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教育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包括正确看待政绩、科学衡量政绩。”这一要求指明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正确地观政绩”,另一方面要教育领导干部自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相似文献
3.
其实,有关精简会议、整治文山会海的新闻并不鲜见,“无会月”已经在很多城市实行,有的地方一年已有多达四个月的“无会月”,实行每月“无会周”的也都不在少数。从实行情况来看,往往是开始的时候,确实能做到“无会”,但时间一长,很多地方又开始会议泛滥。 相似文献
5.
政绩是指领导干部从政的业绩,为官一任,谁不希望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成就一个留芳百世的美名.但时人对领导干部的政绩颇多微词,有时简直是口诛笔伐,何也 ?笔者寻思,问题就出在一个"观"字上;由于少数当权者的"政绩观"--追求政绩的动机和目的与老百姓的"观政绩"--对领导干部政绩的期待与评价之间产生巨大落差,甚至南辕北辙,如是,人们对政绩的非议也就不足为怪了. 相似文献
7.
8.
已近知天命之年的我,原先始终以为,形式主义是我们的国粹。看了一篇题为《“千年巨蛋”世纪败笔》的文章后,我才明白,原来形式主义是一个世界性通病,外国人也搞的,只不过国人尤甚罢了。据报载,为迎接新千年的到来,世界上许多国家不惜巨资修建了一些应景建筑,英国伦敦的“千年巨蛋”尤为著名。然这座座落在泰晤士河畔有着“醒目的白色圆顶,搭配着四周的钢骨支柱”、 相似文献
9.
执政为官,必须有政绩。碌碌无为的干部不是好干部。出政绩,是群众对干部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每位干部应有的强烈意识。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少数领导干部在追求政绩时存在着一种不良的倾向:追求政绩不是为了给群众谋利益,而是以捞取政治资本、升官发财为目的,他们做事是为了给上级领导看,怎么显眼怎么做,怎么有利于突出个人怎么做,怎么能博得领导欢心怎么做,一切围绕头上的“乌纱帽”做文章。这样的“政绩”越多,群众怨言越多,戏称这不是政绩,是“政疾”。因此,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解决好创造什么样的政绩、怎样创造政绩的问题,不仅是每一位干部必… 相似文献
10.
从2003年年末到现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正在廓清人们对于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情况直观缩影的数字的认识,GDP、财政收入、财政预算,这些此前遥远得甚至有些陌生的辞藻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而伴随着这些数字背后蕴藏深刻内涵的变化,一场石破天惊的“干部政绩考核”变革也正在中国大地悄然进行。 相似文献
11.
所谓政绩,就是领导干部“主政一方、为官一任”的工作实绩。能不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一个地方干出百姓称道的政绩,是对各级领导干部能力、水平的实际检验,也是评价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合格称职的重要标尺。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敢于理直气壮地追求与创造真正让党和人民满意的政绩。 相似文献
12.
《领导科学》2014,(15)
<正>当前,有些干部出于眼球效应,集中全力打造一两个上级可以看、对外可以吹的"盆景""亮点",不断地为"盆景"锦上添花,而忽视了为其他偏远落后地方"雪中送炭",人为地造成了一些不公平,进一步拉大了两极分化,这种"盆景"政绩还是少一点好。基于此,本文试从"盆景"政绩的危害、原因分析入手,进而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一、"盆景"政绩的危害打造"盆景"政绩,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一是拉大了地方差距。"盆景"美则美矣,但不能"一俊遮百丑"。门窗虽然奢华好看,里面的孩子却脏兮兮、营养不良怎么行?这有违公共资源均等化精神,让"盆景"挤占了过多的公共资源,产生了"马太效应",使先进的地方更加先 相似文献
14.
15.
日前,传出消息说曾惠及当地群众的漳州“组织部长夜谈”和绍兴“民情日记”两个倾听民意的“典型”终于熬不过今年盛夏了,“人走政息”,偃旗息鼓,悄悄地退出了改革的舞台。这些一度被称为是架在党和政府上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为人民群众面对面反映情况开通的“直通车”的“典型”,今人为何遭冷落?毋庸质疑,其中所反映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6.
17.
何谓“亚健康”?卫生界专家认为它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包括不良的心理行为、萎摩的精神面貌、对社会外界的不适应能力以及身体各部位的某种不适应等。其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情绪低落、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等,这些症状若到医院做一般体检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又无重大异常。专家们认为,处于亚健康状态时期,既是容易患疾病的时期,更是防止疾病发生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人以来.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阐述了要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要求,更好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并提出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相似文献
19.
如果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话,有些工程,由于财力有限,是需要借债才能建成的。比如国家发行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就是根据经济基础、能拉动多少经济增长等要素来决定,这要经过严格而科学的预算的,此事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