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著名女作家艾里斯.沃克被誉为黑人妇女的"辩护士"和"代言人",其作品广为女性主义者推崇。她的长篇小说《紫色》,蕴含了丰富的女性主义思想,表达了一种鲜为人知的生态意识,主人公西丽在男权思想奴役下的悲惨遭遇以及她最终摆脱思想束缚、取得独立自主的艰辛历程,在深刻揭露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父权中心的基础上,深刻阐述了生态女性主义的核心立场。  相似文献   

2.
西方生态女性主义关心的核心问题是统治女性与统治自然之间的关系,其对二元式思维方式的批判及生态伦理意识与中国道家的"天人合一"、"贵柔守雌"等思想有着相通之处,但二者在出发点、终极目标以及创新理念上也存在明显不同。将中国道家思想的精华融入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研究,或可为解决生态危机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美国当代文坛杰出非裔女性作家艾丽斯·沃克非常关注族裔语境下黑人女性生存状态,非常关注美国社会严重的种族和性别歧视以及这种歧视对黑人妇女的影响。沃克对生态危机也表现出极大忧虑和担心,在她近期的作品中,生态女性主义意识逐渐成为她的创作核心。小说《我亲人的殿堂》描写了女性和自然在父权社会统治下所受到的遭遇,同时表达了沃克对人与自然、男女两性之间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是一部生态女性主义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4.
沃克的小说描绘了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自身性别角色和性别意识的觉醒,是族群意识和女性意识的双重表达,其写作的主题和动力主要来自这二者.胡克斯站在黑人女性主体性建构的立场上,批评了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女性主义话语在把女性作为一个同质范畴的时候,其理论话语通过把不同女性团体的经验同质化和系统化,从而抹杀了那些边缘的和抵抗的经验模式.沃克着眼于人的解放来理解黑人女性自身的解放以及黑人的性别和谐,其小说虽然受到了主体性理论思想的批判,却是对于女性主义话语的真正突破.  相似文献   

5.
艾丽斯.沃克在其近作《父亲的微笑之光》中,叙述了一个关于爱和宽恕的故事:父亲借父爱的名义对女儿行使家长权力,致使父女形同陌路。在孟多人仪式中,父女终于实现精神上的和解。文章以父女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父亲和两位女儿的形象以及父女之间从对抗到和解的历程,来展现艾丽斯.沃克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即颠覆父权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建立一个男女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  相似文献   

6.
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承载了生态主义的自然伦理观及女性主义身份话语的批评意识,对西方社会的父权制文化根基展开批判,认为女性和自然均受到来自于人类一元中心主义父权文化意识的压迫和剥削.在批评实践中形成各具特色的批评流派:社会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精神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绿色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等.这些流派的观点,又被杂糅着应用到生态女性主义文学创作中,促成了乌托邦文学和反乌托邦文学创作,进而又引起各派批评的关注,形成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下热点.虽然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不乏矛盾之处,但是其以批评为行动目标,针对现实社会人类生存危机的实践品格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7.
美国黑人女性作家艾丽斯·沃克先后刻画了几十位黑人女性形象,充分显示了对黑人妇女命运的关注。她在书写女性的同时,自觉地揉入了自然的因素,深刻认识到种族、性别、自然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对沃克的小说进行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沃克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细读策略,分析非裔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在2004年出版的小说<打开你的心灵>中所表现出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沃克在小说中将主人公凯特的精神探索和生态关怀相结合,既表达她对自然的仰慕之情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怀,又抨击了男权社会的丑恶和贪婪,从而再现女性与自然同命相连的关系和对当下生态危机的深邃思考.  相似文献   

9.
生态女性主义是一个"后现代"语境中的思想流派,它对具有"单一主义"或"二元对立"的传统的现代性思维方式进行了质疑,要求赋予自然与女性应有的地位,以图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因此,生态女性主义的重要意义是其"和谐主义"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0.
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与生态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生态女性主义者考虑性别歧视、种族歧视、人类对自然的控制与其他各种社会不平等之间的关系.它反对人类中心论和男性中心论,主张改变人统治自然的思想,它批评男权的文化价值观,赞美女性本质,它反对那些能够导致剥削、统治、攻击性的价值观.电影《阿凡达》的思想与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影片解构了人类中心主义、反对男权社会、抗议现代科技对自然和人类的损毁、谴责种族主义,是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最完美的诠释与展现.  相似文献   

