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鲜卑族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很早就与中原的汉族发生密切的关系。在五胡十六国中,先后建立过前燕、西燕、后燕、南燕、西秦、南凉等政权,继十六国之后有北魏、东魏、西魏(总称为拓跋魏)、北齐、北周。还有一个在青海地区建国很久的吐谷浑王国。其中疆域最大、实力最强并且立国年代较久的是北魏。北魏最盛时的疆域,北逾阴  相似文献   

2.
晋政权南迁至隋统一天下260余年间,中国大地政出多门。以北方地区论,先后出现“五胡十六国”及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政权,其建立者除汉族外,更有匈奴、氐、羌、羯、鲜卑等少数民族。特殊的文化背景,形成了这些政权治下少数民族文学的独特风貌,然学界于此期民族文学之研究,迄今却甚为薄弱。言北朝文学,多以数位汉族作家为主,  相似文献   

3.
王东洋 《兰州学刊》2007,(2):161-164
曹魏官员尚无明确任期规定,两晋始规定官员任期为六年.南朝刘宋前期行六年之制,后期改为三年制,此被南齐、萧梁和陈朝继承并有所变革.北魏早期以久任为原则.自孝文帝至北魏末,地方官任期为六年,中央官则为三年.北魏宣武帝后规定散官任期为四年.东魏北齐地方官任期不足六年,西魏北周内外官任期为四年.隋朝开皇年间几经改革,至开皇十五年文武长官任期稳定为四年.杜佑所云"魏晋以后,皆经六周"的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张建丽 《晋阳学刊》2007,(5):128-129
北朝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与北周几个朝代的合称,时间相当于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末,是中国历史上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之一.公元398年,建立北魏的游牧民族鲜卑拓跋部定都平城;公元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纷争.此后,河西走廊洞开、丝绸之路畅通、南北政权亦相对和平,因之中西贸易规模渐盛,宗教跨国传播的脚步加快,国内各民族的移动频繁,历200余年中西文化、南北文化、胡汉文化得以广泛交流,为隋唐盛世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东魏、北齐的食幹制度研究(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北齐书》、《北史》及《隋书》有关官吏食斡的记载,结合已经著录的北齐碑刻墓志中关于墓主“食幹”的记述,对东魏、北齐所特有的“食幹”制度,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不仅首次揭示了食幹制度的内容与特征,而且指出了食幹的身份,来源和官吏食干的政治、经济意义,还进而论述了食幹的对象主要是出身于六镇降户的鲜卑勋贵的事实,从而显示了食干制度的实质,在于扶植与优待六镇胡人和鲜卑勋贵。东魏、北齐之所以独行此制的根源,也于此得以裸露;也为研究东魏,北齐历史的其它方面,提供了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经历了相对完整的分合过程,是研究唐代墓葬文化形成的关键阶段。由于与南朝争夺正统的需要,北魏平城时代墓葬文化先后经历了两种制度模式。北魏平城时代早期建立的"北魏制",是从十六国边疆地区寻找曹魏文化因素的遗留,有意回避西晋洛阳地区形成的"晋制"文化,以自塑优先于南朝的正统渊源。至北魏平城时代中、晚期,北魏的文化实践逐步转向"晋制",意在直接针对南朝的正统性展开同质性、排他性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墓葬文化特征向着西晋洛阳墓葬的模式靠拢。北魏晚期的洛阳墓葬文化继承和丰富了"晋制"路线,汉化更为全面。北魏分裂后,东魏北齐墓葬文化糅合了两种制度模式,西魏北周墓葬文化则对"晋制"模式进行了个性化改造。隋代统一后,墓葬文化对北周、北齐因素各有取舍,将二者统合为一套新的礼制,初具"唐制"之雏形。  相似文献   

7.
石冬梅 《天府新论》2007,(3):118-122
北魏孝文帝力行汉化政策,创立了一套不同于北魏前期的新官制。太和新官制并不像史学界一般所认为的是模仿的南朝制度,实际上它是以汉魏西晋、尤其是西晋官制为蓝本,而又加以发展创造而建立的,它与南朝官制差别甚大。太和新官制影响深远,它基本上被西魏以及东魏、北齐所继承,而隋朝官制又主要源自西魏以及六官制度,所以也可以说,太和新官制是隋唐官制的主要渊源。  相似文献   

8.
鲜卑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民族。远在公元前二千年左右鲜卑族就生活在我国东北大兴安岭与嫩江流域一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各部曾建立过前燕、西燕、后燕、南燕、代、西秦、南凉、宇文、辽西及北魏、北齐、北周等政权。其中,前燕曾一度雄据黄河流域,与前秦、东晋鼎立;北魏进一步完成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大业。历北齐、北周,鲜卑族对当时北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恢复与发展、为缔造统一的中华民族而做出了  相似文献   

9.
北齐设馆修史标志着史官制度的重大变化.它之所以出现在北齐,而非北周,更非东晋南朝,是由于北朝史官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推进了国史编撰,北朝史家的良史意识催生了以专人专职修史的编纂思想,以及北齐比北周更多地继承了北魏一东魏的史学传统.  相似文献   

10.
西魏北周(公元535-581年)是鲜卑族宇文氏掌权的两个封建王朝,都城在长安。秦汉时,华夏文化在这里蓓蕾初开、绚丽多姿;隋唐时,中外文化在这里交融,恢宏博大、灿烂辉煌。在秦汉与隋唐之间,西魏北周时期的长安文化似乎显得过于黯淡了,至今尚无专文研究。笔者不揣浅陋,试就该时期的长安文化略加探讨,以求教于读者、方家。  相似文献   

