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的读者及其研究者来说,主题乃是分析、评价一部作品的重要文学指标。迄今为止,研究古代小说主题的学术论著极为丰富,尤其是《水浒传》、《西游记》、《三国志演义》、《红楼梦》等小说名著的主题研究,更经历过一段  相似文献   

2.
从提升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效果,到加强中国特色翻译理论建设,及至为国家对外译介战略提供决策建议,均离不开对文学译介与传播活动的实证探究与理论思辨。新著《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模式研究——以英译现当代小说为中心》可谓应时之作。该书以社会翻译学、描写翻译学为理论框架,深入剖析鲁迅、莫言、余华小说英译的五种典型译介与传播模式,据此探究新时代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参照模式与可行性策略。其特点可扼要概括为理论基础扎实,选题视角新颖,研究范式独特,兼顾文本内外,观点独创性强,颇具智库价值。  相似文献   

3.
明代的小说批评在当时小说大量涌现的情况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运用传播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明代的小说理论,可重新认识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思想(即其所体现的文学传播倾向):通过张扬小说的教育功能、史学价值和娱乐功能来推动小说的传播.这不光拓宽了古代小说批评理论的研究途径.又完善了古代文学传播的理论构建.  相似文献   

4.
读图时代的文学审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图时代改变了传统的文学传播形式和阅读方式,影响了受众的阅读需求,改写了阅读对象的生产过程、手段和形式。出版商、导演和作家纷纷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影视同期书是出版商对小说传播过程的策划,影视改编则是导演对小说再生产和传播过程的介入,电影化的想象则是作家对影视文学的主动介入。文学的真正出路是抓住小说留给读者的思考空间这一优点不放,在增强文学思想性的同时汲取影视媒体的新颖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拓展小说的艺术表达空间。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以来,《好逑传》在叙事模式、思想主题、词汇语法、文学传播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其中,小说叙事模式、文学传播中译者的翻译策略、译本比较等是研究重点.20世纪以来《好逑传》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首先,在译者和译本研究上,对除帕西和德庇时以外的其他译者及其版本研究过少;其次,在文学传播上,对西方受众对象的研究过于薄弱.未来可以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比较、语言艺术价值、其他语种译本以及海外受众群体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小说有着丰富的服饰描写材料和多样的服饰书写现象,从文学角度探讨服饰文本的审美价值,从史学角度考察特定时期的服饰历史和社会生活,小说中的服饰描写也可作为研究性别文化的材料。近年来国内学界对该课题的关注呈升温趋势。从单篇论述、个案研究到专著出版,涉及文学、文化和性别诸多领域。目前的研究多从人物性格塑造、主题内涵的表达切入,或仅仅停留在对名家名著的个案分析,对现代小说服饰描写现象缺乏系统的观照。因此该领域的研究尚属于一个比较薄弱的地带,研究空间仍然十分巨大。  相似文献   