11.
从深层生态批评中的"生态自我"视角分析《痕迹》中环境与身份的联系,面对西方文化的侵蚀,心怀万物平等观念,坚守族裔文化传统的印第安人展示的是一个宽泛、有深度的"生态大我",而切断了与地域环境的关联,被西方文化同化的印第安人实现的是非生态的"小我",从而导致身份和精神危机,地域环境和文化元素与印第安人的本土身份建构紧密关联,印第安人的土地情是其深层自我的体现;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传统印第安女性与自然的认同关系和其独立坚强的女性形象,她们从自然和动物身上获得力量和保护能力,颠覆了西方文化中的男权思想和传统性别意识,坚守土地,抗击环境种族主义,堪称"土地母亲"。  相似文献   

12.
生态女性主义以生态批评为基础,把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运用到对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意识、社会平等公正、人与自然、两性关系等问题的探讨与研究上。英国小说家D.H.劳伦斯具有超前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他的代表作《虹》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揭示了女性与自然、女性与男性的密切关系,提出了一个重要主题,即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模式,实现两性平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自由民主制度下,生态问题无法得到彻底解决.生态女性主义把生态正义、性别正义与社会正义联系起来,以女性价值为起点,以地球共同体成员之间的理解、关怀、认同、平等、爱为中介,提出面向生活构建生态民主的思想,把民主推向激进,使民主与反一切形式的不平等与非正义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4.
作为美国当代文坛最为活跃的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以她特色鲜明的小说受到了广泛关注。《紫色》是她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一经发表,就轰动全美。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认为妇女与自然的双重压迫都是由二元制的统治逻辑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探究在西方女性主义"躯体写作"理论和消费文化的双重影响下,"躯体写作"在中国的发展轨迹。认为随着消费文化的侵入,中国的躯体写作创作轨迹逐渐脱离了西方女性主义躯体写作理论所主张的样态,从建构女性主义话语,确立女性独立意识,最终走向了对女性主义文学的解构。  相似文献   

16.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批评观念与方法,有其产生的历史的必然。它以生态女性主义为哲学前提,其本身也蕴含鲜明的历史性和时代性,具有时间上的历时性和空间上的共时性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历史批评与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具有历史的一致性及指导性,亦有因历史演化过程而呈现的当代性。研究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历史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生态女性主义一词由法国学者迪邦娜(Franqoised’Eaubonne)在1974年所创,它结合了女性主义与生态运动的反思。生态女性主义虽然在西方已流行了30年,但是在华文世界中仍缺乏专著和较深入的讨论。电子女性主义(cyberfeminism)者哈乐葳(DonnaHaraway)提出以有机机械人(cyborg)作为未来女性主义的象征,女性主义者若需要启发的话,应该向前看,从科技和有机机械人的形象寻找启示,而非回到古老的属灵生态女性主义(SpiritualEcofeminism)。虽然两种女性主义看似大相径庭,但电子女性主义可以帮助生态女性主义走出自然/文化、人类/动物,甚至是男性/女性的二元思想。较哈乐葳的有机机械人和西方神话的女神,中国化的观世音更加适合作为生态女性主义的象征。从观世音出发可以发现,法国哲学家德勒兹(Gilles Deleuze)的转化生成与生态伦理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呼唤》被西方文坛誉为考林·麦卡洛"继《荆棘鸟》之后最成功的家世小说和爱情传奇"。小说通过对伊莉莎白、内尔、文玉等女性形象的塑造,揭示出女性在困境中的觉醒与奋起,以及她们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体现了作者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9.
生态女性主义关于自然是女性的议题、关怀女性与关怀自然的意义相同、对发展问题的独特见解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主张,蕴含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生态女性主义以女性作为研究视角,认为女性与自然有着天然的联系,呼吁社会注重妇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妇女是生态价值观的宣传者、“生态家庭”的塑造者、社会环境的建构者、自然环境的维护者。应以生态女性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把女性与自然和谐发展原则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建设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中。这对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生态批评作为20世纪90年代崛起的文学研究潮流,至今方兴未艾。环境问题的现实压力,生态批评解构性与建构性的并举是其活力的源泉,而生态女性主义在其中功不可没。生态批评应该为21世纪先进的文化作出贡献,生态女性主义批评若引进"双性同体"的概念,使其方向更为明晰,那么不但可以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也能以女性文化的先进性使生态批评本身演进为生态女性主义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