济状况上有显著差异;自尊和领悟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特质性感恩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文章从树立感恩榜样力量,培育良好感恩文化;关注家庭环境差异,提升家庭的社会支持力度;加大学生心理支持,关注多元心理品质培育;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强化感恩公益志愿实践等方面提出培养大学生特质性感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768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压力应对"、"自我效能感"及"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当代大学生总体压力水平为中等;2)当代大学生面对压力多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3)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对应对方式有非常显著的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特殊儿童父母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采用心理弹性量表、社会支持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 对221名特殊儿童父母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特殊儿童父母的心理弹性、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 关;2)社会支持可直接影响心理弹性水平,也可通过自我效能感间接作用于心理弹性。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与高自 我效能感对提升我国特殊儿童父母的心理弹性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社交媒体积极自我呈现对生活满意度的作用机制,采用社交媒体积极自我呈现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乐商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广东某高校412名在校生施测。结果显示,社交媒体积极自我呈现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乐商和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社交媒体积极自我呈现显著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还可以通过一般自我效能感和乐商的中介作用来预测生活满意度。表明社交媒体积极自我呈现不仅能直接正向影响生活满意度,还能通过提高乐商和一般自我效能感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职业生涯探索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和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量表对6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领悟社会支持、职业生涯探索、核心自我评价与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呈两两正相关关系;职业生涯探索在领悟社会支持与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核心自我评价通过调节领悟社会支持,影响职业生涯探索,进而影响大学生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中介过程的前半路径。由此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揭示了领悟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影响路径及这种影响在不同个体中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大学生学习观问卷、大学生学习动机量表(WMI)、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及学习效能感量表,对254名被试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学习观总体上是倾向于建构性的;文理科学生、本专科学生在学习观的各维度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的学习观与其内生动机、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习效能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但与外生动机多为显著负相关;学业自我体验与学习过程观是大学生内生动机的有效预测变量,学业自我体验也是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效能感的有效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8.
以450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应对效能、领悟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压力应对的关系。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具有较高应对效能感和较高领悟社会支持感的大学生倾向于采取解决问题和求助等问题指向的应对方式;反之,则倾向于采取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等情绪指向的应对方式;领悟社会支持既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压力应对方式,又通过应对效能对应对方式产生间接影响,应对效能在领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之间起中介效应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654名流动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不同的代际支持水平对流动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弹性的序列中介作用。结果表明,代际支持、生活满意度、自我效能、心理弹性四因素之间两两显著相关。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弹性在代际支持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均有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为0.198和0.078,且两者在代际支持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具有序列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为0.107。结果提示,代际支持通过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效应,对流动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产生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影响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成长的因素,采用《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西安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有效统计数据分析表明,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水平,并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归因的能力、努力维度呈显著的正相关,与运气呈负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可控归因、内归因维度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应合理利用归因,抓住发展机遇,增强自我效能感,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章结合国内外相关量表和访谈结果筛选原始项目构成量表,施测660名大学生,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确定量表结构,检验量表的信效度。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学业韧性量表包括学业效能感、学业坚持性、自我接纳、领悟性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和学业目标6个因子。46个项目均具有鉴别度,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0.934、分半系数0.965,间隔6周的重测信度0.834,该量表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实证效度。  相似文献   

12.
结合问卷法和心理学量表法,使用社会科学软件包SPSS15.0和AMOS7.0对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青少年网络成瘾与20个影响因子关系显著。生活满意度和领悟性社会支持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抑制因素,负面生活事件的刺激和幻想的应对方式是网络成瘾的促进因素,由这4个因素所构成的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发生机率。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道德认同、亲社会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道德认同量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亲社会行为量表对569名大学生施测,考察大学生的道德认同与亲社会行为状况,并探索养育方式、社会支持感知对大学生道德认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道德认同水平、亲社会行为水平较高,二者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2)养育方式、社会支持感知对大学生道德认同有一定的预测力;(3)社会支持感知是养育方式影响道德认同的中介变量;(4)养育方式、社会支持感知、道德认同对亲社会行为有一定的预测力;(5)道德认同是养育方式、社会支持感知影响亲社会行为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乡村旅游的持续深入发展,旅游社区居民对政府的信任问题成为当前影响乡村旅游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基于旅游社区居民感知视角,选取山东省六处典型乡村旅游社区,利用社会交换理论探究乡村旅游地居民政府信任的影响因素,对比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旅游社区居民政府信任及居民感知的差异。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感知收益、生活满意度正向影响政府信任,生活满意度在旅游感知收益与政府信任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2)旅游感知成本显著负向影响政府信任,但与社区参与、社区依恋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不显著;(3)社区参与、社区依恋均正向影响旅游感知收益、生活满意度,而且社区参与通过旅游感知收益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4)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乡村旅游地居民政府信任和社区依恋水平没有显著差异,而社区参与和居民感知水平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5.
对成都市500名在校大学生就学习目标取向对择业效能感的影响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软件处理,结果表明:大学生学习目标取向与择业效能感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学习目标取向与择业效能感中的“规划制定”和“信息收集”维度相关性最大;领悟社会支持在此关系中起到了调节作用。因此,应加强大学生学习目标取向、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以提高大学生处理社会关系的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这对大学生今后择业、就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职业倦怠量表和明尼苏达工作满意度量表对西部五个省市的105名农村小学校长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西部地区农村小学校长的工作满意度水平较高,在性别、年龄、学校规模、文化程度上均无显著差异;工作满意度的三个维度与自我效能均呈现显著地正相关,职业倦怠中的情绪衰竭和低成就感均与内在满意度和总体满意度呈现显著负相关;低成就感、自我效能、情绪衰竭能够显著地预测内在满意度水平和总体满意度.自我效能可以显著地预测外在满意度水平。  相似文献   

17.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选取某地区6家科技型企业的245位研发人员作为研究样本,探讨领导-员工交换、组织支持感与员工创新性的作用机制。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领导-员工交换、组织支持感与员工的内部动机正相关;内部动机在领导-员工交换与员工创新性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创新自我效能正向调节内部动机与员工创新性间的关系。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揭示了企业与员工间良好的社会交换关系,对激发员工创新性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汶川地震为例,调查了解因灾致残者对所接受社会帮扶满意度的一般状况,并分析不同人口特征者在该满意度上的差异性及影响力.通过实证调查首先发现:当前因灾致残者对社会帮扶的满意度较高,尤其体现在基本生活帮扶与医疗康复帮扶方面;其次不同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康复状况、工作状态、婚姻状况者对社会帮扶的满意度有较为显著的差异;进而分析发现,完全康复、基本康复、小学教育、初中教育、病退者对该满意度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社会帮扶重点应有所转变,从重视生存需求转变为生存与发展需求并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