11.
熊安生(?—578),字植之,《周书》、《北史》均入《儒林传》,长乐阜城(今河北阜城县)人,后长居于邺(今安阳市北)。生于北魏太和末,最晚在太和二十一年(497),卒于北周宣政元年(578)。历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四朝。 熊安生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从师为学和为师授徒中度过。东魏天平(534—537)中,他已经约四十岁,还从李宝鼎学《礼》。以后以“三礼”授徒。直到北齐河清(562—565)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期,拓跋畦是鲜卑族杰出的首领,他不仅恢复了拓跋部,而且征服了强邻,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包头地区培育了我国古代许多游牧民族,在这个时期它又成为鲜卑族成长和发展的摇篮,使之统一了北方,主宰着我国北方各族人民的命运。随着拓跋鲜卑北魏政权的腐败,“六镇”人民大起义更动摆了北魏王朝的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13.
3—6世纪即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草原路的发展有如下四个重要时期,一是由于曹魏、西晋政权与草原路东端车师后王国建立了密切关系而兴盛一时;二是北魏前期建都平城(山西大同),与西域的交往主要利用了草原路。这一时期以平城为中心,西接伊吾(新疆哈密),东至辽东(辽宁辽阳),逐渐形成一条贯通中国北方的东西国际交通路线;三是北魏后期北方草原民族柔然利用了草原路与西域交通;四是北朝后期,一方面与西域地隔西魏、北周的东魏和北齐交通西域需要利用草原路,另一方面北方新崛起的草原民族突厥利用草原路沟通与波斯、拜占廷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宋艳梅 《兰州学刊》2009,(11):223-226
北魏政权下的京兆韦氏,有留北和北归两支,因为参与北魏政权的途径和寓居地域不同,各房支在北朝时期的发展具有较大差异。留北房支因为始终自保本贯,宗族乡里力量得到持续的巩固和加强,为后世政治权势和社会地位的中央化奠定基础,北魏分裂以后,他们较早投向宇文氏,进一步为后世冠达增加筹码;北归房支不复本贯,寓居各地,且各自孤绝。难以形成较强的宗族力量,在北魏分裂东西以后,随东魏北齐政权进退,周灭齐后,其房支不显。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中古社会一度活跃和有影响的士族家族之一,濮阳宇文氏家族兴起于西魏北周时期,鼎盛于隋及唐初期,唐中期逐渐沉寂于政治社会.依靠政治投机取得高官,是濮阳宇文氏家族的家族个性特点.濮阳宇文氏家族的衰落与时代因素以及家族成员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正> 西魏北周(535—581)是鲜卑族宇文氏掌权的两个封建王朝。在其汉化、封建化改革的过程中,继承了北魏入主中原后的意识形态,也继承了魏孝文帝等人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笔者试就这时期的社会思潮略加探讨,以求教于读者。魏晋南北朝是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春秋战国之际兴起的儒学,在汉武帝时被定为一尊。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使儒学受到冲击。佛、道二教乘时发展,逐渐与儒学形成鼎足三分之势,同时又相互交融,为各国统治者一并或分别利用。在南北朝时期,南朝呈现出玄学、佛教、道教与儒教思想混合交融的形势;而北朝则  相似文献   

17.
北朝时期玄学文化风尚并未完全灭绝.河西地区自前凉以来"号称多士"、"颇有华风",保存了玄学之因子;北魏灭凉,其学术文化传入平城,并影响到此后北魏之学风.北魏中后期,随着鲜卑统治者的汉化,大力传输南朝文化,北朝士风与学风显现出南朝化的倾向,以致北魏末与东魏-北齐之际关东地区出现玄化的高潮.北朝玄化风尚之传播,总是伴随着南朝人士的北徙,他们是南风北渐的主要裁体.  相似文献   

18.
孝文帝改革使河北大族在朝廷和地方乡里的权势地位得到承认和提高,河北大族由此成为北魏维持门阀统治的重要势力。六镇降户发动河北暴动,将河北大族推上北魏末年的政治舞台。尔朱荣家族执政,对北魏皇室、胡汉门阀的政治特权构成巨大冲击。拥有雄厚部曲武装的河北大族,是孝庄帝及胡汉门阀用来对抗尔朱氏的重要势力。尔朱氏在河北扩张势力,遭到河北大族坚决反抗。无力消灭尔朱氏、高欢转向承认门阀制,是河北大族向高欢让出冀州与之联合的原因。东魏是高欢六镇豪帅与河北大族在反抗尔朱氏专权、与北魏宗室胡汉门阀较量过程中相互联合妥协的结果,其性质是继承孝文帝汉化改革成果的汉化政权。  相似文献   

19.
均田制自北魏太和九年至唐中叶,历时近三百年。在这近三百年中,均田制的基本精神和原则一直为历代所沿袭。然而在具体内容上,则不断地因时势变迁而有所损益,不断地发生着演变。均田制的变化,不惟发生于嬗递相交的各朝代,而且还发生于各朝之内。北魏、北齐、西魏北周、隋、唐都颁布均田令,又都不断地调整、补充和修订均田令。遗憾的是,各朝均田令修订的具体时间和内容,除唐代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外,其余各朝皆无比较明确而翔实的记载。这给我们全面、系统、准确地研究均田制的发展演变带来了很大的困  相似文献   

20.
关陇起义是北魏末年各族人民大起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对关陇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史学界以往对北魏末年各族人民大起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六镇、河北起义,对关陇起义很少有人论及,水文对之做些探讨,并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