7.
陆涛 《东方论坛》2010,(2):37-42
历史上的图像与小说关系就是图像与以小说为代表的文字争夺叙事主导权的一个过程,但无论怎样,二者始终是不可分的,共同促进了叙事艺术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现代小说的进一步发展。文学图像化将会对文学的接受和传播带来积极的影响;文学(这里主要是小说)图像化,为我们的叙事理论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文学或是文学研究将走向一种语-图互文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文学传播是用文学这种符号把满族婚俗传播出去的过程与现象。首先从民间文学的角度,就其所包含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歌、讲唱文学等方面,对满族婚俗进行描述;再从文人文学的小说、诗歌、散文的角度探究出对满族婚俗如何传播;从传播现象中归纳出文学传播的特征,即文学体裁广泛性、传播的连续性和地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历数百年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是一部极具生命力且传播极广的中国古代小说名著。该著能在后世如此盛传,这不仅在于其自身所拥有的文学、文化价值,而且也得力于后世多渠道的传播。具体说来,《西游记》是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历代的读者和研究者;而历代的学者和文化人对于它的重视、研究和传播,又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使其人物故事能伴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与世同在,使其西游精神能与日月同辉,并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为文化的进步、民族的复兴、国家的繁荣富强而顽强拼搏、排除万难,且对当今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继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09年8月21日至23日,由浙江师大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和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古代小说国际研讨会"在杭州、金华两地隆重召开,来自我国大陆、港台及日本、韩国等国家地区的八十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就中国古代小说的版本源流,宗教、审美与文化研究,研究动态与研究之研究,海外传播及中外比较研究等四个方面展开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转型期的文化传播中,我国经典文学的传播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古典四大名著从小说文本到不同传播形态的传播过程中,不仅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同时在各种传播形态的演变、融合、竞争中,也促进了经典文学的普及.尽管不同传播形态有着各自的特点,但是对于受众审美心理需求的满足、传播与接受的契合点的选取,有许多相通之处,研究与把握这些规律有益于对我国经典文学的广泛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媒介变迁对于所传播的内容会造成巨大的影响,而媒介融合式的变迁更是以裂变的能量级影响着文学的生产、传播与接受的整个过程,文学的整体形态尤其是小说形态也因此不断发生着变迁。截取从"话本小说"到"网络小说"等小说发展过程中的几个横断面,剖析小说变迁背后所渗透的媒介逻辑,可以发现这种变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复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米兰·昆德拉的复调小说理论指出<了不起的盖茨比>实际上是一部综合了四个声部(文类)的复调性作品.本文重点剖析作品的中世纪传奇文学声部,从理论角度阐述主人公骑士般的传奇经历和爱情故事.限于篇幅,本文略论作品的其他三个声部阿尔杰传统小说、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和现代主义小说.分析表明,这部仅有五万英文词的名著的思想深度和文学价值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它所引进的足足四个文类的思想表达空间和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4.
扬州评话继承宋元平话,造成清代评话繁荣,印证了鲁迅提出但长期无人论证的平民文学再兴现象;还在创作方面跨越"五四"前后,对文学史分野和分期很有研究价值。扬州评话小说主要包括市井小说、武侠小说、名著新编。其审美特点是平民色彩和阳刚精神,与当代大众文化一脉相承。扬州评话历史久,价值高,涉及众多学科,须要建立"扬州评话学",加强全面研究,争取申报非物质性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整理,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5.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也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名著.在这部小说里充满着善与恶的交织、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同时作家也对蓄奴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笔者通过对这篇小说的叙事角度和写作特点进行剖析,以期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16.
金庸、琼瑶小说的传播与大陆通俗文学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金庸和琼瑶小说为代表的港台通俗文学在大陆的传播引发了大陆通俗文学的兴起。它的勃兴与繁荣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文学观念,提高了通俗文学的地位,完成了中国文学的雅俗分流,弥补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片面性,是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这一特殊的文学传播现象体现了文学传播的几条规律:第一,当代文学传播不是无序的,而是循着现代性的方向;第二,文学传播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具有互补性;第三,文学传播的现代性决定了文学必然是走向世界文学,这并不等于文学的趋同性、文学拒绝全球化。文学传播的结果不是简单的同化,而是多元共生。  相似文献   

17.
“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1年10月在四川省内江师范学院召开了由内江师范学院、《明清小说研究》杂志社、中国古代小说网主办的"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讨论议题包括古代小说文化研究,小说名著研究,小说史研究,小说创作观念、文献及作家生平研究,以及古代小说研究状况之研究等。  相似文献   

18.
音韵格律对文学传播的作用不容忽视,古代的文学作品特别是一些先秦古籍,之所以能流传到现在,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音乐和音乐格律的应用;诗词格律自觉以后,音韵格律对诗歌的传播作用更为明显;在小说传播中,小说中的韵文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本文具体分析了音韵格律在文学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且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渡边晴夫教授从事中日现当代文学比较研究达五十年之久,尤其在中日超短编小说发展沿革及文章选讲方面的研究造诣杰出,近20年来一直为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界所称道。他在中日超短编小说比较研究领域里的主要贡献表现:治中日超短编小说比较研究,学养深厚、功底扎实;将200余篇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当代超短编小说作品翻译成日文,扩大了中国超短编小说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积极参加世界华文文学国际会议,是华人文学界中引人瞩目的"外国人";研究成果享誉东南亚和中国两岸三地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金庸武侠小说作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先行者,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目前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与之相关的译介研究方兴未艾。其中金庸小说在英语世界内的传播因为涉及东西方诗学和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而频频受阻,与东亚文化圈内的“金庸潮”形成了鲜明对比。译介推广策略的滞后和量化分析手段的缺乏都限制了金庸小说英译研究视域的拓展,导致出现了大量重复化的例证,武侠小说作为类型文学的特殊性也未在金庸小说英译研究过程中得到很好的体现。从宏观视域审视,文化传播视角下如何保留源语文化色彩并且拓宽译介市场的问题亟待解决,文化传播中的政治思维定式也缺乏反思。近期金庸小说英译研究视角的发散与转变虽然已经改善了译介文化生态,但仍没有突破这种研究困境。在此情况下,对金庸小说英译的特殊性进行剖析,梳理近期英译研究的逻辑思维,凸显金庸小说英译研究的基础架构和学术热点,总结与反思金庸小说的英译现状,或许能够为金庸小说“走出去”找到新的文化屏障突破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